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收到一些同窗的簡歷, 由於我在杭州, 因此阿里經歷的居多, 我發現有個頗有意思的現象, 就是阿里以前, 都有很多技術沉澱, 不管是 blog 仍是啥, 簡歷中都能說上幾句, 可是在阿里的經歷卻乏善可陳, 除了那些用來唬人的諸如 "xx中臺", "low/no code", "serverless" 等等名詞以外, 並無什麼東西是屬於本身的, 而後在沸點上也常常看到諸如 "我要去大廠", "立個去大廠的 Flag" 之類的沸點, 至於文章裏每天被推薦的那些 "我如何拿下 xx offer", "x 輪面試終進 xxx", "我去 xxx 了!" 就不說了, 而後由於我是阿里出來的, 回想起當初同一批的同事, 有人中年危機, 有一路高升到 p8 的, 有二進宮 p8 回去的, 也有多年 p6/p7 再難進一步的, 還有同事炒比特幣發財, 今後走上財務自由, 也有 p8/p9 出來創業以後銷聲匿跡的. 也有被優化的. 更有像玉伯那樣的傳奇人物, 也有 winter 從知名技術專家到知名技術教育專家的例子, 前端 10年 紛紛擾擾, 感受也是時候說道說道了.前端
有人說婚姻像圍城, 大廠也像圍城, 但我以爲不太準確, 我以爲 大廠就像一個煉丹爐, 煉出來的不必定是金丹, 更有多是藥渣, 就拿阿里來舉例, 都說來阿里的頭 3年是你在貢獻給組織, 到第 5年, 組織才能回哺你 這是常常聽到的, 可是還有後半句卻不會拿出來講, 那就是 若是你還在的話, 在 271 的強制分佈下大多數人抗不到第 5年, 即便你扛到了第 5年也多是強弩之末, 基本在被優化的邊緣徘徊, 平常工做也都是在被裁的底線前瘋狂試探, 形成這種狀況的主要緣由, 我認爲是 影子成長面試
就如我前言中提到的, 那些去大廠的優秀的年輕人, 在去以前會思考會沉澱, 會總結, 有輸出, 可是去了以後由於忽然而言的巨大壓力, 加上一些職場 pua, 一些環境因素致使思考停滯, 在巨大的業務壓力和大廠光環, 高薪等等其餘因素的影響下, 忽略了自身的情況, 而後年復一年搬磚, 培養了一手撕逼扯皮的能力, 被灌輸了一大堆似是而非的概念, 錯把平臺的能力當成了本身的能力, 感受到本身彷佛在無限成長,就像一我的的影子, 在大廠這輪太陽的光輝照耀下無限膨脹, 可是你其實仍是那個你, 並無變大, 你的影子代替你成長, 你本來成長的時間, 獨立思考的能力都成了讓太陽更絢爛的營養. 或者成了別人成長的營養.安全
若是你想的足夠明白, 天然也不會一無所得, 好比早期大廠的普通員工也有股票, 變現以後至少有房有車, 個人那幾個最終被煉成藥渣的同事至少得到了相匹配的金錢補償, 可是更多的人, 如今才進去的和一直想進去的將來的大廠普通員工卻幾乎不可能再有這樣的等價補償, 說到這裏有人可能會說, 反正在別的地方也是 996, 大廠至少還給夠錢, 都是變藥渣, 我寧肯去大廠, 那這裏其實就得說說另外一個問題了.服務器
若是你已經成長到足夠去大廠當個原料藥, 那麼我想說在 2020, 被煉成金丹的機率是很是很是低的, 就拿我炒股的經驗來講, 在股市巔峯的時候, 沒有人會注意到那些更普遍的細節, 你們會被頭部的股票迷住了眼睛, 以爲這樣的好行情會一直漲下去, 一樣的每當時代更替, 新時代到來以前, 人們看到的都是舊時代的表明微信
在座的各位大多數都是 90/95, 甚至 00 後, 因此大家對二十年前的互聯網泡沫應該沒有什麼印象, 做爲一個 85後, 雖然不是親歷, 可是印象老是要更深一些, 國外的好比 雅虎, 國內的 新浪 網易 搜狐, 你能夠理解差很少那個時候這些公司就是如今 谷歌 臉書 阿里巴巴 騰訊之類的存在 二十年後, 雅虎 😑, 新浪若是沒有微博, 搜狐就不說了, 網易還不錯, 可是也早已被趕出一線大廠的位置, 微軟若是沒有刷新本身也可能早已沒落, 二十年前的高光時刻, 沒有人會注意到那些角落裏的東西, 阿里也好, 騰訊百度都不是值得關注的公司,markdown
這和拼多多, 字節跳動不一樣, 他們都誕生在同一個週期, 和 BAT 事實上是同一個時代的產物, 雖然他們相對年輕, 但本質上沒有什麼不一樣, 若是沒有前 15年其餘公司的技術積累, 字節和拼多多也沒法如此快速的崛起, 而且可以獲得資本的持續關注, 那些常常拿字節跳動, 拼多多成長速度和阿里騰旭對比來舉例的媒體和資本實屬偷換概念, 心存不良網絡
