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Node.js和npmcss
一個命令行工具(個人是git bash)。不是必須的,用自帶的命令行也能夠。html
建立一個文件夾,做爲根目錄,好比 npm-webpack-es6前端
這時,你將看到一個空文件夾node
命令行打開至根目錄webpack
鍵入 npm init,一路肯定到yes ————————建立一個package.json。git
文件夾如左es6
package.json 內部如左github
安裝webpack前,先附上幾個經常使用的npm命令web
npm init 這個指令會引導你建立一個package.json,包括版本做者等信息,有助於你發包。後面安裝的包的依賴關係也會在package.json裏有體現。 npm install 直接執行這個命令,會按照當前目錄下的package.json的配置去安裝各個依賴的包。 npm install [module] 在當前目錄安裝這個模塊。會去檢測該模塊是否存在於node_module文件夾中,存在了就不安裝了。 npm install [module] -g 在全局進行模塊安裝。全局模式下安裝的包,會自動註冊到系統變量 path裏的。 npm install [module] --save-dev 在當前目錄下安裝這個模塊,可是僅在開發時使用。在package的"devDependencies"下,表示僅在開發的時候使用。 有一些包是須要用命令行的,這些須要註冊系統變量,所以像supervisor等包,必定要安裝在全局。不然就不能用它的命令行指令。 有一些包是在js中使用的,那麼這些包安裝到當前目錄就能夠了。 webpack 通常建議全局安一個,當前目錄安一個。
咱們剛纔已經使用了npm init建立了一個package.json,接下來咱們開始安裝webpack。npm
首先在全局安裝一個webpack
執行 npm install webpack -g (已經全局安裝webpack 的能夠跳過這一步)
而後在當前目錄下安裝一個webpack
執行 npm install webpack --save
你會發現當前目錄下新增了一個文件夾node_module,在裏頭有着webpack的包
檢驗下,webpack 安裝成功了沒
執行 webpack -v
若是webpack安裝成功了,就會在命令行打印出webpack的版本和幫助。
若是失敗了,檢測一下有沒有在全局安裝webpack。
當你執行到這步,你的文件夾長這個樣子
--npm-webpack-es6 --package.json --node_module --webpack
package.json長這個樣子
{ "name": "npm-webpack-es6", "version": "1.0.0", "description": "", "main": "index.js", "scripts": { "test": "echo \"Error: no test specified\" && exit 1" }, "author": "", "license": "ISC", "devDependencies": { "webpack": "^1.13.2" } }
在直接介紹使用es6模塊化語言來組織文件以前,咱們先了解一下webpack的使用。
webpack會將咱們用模塊化語言語法寫成的源文件,編譯成瀏覽器可識別的文件。也就是有從源文件→線上文件的過程。
咱們來實踐一下:
首先在根目錄下建立一個文件夾src來放源文件;
再建立一個文件夾dist來放編譯後文件;
新建一個html文件來放html文件
最後建立一個webpack.config.js。 (先創個空的,待會兒加內容)
這時你的目錄結構將以下:
webpack.config.js是webpack的配置文件。
要搞懂webpack其實就是要懂得怎麼來配置 webpack.config.js。
本文介紹一個基礎的配置,完整的配置教程請參照官網文檔——webpack官網文檔。
接下來:
在src中新建一個文件—— sourceFile.js
文件內容,隨意點:
//sourceFile.js console.log('我是superman');
配置 webpack.config.js (關鍵一步)
module.exports = { entry:{ bundle : __dirname + '/src/sourceFile.js' }, output:{ path: __dirname + '/dist', filename: '[name].js' } }
這個文件僅有entry和output,應該是最簡單的配置文件了。
module.exports 是CommonJS的寫法,這個是Node.js的規範
__dirname 表明當前目錄,Node.js會去識別
entry中,值爲一個路徑,表明源文件的存放位置。鍵,則能夠隨便取,在個人配置中,編譯後文件的名字就是這裏的鍵。
output中,path爲編譯後的文件存放的文件夾。 filename 爲編譯後文件夾名字。 其中[name]表明了entry中的鍵。也就是說上面是什麼名字,編譯後就是什麼名字。能夠本身試驗下。
使用webpack進行編譯
在命令行鍵入 webpack -w
成功編譯的話,命令行的顯示
同時在dist中會新出現一個 bundle.js, 代碼長這個樣子:
/******/ (function(modules) { // webpackBootstrap /******/ // The module cache /******/ var installedModules = {}; /******/ // The require function /******/ function __webpack_require__(moduleId) { /******/ // Check if module is in cache /******/ if(installedModules[moduleId]) /******/ return installedModules[moduleId].exports; /******/ // Create a new module (and put it into the cache) /******/ var module = installedModules[moduleId] = { /******/ exports: {}, /******/ id: moduleId, /******/ loaded: false /******/ }; /******/ // Execute the module function /******/ modules[moduleId].call(module.exports, module, module.exports, __webpack_require__); /******/ // Flag the module as loaded /******/ module.loaded = true; /******/ // Return the exports of the module /******/ return module.exports; /******/ } /******/ // expose the modules object (__webpack_modules__) /******/ __webpack_require__.m = modules; /******/ // expose the module cache /******/ __webpack_require__.c = installedModules; /******/ // __webpack_public_path__ /******/ __webpack_require__.p = ""; /******/ // Load entry module and return exports /******/ return __webpack_require__(0); /******/ }) /************************************************************************/ /******/ ([ /* 0 */ /***/ function(module, exports) { console.log('我是superman'); /***/ } /******/ ]);
能夠看到編譯後的js多了不少額外的內容,因此若是項目小的話是不須要模塊化的。模塊化是用來構建中大型項目的。
來看看效果
在html文件夾下新建一個 test.html
<!DOCTYPE html> <html lang="en"> <head> <meta charset="UTF-8"> <title>看看咱們編譯後的js可不能夠用</title> </head> <body> <script src = "../dist/bundle.js"></script> </body> </html>
在瀏覽器打開test.html,你會看到瀏覽器的console中:
說明咱們將源文件sourceFile.js編譯後生成的bundle.js,是能夠正常使用的。
疑惑
這樣子作的話,和html中直接引用源文件效果是同樣的啊。話說爲何要編譯啊?這樣不是更麻煩嗎?
這是我剛接觸webpack的感覺。後來,我逐步理解了,編譯實際上是爲了實現模塊化。基於AMD/CMD/CommonJS/es6的語法,瀏覽器是沒法識別的。這些規範的語法,你能夠感覺一下:
//AMD require(['moduleA', 'moduleB', 'moduleC'], function (moduleA, moduleB, moduleC) { alert('加載成功'); }); //CMD seajs.use("../static/hello/src/main") //CommonJS module.export = { name:'rouwan' } //es6模塊 import {module1, module2} form './module.js';
這些規範使用的語法,瀏覽器是不能識別的。不信你試一下,立馬報錯。除非將來幾年,瀏覽器支持es2015的import和export。所以,須要由webpack來編譯,編譯後的文件,瀏覽器可以識別。
如今,咱們開始使用es6模塊語法來組織模塊吧
webpack能夠支持es6語法。這個也是爲何webpack強大的緣由。用es6a ,想一想就爽。
固然,咱們須要先下載配置babel
下載和配置babel
下載babel:
npm install --save-dev babel-loader babel-core babel-preset-es2015 //下載babel的webpack加載器
下載完了,要去webpack.config.js進行配置,配置完的文件以下:
module.exports = { entry:{ bundle : __dirname + '/src/sourceFile.js' }, output:{ path: __dirname + '/dist', filename: '[name].js' }, module:{ loaders:[{ test: /\.js$/, loader: 'babel?presets=es2015' }] } }
能夠看到,和以前的webpack.config.js相比,增長了一個loaders的配置。
大體意思是:全部的js文件,使用babel加載器來翻譯一下
具體配置原理可查官網文檔 loader的api
怎麼看本身是否配置好呢?待會兒webpack編譯時看有沒有報錯,瀏覽器端有沒有識別es6語法就知道了。
開始使用es6模塊
在src文件夾下新建一個文件——moduleTest.js
//moduleTest.js function say(){ console.log('我引用了一個模塊') } export {say}
將sourceFile.js的內容改成:
//sourceFile.js import {say} from './moduleTest.js'; say();
在命令行運行webpack編譯指令
webpack -w
若是沒有報錯,先開心一下。嘿嘿。
別急,先去打開test.html看看,若是你看到了命令行成功打印
那麼,恭喜你,這個demo完整地跑完了。
前端工程化是大勢所趨,咱們將再也不人工去實現 依賴管理,代碼壓縮混淆,測試,上線等開發流程,轉而交由工具去完成。這些工具中,npm做爲優秀的包管理工具,節省了咱們在搜索各個庫的官網下載庫的時間,方便咱們進行包的下載,更新,和依賴管理;webpack做爲優秀的模塊化構建工具,支持多種模塊化規範,並能將css/字體/圖片做爲模塊管理,編譯各種js方言,有着豐富的插件,已經超出了一個模塊加載器的範圍,成爲了一款強大的前端構建工具。
本文僅僅介紹了一個最簡單的demo,由於我也正在學習中。詳細的資料,仍是要去看文檔並實踐,這裏給出幾個傳送門以便你們詳細瞭解npm/webpack/es6模塊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