IBM X3650 M3服務器上RAID配置實戰

背景知識:RAID就是一種由多塊廉價磁盤構成的冗餘陣列,在操做系統下是做爲一個獨立的大型存儲設備出現的。RAID能夠充分發揮出多塊硬盤的優點,能夠提高硬盤速度,增大容量,提供容錯功能確保數據安全性,在任何一塊硬盤出現問題的狀況下均可以繼續工做,不會受到損壞硬盤的影響。RAID能夠分爲軟raid和硬raid,通常中高檔的服務器多使用硬件raid控制器,硬件Raid基於Raid卡,軟件Raid基於操做系統。 算法

單位新到一臺IBM X3650 M3服務器準備作測試用,有一段時間沒有親自作RAID了,因此本身動手實踐一下。看一下機器配置參數單,能夠發現RAID卡支持RAID 0, 1, 5, 10。通常當硬盤鏈接到陣列卡(RAID)上時,操做系統將不能直接看到物理的硬盤,所以須要建立RAID,這樣系統纔可以正確識別它,而後進行安裝系統。根據須要準備對這臺機器作RAID10 ,具體步驟以下:
1、啓動機器,自檢過程當中會有<CTRL>+<H>的提示,同時按下這兩個鍵再點擊START,就能夠進入WEBBIOS的圖形設置界面。如圖示:

數據庫

2、點擊Configuration Wizard,進入陣列設置嚮導。
安全

Clear Configuration(清除配置):清除已有的配置信息,注意會丟失全部的數據。
New Configuration(全新配置):清除已有的配置信息,而且全新建立新的配置。
Add Configuration(添加配置):保留原有配置信息,而且添加新的硬盤到原有的配置中。(該配置一般不會引發數據丟失,但該操做有風險,建議先備份數據!)
注意:若是選擇前兩個選項(Clear Configuration 和New Configuration),會丟失全部
數據!請先備份全部數據!若是是新機,就不用擔憂此項了。
接下來,咱們選擇 New Configuration,在左側單擊選中磁盤,而後選擇addtoarray把它添加到右側diskgroups中,一個組中添加兩塊磁盤,建立完第一組後點擊accept dg。
服務器

配置raid10 須要建立兩個物理硬盤數量相同的Disk Group,以下圖所示。

ide

選擇相應硬盤,配置完Disk Group 以後,點擊Accept 按鈕。而後點擊Next 按鈕進入配置Span 的界面,選擇已有的Disk Group 點擊Add to SPAN 按鈕加入到Span 中。而後再點擊Next 按鈕。

性能

進入配置RAID10 參數界面,根據需求修改相應參數。如Strip Size 和RAID Level 等參數。(一般建議選擇默認設置。)配置完成以後,點擊Accept 按鈕。
測試

進入Virtual Disk 預覽界面,確認無誤後,點擊Accept 按鈕。
優化

提示保存配置信息。點擊Yes 按鈕。
spa

提示會丟失全部數據,確認後,點擊Yes 按鈕。
操作系統

配置完成後進入的界面。

點擊Home 按鈕返回主界面時,能夠看到目前全部硬盤的狀態。

點擊Exit,保存退出。重啓機器,放入系統引導盤就能夠正常安裝系統了。

補充:

RAID的幾種工做模式

一、RAID0

即Data Stripping數據分條技術。RAID 0能夠把多塊硬盤連成一個容量更大的硬盤羣,能夠提升磁盤的性能和吞吐量。RAID 0沒有冗餘或錯誤修復能力,成本低,要求至少兩個磁盤,通常只是在那些對數據安全性要求不高的狀況下才被使用。

(1)、RAID 0最簡單方式

就是把x塊一樣的硬盤用硬件的形式經過智能磁盤控制器或用操做系統中的磁盤驅動程序以軟件的方式串聯在一塊兒,造成一個獨立的邏輯驅動器,容量是單獨硬盤的x倍,在電腦數據寫時被依次寫入到各磁盤中,當一塊磁盤的空間用盡時,數據就會被自動寫入到下一塊磁盤中,它的好處是能夠增長磁盤的容量。速度與其中任何一塊磁盤的速度相同,若是其中的任何一塊磁盤出現故障,整個系統將會受到破壞,可靠性是單獨使用一塊硬盤的1/n。

(2)、RAID 0的另外一方式

是用n塊硬盤選擇合理的帶區大小建立帶區集,最好是爲每一塊硬盤都配備一個專門的磁盤控制器,在電腦數據讀寫時同時向n塊磁盤讀寫數據,速度提高n倍。提升系統的性能。

二、RAID 1

RAID 1稱爲磁盤鏡像:把一個磁盤的數據鏡像到另外一個磁盤上,在不影響性能狀況下最大限度的保證系統的可靠性和可修復性上,具備很高的數據冗餘能力,但磁盤利用率爲50%,故成本最高,多用在保存關鍵性的重要數據的場合。RAID 1有如下特色:

(1)、RAID 1的每個磁盤都具備一個對應的鏡像盤,任什麼時候候數據都同步鏡像,系統能夠從一組鏡像盤中的任何一個磁盤讀取數據。

(2)、磁盤所能使用的空間只有磁盤容量總和的一半,系統成本高。

(3)、只要系統中任何一對鏡像盤中至少有一塊磁盤可使用,甚至能夠在一半數量的硬盤出現問題時系統均可以正常運行。

(4)、出現硬盤故障的RAID系統再也不可靠,應當及時的更換損壞的硬盤,不然剩餘的鏡像盤也出現問題,那麼整個系統就會崩潰。

(5)、更換新盤後原有數據會須要很長時間同步鏡像,外界對數據的訪問不會受到影響,只是這時整個系統的性能有所降低。

(6)、RAID 1磁盤控制器的負載至關大,用多個磁盤控制器能夠提升數據的安全性和可用性。

三、RAID0+1

把RAID0和RAID1技術結合起來,數據除分佈在多個盤上外,每一個盤都有其物理鏡像盤,提供全冗餘能力,容許一個如下磁盤故障,而不影響數據可用性,並具備快速讀/寫能力。RAID0+1要在磁盤鏡像中創建帶區集至少4個硬盤。

四、RAID2

電腦在寫入數據時在一個磁盤上保存數據的各個位,同時把一個數據不一樣的位運算獲得的海明校驗碼保存另外一組磁盤上,因爲海明碼能夠在數據發生錯誤的狀況下將錯誤校訂,以保證輸出的正確。但海明碼使用數據冗餘技術,使得輸出數據的速率取決於驅動器組中速度最慢的磁盤。RAID2控制器的設計簡單。

五、RAID3:帶奇偶校驗碼的並行傳送

RAID 3使用一個專門的磁盤存放全部的校驗數據,而在剩餘的磁盤中建立帶區集分散數據的讀寫操做。當一個無缺的RAID 3系統中讀取數據,只須要在數據存儲盤中找到相應的數據塊進行讀取操做便可。但當向RAID 3寫入數據時,必須計算與該數據塊同處一個帶區的全部數據塊的校驗值,並將新值從新寫入到校驗塊中,這樣無形雖增長系統開銷。當一塊磁盤失效時,該磁盤上的全部數據塊必須使用校驗信息從新創建,若是所要讀取的數據塊正好位於已經損壞的磁盤,則必須同時讀取同一帶區中的全部其它數據塊,並根據校驗值重建丟失的數據,這使系統減慢。當更換了損壞的磁盤後,系統必須一個數據塊一個數據塊的重建壞盤中的數據,整個系統的性能會受到嚴重的影響。RAID 3最大不足是校驗盤很容易成爲整個系統的瓶頸,對於常常大量寫入操做的應用會致使整個RAID系統性能的降低。RAID 3適合用於數據庫和WEB服務器等。

六、 RAID4

RAID4即帶奇偶校驗碼的獨立磁盤結構,RAID4和RAID3很象,它對數據的訪問是按數據塊進行的,也就是按磁盤進行的,每次是一個盤,RAID4的特色和RAID3也挺象,不過在失敗恢復時,它的難度可要比RAID3大得多了,控制器的設計難度也要大許多,並且訪問數據的效率不怎麼好。

七、 RAID5

RAID 5把校驗塊分散到全部的數據盤中。RAID 5使用了一種特殊的算法,能夠計算出任何一個帶區校驗塊的存放位置。這樣就能夠確保任何對校驗塊進行的讀寫操做都會在全部的RAID磁盤中進行均衡,從而消除了產生瓶頸的可能。RAID5的讀出效率很高,寫入效率通常,塊式的集體訪問效率不錯。RAID 5提升了系統可靠性,但對數據傳輸的並行性解決很差,並且控制器的設計也至關困難。

八、RAID6

RAID6即帶有兩種分佈存儲的奇偶校驗碼的獨立磁盤結構,它是對RAID5的擴展,主要是用於要求數據絕對不能出錯的場合,使用了二種奇偶校驗值,因此須要N+2個磁盤,同時對控制器的設計變得十分複雜,寫入速度也很差,用於計算奇偶校驗值和驗證數據正確性所花費的時間比較多,形成了沒必要須的負載,不多人用。

九、 RAID7

RAID7即優化的高速數據傳送磁盤結構,它全部的I/O傳送均是同步進行的,能夠分別控制,這樣提升了系統的並行性和系統訪問數據的速度;每一個磁盤都帶有高速緩衝存儲器,實時操做系統可使用任何實時操做芯片,達到不一樣實時系統的須要。容許使用SNMP協議進行管理和監視,能夠對校驗區指定獨立的傳送信道以提升效率。能夠鏈接多臺主機,當多用戶訪問系統時,訪問時間幾乎接近於0。但若是系統斷電,在高速緩衝存儲器內的數據就會所有丟失,所以須要和UPS一塊兒工做,RAID7系統成本很高。

十、 RAID10

RAID10即高可靠性與高效磁盤結構它是一個帶區結構加一個鏡象結構,能夠達到既高效又高速的目的。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