這二十年裏誕生並爬到頂的公司本質上都是同一類型的公司, 互聯網科技企業, 而新浪, 雅虎更像是 互聯網商務企業, 前一個二十年他們主要是將互聯網和傳統商業進行結合, 但並無太多科技成分, 而近二十年, 不管是雲計算, 仍是人工智能, 機器學習, 無人駕駛, 以及軟件服務都發生了質的變化, 是科技驅動而不是商務驅動.架構
可是幾乎飛昇的股市, 昂貴的流量, 高度數字化的生活方式以及愈來愈擁擠的創業和創新的環境可能都在代表, 這一輪科技驅動的發展紅利正在瀕臨枯竭, 作個假設, 若是本輪泡沫破滅, 美國股市開始下跌, 昂貴的科技公司股票開始逐漸迴歸這些公司應有的價值, 股票開始縮水, 可能如今不少看似美好的東西會變得再也不美好.less
固然這和想去大廠和剛進大廠的你關係不大, 可能惟一有關係的是 你沒有股票, 一旦泡沫破滅, 你變成藥渣的機率將大幅上升機器學習
因此如此優秀的你, 爲什麼不剝開迷霧, 看看那些正在發生新的變化的地方.
年初, 中國提出了新基建的概念, 和傳統基建不一樣的是, 新基建是在數據世界作基礎設施建設, 由於咱們是作稅務信息化的, 國家稅務總局做爲財政基礎部門, 開始了雲化的進程, 而這個過程其實就是中國全面新基建的一個縮影, 若是說傳統基建是構建一個現實網絡, 橋樑, 公路, 鐵路, 機場, 這些交通基礎設施打造了一個橫跨中國的現實網絡, 讓這個國家的人和物不斷的進行交流和交換, 舉個比較簡單的例子, 若是你是個農民, 你一生不離開你的土地, 那你從生到死可能就是種了好多好多莊稼, 可是可能你也沒有消費任何東西, 可是若是你的村子通了公路, 你走出去了, 你賣出了糧食, 而後你換回其餘東西, 而後你和別人交流, 你學到了什麼..而後你這一輩子幾十年其實影響了很是很是多的東西, 這種影響會帶來變化, 有好有壞, 那麼對於政府而言, 經過調控, 經過法律法規儘量讓好的變化產生, 預防壞的變化, 那就會造成巨大的經濟效應, 這也是中國經濟近二十年騰飛的主要緣由, 就是基建.
而 互聯網科技企業 也是長在基建上面的, 若是沒有如此發達的公路, 沒有如此全面覆蓋的基站, 就不會有電商, 社交服務等企業的機會, 所以中國互聯網科技企業的成長上限就是當下基建所能釋放紅利的上限, 而基建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上層企業的形態, 基於傳統基建長出來的企業, 不管是傳統仍是互聯網都離不開對傳統基建的依賴, 由於商業模式在那裏, 企業組織架構在那裏, 所以新的低門檻的機會每每都是隨着新基建而誕生的.
傳統基建雖然帶來了人的交流, 物的流通, 但也製造了第三種要素, 那就是數據, 咱們常說信息爆炸, 過去咱們能作的選擇有限, 能接觸到的信息也有限, 包括咱們本身製造的數據都是有限的, 可是如今的人會發現光靠紙筆遠遠沒法知足記錄數據的需求, 過去一個密碼, 如今無數個密碼, 二十年的持續基建投入, 帶來了數據的爆炸式增加, 大量的數據存儲在各類各樣的服務器, 線上或線下, 這裏可能要提一下, 那就是國家提出的新基建其實不能算新, 事實上新基建很早就有了, 那就是以阿里騰訊等企業爲表明在近十年裏發展出來的, 也就是你可能常常聽到的 消費互聯網
智能手機能夠說是消費互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 上面提到的傳統基建帶來的第三要素數據, 主要分爲兩類, 一類是我的數據, 另外一類是組織數據(包括企業, 政府等各類各樣由人組成的都統稱爲組織), 而消費互聯網的發展基礎其實就是在傳統基建產生的我的數據上利用智能手機做爲終端構建出來的, 從而促成了人的數據之間的交流, 在傳統基建的形式下, 人主要是流動, 可是人和人的交流包括物和物的交換仍是受到比較大的限制, 而智能手機和消費互聯網就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 這也是中國可以彎道超車一下追趕美國的很重要緣由, 那既然新基建早就開始了, 並且看起來彷佛只要阿里騰訊這樣的企業就能搞下去, 爲什麼國家還要牽頭搞所謂的新基建呢?
