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分組交換網:ARPANET服務器
局域網:以太網,令牌總線局域網,令牌環局域網網絡
OSI:開放系統互連參考模型,七層分別爲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絡層、運輸層、會話層、表示層、應用層佈局
TCP/IP:四層分別爲網絡接口層、網際層、運輸層、應用層spa
1983年TCP/IP協議成爲標準協議,因特網誕生時間計算機網絡
internet(互聯網)是一個通用名詞,它泛指由多個計算機網絡互連而成的網絡接口
Internet(因特網)是一個專用名詞,它指當前全球最大的、開放的、由衆多網絡相互鏈接而成的特定計算機網絡,它採用 TCP/IP 協議,且其前身是美國的ARPANET事件
ISP:因特網服務提供者資源
制訂因特網正式標準的四個階段:因特網草案(不是RFC文檔)、建議標準、草案標準、因特網標準路由
通訊子網:OSI下三層(傳輸層既不是通訊子網,也不是資源子網),調制解調器,路由器,網絡通訊協議文檔
資源子網:主機,網絡資源(軟件、硬件)
通訊子網爲資源子網提供信息傳輸服務,資源子網上用戶間的通訊是創建在通訊子網的基礎上
計算機網絡是以可以相互共享資源的方式互連起來的自治計算機系統的集合
兩種通訊方式:客戶/服務器方式、對等方式
電路交換:面向鏈接,時延小
分組交換:無鏈接,時延大
做用範圍分類:廣域網,城域網,局域網,我的區域網
傳輸技術分類:廣播式網絡、點-點式網絡(採用分組存儲轉發與路由選擇機制是點對點式網絡與廣播式網絡的重要區別之一)
交換功能分類:電路交換、分組交換、報文交換(電路交換一定是面向鏈接的,但面向鏈接的卻不必定是電路交換)
使用者分類:公用網、專用網
帶寬與寬帶:
帶寬是單位時間內數字信道所能傳送的「最高數據率」,信號具備的頻帶寬度
寬帶是寬的通頻帶
傳輸時延、傳播時延、處理時延、排隊時延
時延帶寬積 = 傳播時延*帶寬
當前網絡時延=網絡空閒時延/(1-網絡利用率)
網絡協議三要素:
語義(定義發送者或接收者須要發出何種控制信息,完成何種動做以及做出何種響應)
語法(定義用戶數據與控制信息的結構與格式)
同步(定義事件完成順序)
Internet的分層思想:
一、因特網的規模很是大;
二、許多單位不肯意外界瞭解本身單位網絡的佈局細節和本部門所採用的路由選擇協議,但仍是但願鏈接到因特網上。
網絡採用層次結構帶來的好處:
1.各層之間是獨立的
2.靈活性好
3.結構上可分割開
4.易於實現和維護
5.能促進標準化工做
網絡層次結構模型與各層協議的集合,稱爲網絡的體系結構。
至於這些功能是用何種硬件或軟件來實現,則不屬於網絡體系結構部分,而是屬於實現的問題。
體系結構是抽象的,而實現則是具體的,是真正在運行的計算機硬件和軟件。
SDU:服務數據單元
PDU:協議數據單元
上一層的協議數據單元是下一層的服務數據單元
協議與服務的區別:
一、服務是下層實體爲上層實體提供它們間進行通訊的能力,具體是經過原語操做實現的。
服務是由下層向上層經過層間接口提供的,上層是服務用戶,下層是服務提供者。服務是「垂直」的。
二、協議是控制兩個對等實體進行通訊的規則的集合。協議是「水平」的。
三、服務定義了該層可以爲它的上層完成的操做,但絲毫未涉及這些操做是如何完成的。
本層的服務用戶只能看見服務而沒法看見下面的協議。下面的協議對上面的服務用戶是「透明的」。
四、實體利用協議來實現它們的服務定義。只要不改變提供給用戶的服務,實體能夠任意地改變它們的協議。這樣,服務和協議就被徹底地分離開來。
協議與服務的關係:
一、協議的實現保證了可以向上一層提供服務
二、要實現本層的協議,還須要使用下面一層提供的服務
OSI與TCP/IP的區別:
一、OSI提出服務、接口、協議的概念,TCP/IP沒有明確區分服務、接口、協議
二、OSI共有7層,TCP/IP共有四層
三、OSI網絡層有面向鏈接與無鏈接,TCP/IP僅有無鏈接
四、OSI傳輸層僅有面向鏈接,TCP/IP有面向鏈接和無鏈接
五、OSI模型產生在協議發明以前,TCP/IP模型產生在協議以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