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離咱們有多遠/近?程序員
柯潔在跟AlphaGo下完棋以後講過一句話:「人類圍棋幾千年的發展,咱們只看到了冰山一角,而AlphaGo則有了上帝的視角」。編程
有人說人工智能近在眼前,明天就會顛覆人類,特別像李開復這種牛人,每天出來嚇唬別人,說五年以後人工智能會使大量人失業,把人嚇到不行。還有人說人工智能都是騙人的,過幾天就沒了,都是噱頭。到底人工智能離咱們遠仍是近呢?咱們來客觀的看一下。ide
首先要搞清楚人工智能是分兩個層次的。一個是感知層,一個是認知層。學習
什麼是感知能力?簡單理解就像一我的的器官的感受,譬如說能感受到是冷仍是熱,能感受圖像上畫的是貓仍是狗。能感受到別人說話的內容,有人說英語時,就能反應說這是英語,本身不懂英語,就明白本身確定是聽不懂他說話的。一聽就知道他說的是英語,這就叫感知能力。什麼叫認知能力?就是指一些更加偏向於推理跟智能方面的東西。譬如說一我的講的是英語,雖然本身不懂英語,但從他說話的動做、神態以及當前所處的環境可以分析出來,他多是須要幫什麼忙,大概能猜出來他想作什麼,這就是一種認知能力。還有譬如說讀了一篇文章後,能根據本身的認知和理解,推斷出來這篇文章講得有沒有道理。像朱老師給你們講了一堂課以後,學生就會以爲「這個老師講得有道理」或者說「這個老師講的狗屁不通」。爲何會產生這樣一種判斷呢?就是由於有必定的認知能力。譬如說找一個五歲孩子聽老師說的話,他知道老師說的是一個什麼字,但他聽不懂老師表達的是什麼意思,有沒有道理。由於他只有感知能力,沒有認知能力。譬如說找一個相關行業的大學生聽朱老師的課,那他一聽就知道講的是什麼內容,有沒有道理。因此說感知跟認知是兩個層次的東西。人工智能
在人工智能領域,感知的運用主要就是在於圖像識別,語音識別。語音識別就是別人說了一段話,機器只要能把他翻譯成文字,能把他提取出來,這就是擁有了感知能力。說白了就是機器的耳朵沒壞,別人說的都聽進去了。但聽進去了並不表明聽懂了,只擁有感知能力的機器並不知道那段話的言下之意,由於那是靠認知能力決定的。在圖像識別方面,若是說能識別到一個圖像裏面是一隻狗或者說是一隻貓,但並不知道圖片表明什麼意思,這就是感知能力。但若是能看出人家爲何要給你看這張圖片,能看出來圖片表明了什麼意思就是認知能力。認知能力說的就是天然語言的一個理解。天然語言的理解跟語音識別有什麼關係呢?譬如說感知能力是識別語音說了什麼內容,但天然語言的理解就是指理解到了語音所表明的含義。感知能力只能識別出一個字,但天然語言的理解能夠知道里面的情緒。譬如說:「滾」字,天然語言就能理解到這我的很憤怒,這我的罵我了。我要麼走,要麼罵回去,或者打一架,會產生一種相應的反應,這就是天然語言的理解。語音識別就只能識別出來一個字,是很平和的,是沒有任何情緒的,因此說這是兩個層次。人機交互,就像網上看到的仿真機器人,能跟人說話,聊天,這就是真正的人機交互了。spa
目前感知層已經開發得不錯了,譬如說語音識別方面,說話的內容已經可以很容易的翻譯出來,可是認知層還遠遠不行,還差得遠。人工智能能識別語音的內容,但識別不出所表明的含義,因此真正的類人機器人仍是很遙遠的。不少人一據說人工機器人出來,就想着哪天能夠娶個機器人媳婦,就完美了,但那仍是很遙遠滴。至少這幾年仍是看不到的,如今人類仍是隻是在突破感知方面的技術,儘可能讓機器先把字跟圖認對,若是拿人作類比的話,如今的AI還在人類的兩三歲的狀態。想讓他跟你談文學方面的造詣什麼的,還早着呢。他如今只能練個ABC什麼,只能給你講講笑話,若是你跟他說談論下文學,討論下C語言這種高深的,那他就聽不懂。他不懂這些東西,這就是目前人工智能發展的一個檔次。翻譯