由於阿里騰訊搞的新基建只能解決我的數據的高效交換, 可是不能解決組織數據的高效交換, 然而組織數據的高效交換對於推進經濟發展的做用要遠遠大於我的數據
由於中國人不太注重隱私, 因此我的數據沒有造成孤島效應, 服務企業得以很是低成本的獲取我的數據, 而後提供高效交換的服務, 可是隨着隱私安全的法律推進, 後續消費互聯網的發展會逐漸受到遏制, 創業成本會愈來愈高.
要打破企業政府這種組織的數據孤島, 促成他們高效交換, 光靠企業和市場自身是不行的, 必須藉助政府, 由於只有政府牽頭搞的新基建才具備信用背書, 企業和地方政府纔敢把數據交出來, 我打個比方, 2020 的中國互聯網很發達, 可是產業互聯網(以企業, 政府等組織爲單位構成的互聯網)還處於很原始的狀態, 差很少和上面舉的例子那個歷來不走出村子的農民相似, 而新基建正是要打破這種數據孤島, 而接下來的二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都是這個過程的持續, 好比咱們如今對 5G 都耳熟能詳了吧, 可是彷佛 5G 對於咱們來講並無什麼變化, 說實話就目前的應用形態, 5G 的低時延並無什麼卵用, 你會在意你手機裏的遊戲是跑在本地仍是跑在雲端麼? 對於我的來講是如此的, 可是對於企業就不同了, 經過 5G 結合雲計算, 能夠爲企業提供低成本高性能的軟件服務, 不只下降了企業運營的成本, 還可能打破傳統企業的組織形態, 造成更靈活的辦公方式, 更不要提數據互通以後, 可以產生的更多更普遍的場景了, 並且對於企業來說, 手機並非惟一或者最重要的終端, 移動 PC 纔是, 將來也可能出現更加智能的符合企業需求的設備.
就拿咱們團隊搞的稅務信息化來講, 稅友可能不是很出名, 我看過不少脈脈上的職言, 若是提到杭州能有啥公司能夠看, 基本沒有咱們, 由於稅友不算是當下意義的互聯網科技公司, 他是一個傳統軟件公司和互聯網科技的融合形態, 而且還在不斷的變化, 可是稅友是國家稅務總局最大的供應商, 大家用的我的所得稅 App 就是咱們公司開發的, 咱們的財稅綜合服務平臺目前服務了全國幾百萬的中小企業, 在稅務信息化的市場份額目前是第一位, 這是個啥概念, 實打實的超過杭州 90% 的所謂的獨角獸. 去年上市的一波互金公司我就不提了, 至於蘑菇街直流的那些就更不說了, 我以爲沒什麼可比性, 不管從市值仍是行業前景.
但事實上在中國, 像稅友這樣的公司還很多, 由於你想國內有多少個垂直行業, 每一個行業都要搞新基建, 都要搞數據上雲, 都要搞數字化轉型, 都要搞互聯互通, 而且在國家推進的新基建下不斷髮展不斷變動, 這得多少個獨角獸, 準獨角獸, 可是就像我說的, 此刻是消費互聯網的高光時刻, 每一個人只會看到那些發亮的東西, 看不到這些其實在發生變化的新的機會
我在傳統公司待過, 就像鐵公機, 很是沉悶, 因此基建決定企業形態真的不是空說, 我也在互聯網公司待過, 就像高速信息公路, 真的是沒有一刻停下來, 每天都在跑, 你根本沒時間獨立思考, 你不是你, 你就是原料藥, 等着變藥渣, 若是說傳統公司是溫水煮青蛙, 互聯網公司是丹爐煉藥, 蠱中養蟲, 用高薪壓榨你的潛力
而新基建下的企業可能具備新的特徵
對於廣大碼農來說, 咱們可能即將迎來一個新時代.
因此優秀如你, 在走進大廠, 想去大廠以前不妨看看你周圍的, 或者你老家的企業, 有哪些是長在新基建上的, 或許這是你人生中另外一次重要的選擇.
放棄大廠, 投身新基建, 爲產業互聯網添磚加瓦
至於你問對於去了大廠的同窗有啥建議, 我只能說極度優秀的人不須要建議, 可是對於大多數人, 只能說聲 "保重!!"
若是你是杭州的同窗, 能夠聯繫我, 團隊坑位很少, 可是隨時歡迎 😀 微信: sh11265362
本文使用 mdnice 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