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革命開始之後,機器全面代替了手工工具。隨着工業經濟的不斷髮展,機器的使用致使了兩種大相徑庭的方式。一種是手工生產基本思想的延續,另外一種則是大規模生產,即Mass Production。數據庫
1903年,福特汽車公司正式成立。5年後的1908年,福特公司推出了著名的T型車。1913年10月,當福特公司的工程師們將融入流水線生產思想的T型車裝配線啓動時,生產一輛汽車所用的勞動時間從12小時8分鐘縮短到2小時35分鐘。6個月後,天天可有1,000輛T型車走下生產線,平均每輛車所花的勞動時間差很少下降爲1小時30分鐘。在隨後近二十年的時間裏,福特公司一共生產了1500多萬輛T型車。流水線生產使得以低成本、高效率、追求規模經濟的大規模生產方式獲得充分發展。編程
福特的流水線第一次改變了生產方式,開創了工業生產模式的第一個標杆。「福特模式」今後就變成了大規模生產的同義詞。大規模生產方式對美國乃至世界製造業來講都是一種翻天覆地的變革。大規模生產模式在20世紀上半葉風靡世界,在全球範圍內摧枯拉朽通常淘汰了落後的手工生產方式。因爲福特公司成功實現了流水線生產,極大地下降了製造產品的成本,使得汽車等工業產品的價格大幅下降,不少本來昂貴的產品開始進入「尋常百姓家」。 例如,每輛福特T型車的價格由1908年的850美圓降低到1926的290美圓。安全
大規模生產中,低成本主要是經過規模經濟實現的——經過高產量和生產過程的高效率下降產品和服務的單位成本。產品成本下降,價格也隨之下降;價格下降,更多的人買得起該商品,銷量隨之增加,產量於是提升,成本更低,價格再次降低,如此循環往復。服務器
時至今日,福特模式所奠基的製造原則仍然是工業生產體系中最基本的運行方式之一。大規模生產技術不只被大型製造商所使用,其模式原則也被銀行和保險業等大型服務行業乃至小型企業所模仿套用,並風靡全球爲世界各國的企業所採用。網絡
然而,大規模生產模式,即面向統一的市場生產標準化的產品,在新的時代面臨兩個重大挑戰,其一是產能過剩,其二是互聯網。工具
咱們進入後工業時代,產能過剩問題逐步顯現,已成爲制約全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最大問題。據《礦業界》統計,目前全球煤炭、石油、自然氣、鐵礦石、鋼鐵、鋁、玻璃、水泥、船舶、家電、汽車等產業均嚴重過剩,並且部分產品產能仍在增加。全球能源整體過剩8-14%,鋼鐵過剩18-24%,鐵礦石過剩12-18%,電解鋁過剩15-20%。學習
經濟學中有一個重要概念信息不對稱。這個理論是說,市場經濟活動中,廠商、客戶、代理等掌握信息有差別,賣方掌握更多商品信息,信息不對成會增大交易成本、抑制市場交易、廠商可能會隱藏信息或逆向選擇。傳統經濟時代,廠商與客戶,客戶獲取信息渠道不多,瞭解商品信息不完整,廠商基本上在銷售渠道上基本上是佔有主動,客戶比較被動,也就是常說的「買的沒有賣的精」。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改變了這個局面,人與人,人與廠商,能夠低成本的實現鏈接,從而讓每一個人的個性需求被放大,人們愈來愈喜歡個性化的商品。ui
這兩個因素的疊加,逼迫傳統制造業由生產者爲導向轉向以消費者爲導向,由大規模生產轉向大規模個性化定製,根據不斷變化的消費需求,低成本生產小批量、多品種的產品,以得到更大的市場份額。雲計算
定製化與低成本互相矛盾,個性化商品的單一商品的需求量並不大,單位生產成本高,中國製造業還面臨人力成本快速上升的問題。2015年,中國政府提出‘中國製造2025’的宏大計劃以推進中國製造業由「中國製造」轉型升級爲「中國智造」。中國智造就是智能製造,延伸智能到具體的工廠,就是工廠的構築採用更加柔性、智能的解決方案,以實現大規模定製。操作系統
參考全球著名戰略諮詢公司麥肯錫於2000年出版的《Secrets of Software Success》中的觀點,全球軟件產業的發展經歷了比較完整的5代:
第一批獨立於賣主的軟件公司是爲客戶開發定製解決方案的專業軟件服務公司。在美國,這個發展過程是由幾個大軟件項目推動的,這些項目先是由美國政府出面,後來被幾家美國大公司認購。這些巨型開發項目爲第一批獨立的美國軟件公司提供了重要的學習機會,並使美國在軟件產業中成了早期的主角。
主要公司:CSC、規劃研究公司、加州分析中心和管理美國科學公司
特色:每次爲一個客戶提供一個定製的軟件,包括技術諮詢、軟件編程和軟件維護。軟件銷售是一次性的,不可複製。
第一批獨立軟件服務公司成立10年後,第一批軟件產品出現。這些初級的軟件產品被專門開發出來重複銷售給一個以上的客戶。一種新型的軟件公司誕生了,這是一種要求不一樣管理和技術的公司。第一個真正的軟件產品誕生於1964年。它是由ADR公司接受RCA委託開發的一個能夠形象的表明設備邏輯流程圖的程序。在這個時期,軟件開發者奠基了今天仍然存在的基礎,包括軟件產品的基本概念、訂價、維護以及法律保護手段。
主要公司:ADR、Informatics
特色:不是出售一個獨立的產品,而是將一個軟件屢次銷售。
在第二代後期歲月裏,愈來愈多的獨立軟件公司破土而出,與二代軟件不一樣的是,規模化的企業提供的新產品,已經超越了硬件廠商所提供的產品。最終,客戶開始從硬件公司之外的提供商處尋找軟件併爲其付錢。70年代早期的數據庫市場最爲活躍,緣由之一是獨立數據庫公司的出現。數據庫系統在技術上很複雜,並且幾乎全部行業都須要。但從由計算機生產商提供的系統被認爲不夠完善以來,獨立的提供商侵入了這個市場,使其成爲70年代最活躍的市場之一。
歐洲一樣進入了這個企業級軟件市場。1969年在德國法蘭克福南邊的一箇中等城市達姆斯塔特的應用信息處理研究所的6位成員,創立了Software AG,至1972年它進入了美國市場,並且此後不久,就在全世界銷售它的主打產品。其餘在這個市場扮演重要角色的公司有Cincom系統公司(1968年)、計算機聯合(CA)公司(1976)和Sybase(1984)。80年代和90年代,許多企業解決方案提供商從大型計算機專有的操做系統平臺轉向諸如Unix(1973)、IBMOS/2和微軟NT等新的平臺。
主要企業:SAP、ORACLE、PEOPLESOFT。
特色:軟件企業開始以企業解決方案供應商的面目出現。
我的計算機的出現創建了一種全新的軟件:基於我的計算機的大衆市場套裝軟件。一樣,這種市場的出現影響了對於之前的營銷和銷售方式。第一批"我的"計算機是於1975年誕生於美國MITS的Altair8800,1977年,蘋果公司的Apple II上市。可是這兩個平臺都未能成爲持久的我的計算機標準平臺。直到1981年IBM推出了IBMPC,一個新的軟件時代纔開始了。這個時期的軟件是真正獨立的軟件產業誕生的標誌,一樣也是收縮-覆蓋的套裝軟件引入的開端。微軟是這個時代最成功和最有影響力的表明軟件公司。這個時期其餘成功的表明公司是Adobe、Autodesk、Corel、Intuit和Novell。
總之,人們看到20世紀80年代軟件產業以激動人心的每一年20%的增加率發展。美國軟件產業的年收入在1982年增加到100億美圓,在1985年則爲250億美圓,比1979年的數字高10倍。
主要企業:微軟、Intuit、Lotus
特色:基於我的計算機的大衆市場軟件。
互聯網時代,軟件行業最大的轉變是從Software License變成Software as a Service,即SaaS。相較於傳統軟件,SaaS廠商將應用軟件部署在統一的服務器上,免除了最終用戶的服務器硬件、網絡安全設備和軟件升級維護的支出,客戶不須要除了我的電腦和互聯網鏈接以外的其它IT投資就能夠經過互聯網得到所須要軟件和服務。
主要企業:Salesforce、Workday、Netsuite
特色:基於雲計算的軟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