人工智能最終的目標是什麼呢?固然不是爲了玩,最終的目標是讓機器作到人作不到的東西,讓機器從上帝視角出發去幫人解決問題。舉幾個目前研究領域在發力的地方,譬如說用圖像分析的方法,讓擁有圖像分析能力的AI經過口型識別給電影進行配音。什麼意思呢?像一些口型專家能夠經過口型來判斷一我的在說什麼,就不聽聲音,光看圖像,看嘴怎麼動就知道在說什麼。這種技術呢,在不少特工電影裏面常常看到,其實現實生活中也是有這種人的。可是有這種能力的人是很是稀有的,並且他們的識別準確率也不是特別的高。但用AI去分析,他的識別率就很是高了,會比人厲害,識別的準確率跟速度都比人類高不少;還有醫療AI,讓AI幫人看病,作診斷。讓AI成爲比醫生更厲害的醫生,固然限於西醫,中醫目前還作不到;AI甚至能幫助人類進行做曲,寫做類的文藝創做。好比說做曲,周杰倫以前爲何這麼火呢?就是由於周杰倫做曲好,再加上方文山幫他做詞,這兩人一組合,每一年都能推出好多新歌,好歌。其實把周杰倫的歌給誰唱都能火,由於主要是歌寫得好(杰倫粉不要打咱們)。周杰倫怎麼賺到那麼多錢?那不就是靠他的做曲能力嘛。若是有一個AI,聽了大量周杰倫的歌,學習了大量他的歌,就能夠發現裏面的規律了,因而乎,AI寫了一首歌,那首歌是一首沒聽過的新歌,但一聽就是周杰倫的風格。機器能不能作到這種事情呢?如今就是在嘗試讓AI作這些事情。好比說讓機器去學習不少莎士比亞的小說,讓機器把莎士比亞的全部小說學習完再本身寫一個新的,而後給你看,別人說這是莎士比亞寫的,你以爲多是真的。但其實不是,是機器仿造莎士比亞的風格去寫的。若是讓朱老師去畫畫,打死我也畫不出來呀,我就沒那個藝術細胞。呵呵,讓我做曲就更不可能了,讓我聽曲都聽不懂,別說做曲了。咱們通常認爲這些事情只有那些有藝術細胞的人才能作,但若是機器也能作,也能有藝術細胞了,是否是就作到了人作不到的事情了呢?這個太厲害了,機器能不能哪一天會編程,而後讓程序員所有下崗呢?能夠的,有了AI後,程序員下崗是有可能的。柯潔在跟AlphaGo下完棋以後講過一句話:「人類圍棋幾千年的發展,咱們只看到了冰山一角,而AlphaGo則有了上帝的視角」。什麼是「上帝視角」?就說他站在人類目前還不可以站到的角度看問題。就像上面提到的,給你一張照片,若是上面是一個外星生物,人類可能就會以爲:「什麼鬼玩意,不認識」。而AI會說:「是一隻貓」,結果一問外星人,真的是隻貓。他是怎麼判斷的呢?咱們不知道,他是依靠他的技術去分析的,他就是有這樣一種人類目前沒有的視角。柯潔爲何有這樣的一個感嘆呢?他已是最優秀的圍棋手了,但他也是一我的類,他爲何說人類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呢?由於他之前的對手無論怎麼下都逃不過他的思路,他都能知道對方想作什麼,但當他跟AlphaGo下棋的時候,他不知道對方是怎麼想的,看不懂對方的棋路、風格和想法,因此柯潔說只是看到了冰山一角。像圍棋還有不少的玩法跟思路,咱們人是沒注意到的,但AI經過學習掌握到了。因此機器是有超越人的一種能力的,就叫作「上帝視角」。AI開啓了上帝視角後,就能夠做弊了,他能夠搞出一些人類沒法理解的東西。有一句話能夠幫助你們瞭解什麼是「上帝視角」,這句話是微軟研究院的人員說的,他說:「人類其實認知一個東西也是經歷了一個階段的,人類一開始的認知是純屬觀察的,沒有任何科學研究的理論,只是經過眼睛去看,去觀察這個社會」,譬如說中國古代講的天圓地方,人們認爲「天是圓的,地是方的」,西方人認爲「地球是宇宙的中心」,這些都是觀察得來的。當時只會觀察,沒有其餘方法。後來牛頓用數學方法研究實踐,又確認了一個理念叫「科學」,什麼叫科學?科學就是能用數學解釋的東西,數學能解釋就是科學,數學不能解釋的東西就是迷信,像鬼呀,神呀都是迷信,由於不能用數學的方法來證實是存在的。到了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人們開始用計算方法模擬世界,計算機發明瞭。之前爲何不這麼作呢?由於之前算不過來。當計算機發明後,就能夠用計算模擬世界,譬如說天氣預報,當年諸葛亮是怎麼借東風的呢,懷疑他也是算出來的,他可能就是算到了會颳風,那他是怎麼算出來的呢?難道有人給他報天氣預報嗎?他多是經過觀察的方法。像清明時節雨紛紛也是觀察出來的,由於一到清明節就老下雨。如今人們是怎麼知道的呢,就是經過計算的方法來計算天氣會怎麼變化。可是到人工智能時代以後會有一個第四種方式,就是用數據來驅動。所謂的用數據驅動,就是把大量的數據餵養AI,當「餵飽」了以後,他就會擁有上帝視角,他就能用人類所不能理解的方式告訴你答案,結果證實他是對的,但不知道他是怎麼得出來的。只須要用數據餵養它,他就能夠長出超越人類的智慧,這就叫人工智能。人工智能離咱們還有多遠呢?有些東西近在咫尺,有些東西遠在天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