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爾克斯的小說,確切得說是《百年孤獨》和《霍亂時期的愛情》,對個人影響是巨大的。記得第一次接觸《百年孤獨》是在2012年的那個夏天,大學剛剛畢業,手頭攥着一個一所非著名大學的研究生錄取通知書。畢業回到家裏,沒有想過要去工做,也沒想過是否是要去那所學校報到,就是瘋狂得在家裏讀書。記得當時短短的幾十天裏,讀了《圍城》、《追風箏的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活着》、《我是個年輕人,我心情不大好》、《少有人走的路》,固然也包括印象極爲深入的《百年孤獨》。當時讀這本小說心裏是極爲震撼的,我歷來沒想到小說還能夠這麼寫。小說的背景是在馬孔多這樣一個亦真亦幻的小鎮,描述的是一個家族的百年興衰。這個家族中每一個人彷佛都有一個典型的特徵:那就是孤獨。如今想一想小說中那麼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那麼浮躁的我,是怎麼一步步着迷的,記得當時讀這本書時,白天成天成天的看,晚上也是讀到兩三點鐘,即便有了睏意,也是在沙發上躺會。這樣沒日沒夜的讀這樣一部經典,最直接的後果就是,兩三天就讀完了。讀完以後本身以爲不盡興,而後又掃了一遍。我以爲《百年孤獨》給我最大的啓發就是若是享受孤獨,如何在漫長的時光裏與孤獨爲伴。固然裏面魔幻現實主義的東西、拉美戰爭(依稀有《1984》的影子)也深深地吸引着我。
另外一部小說《霍亂時期的愛情》,在簡介中是這麼描述的:它講述了一段跨越半個多世紀的愛情史詩,窮盡了全部愛情的可能性:忠貞的、隱祕的、粗暴的、羞怯的、柏拉圖式的、放蕩的、轉瞬即逝的、生死相依的……再現了時光的無情流逝,被譽爲「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愛情小說」,是20世紀最重要的經典文學鉅著之一。我記得讀這本小說的時候是第二年考研複試結束,提早來學校報到的時候。當時在兗州火車站裏面,因爲個人那趟火車要到深夜纔開,我就找了個地方席地而坐,端着小說很清閒的讀着。故事的情節基本都忘記了,僅僅記得文中的那麼一句話:All we need is love。小說中男主角在五十多年的長河裏,一直保持着愛的能力,就是但願能有朝一日能和曾經心愛的那個姑娘,談一段永不分離的愛情。我沒法再現故事的場景,只是以爲這樣以爲在年輕的時候能讀到這樣一部小說,真是太美好了!
關於馬爾克斯的去世,哥倫比亞總統桑托斯稱:「馬爾克斯是史上最偉大的哥倫比亞人,他的去世給世人留下了千年的孤獨。」我以爲這是很厚道的評價。然而有另一些人,我真不知道是爲了譁衆取寵仍是怎麼着,以調侃的方式說:馬爾克斯確實是個偉大的做家,他那充滿魔幻色彩的故事、想象力驚人的情節,猶如南美雨林般交錯密集,時刻準備給人驚喜。閱讀馬爾克斯,是一種智力和想象力的挑戰,使人慾罷不能,尤爲是他那兩本著名的《老人與海》和《喪鐘爲誰而鳴》。中國人彷佛都很喜歡集體圍觀一件事情,就像前段時間的文章和馬伊琍的故事,馬爾克斯去世了,舉國哀悼,彷佛瞬間網友們都成了馬爾克斯的書迷。咱們知道有一些是爲了跟馬爾克斯套近乎,進而顯示出本身學識淵博的樣子。但是更多的是真正讀過他的書,對他的文學造詣深深地敬佩一批人。若是像上邊提到的一羣人(有些是老師),只是一味諷刺,會讓那些想讀馬爾克斯做品的人望而卻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