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程序員
總理上次來到創業街,是四個月,要不就是五個月前了。app
以後,全國創業形勢一路走紅,鑼鼓喧天鞭炮齊鳴。大衆創業萬衆創新,很有大鍊鋼鐵畝產萬斤之勢,尤爲在媒體上。設計
再以後,2015 進入下半年,風投圈的大佬們逐個跳出來講,冬天來了,咱們不能再給創業企業那麼高的估值了。對象
言下之意,創業者們磨磨嘴皮子就能從老子手裏騙幾千萬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從此的融資數額,對比 2014 到 2015 上半年——咱們也不過度——去零除二剛恰好:原來 2000 萬的,如今 100 萬;原來 200 萬的,趁早回家玩蛋。遊戲
噫,總理的面子就值一個月的?這令我很不爽,由於個人朋友老張更不爽。寒冬來臨了,老張的老闆決定調整薪酬制度,以激勵勤苦肯幹的員工們,體現每位同事爲企業貢獻的真正價值。美中不足之處,薪酬調整工做費時費力,調整結束以前,暫停工資發放。產品
這一調整就是兩個月啊朋友們。老張——老張大家都知道了,一米九的壯漢,活生生煮了兩個月掛麪,臉上跟面裏的油菜是一個顏色。在得知薪酬調整工做仍未結束之時,老張「啊」地叫了一聲,決定先吃一碗黃燜雞壓壓驚,順便考慮去看看創業街之外那麼大的世界。電商
這還沒完。10 月 19 日,我來創業街替老張取快遞,又是一番新氣象:圍觀羣衆比警察多,警察比創業者多。逮我的問才知,總理又來了。基礎
我苦笑一聲,此時最想看到的是老張的表情。咱們都明白一個道理:國家出面支持創業了,那就是創業的環境不容易了,單靠創業者本身很差作了。畢竟,什麼東西如果提倡,那必定是沒有。人人都講文明懂禮貌,小便池上方就不用貼「尿不進去,說明你短」了。百度
看着到訪視察的一衆領導們,我內心默唸:你若不來,即是晴天。美團
二
天涼好個秋,阿里的技術崗 offer 薪資不升反降,百度收緊社招來人要李彥宏硃批,騰訊在外包團隊規模上似也有所精簡,而 BAT 的收緊策略帶起了整個互聯網圈的裁人-降薪狂潮。這究竟是偶然的、通常的經營策略調整,仍是先見的、理智的大方向預測,咱們不得而知。若是是後者,此次席捲市場的恐怕不只是一陣資本寒流那麼簡單。
2014 到 2015,中國創業火了一年半,泡沫的存在也被人質疑了一年半:
估值過高了!融資太快了!半年一個億!這還不算在媒體上報出來的估值,動不動加個 0,人民幣換美圓。
招人太急了!開薪水太大手大腳了!福利太驚人了!員工擠進新公司像螞蟻啃螞蚱,他們啃光螞蚱後立刻飛通常去尋找另外一隻螞蚱。
什麼人都能創業了!在校生也能了!90 後的小騙子滿大街都是,70 後的老天使們快要不夠用了。
紅海太紅了!一大堆新人跳進去,活像意大利紅燴,咕嘟咕嘟地響。
技術太水了!產品太糙了!你國科技界和美國的逼格差距又拉大了!
看看這些針對創業潮的冷嘲熱諷,我想先說一句公道話:
大家怎麼好意思待在這盡是泡沫的互聯網行業?不回傳統行業混混看嗎?
經濟大環境這麼差,大多傳統行業不是格局已定,就是走向崩潰,總之沒給新人留多少進來賺錢的空間。
然而每一年畢業幾千萬大學生嗷嗷待哺,你讓他們一股腦邁進夕陽行業,頂着需求萎靡的現狀、社會老齡的前景和今人留下的改革難題,這是去上班仍是去背鍋?
就連公務員熱度也是不勝於前,可能如今年輕人都看開了,年少多金及時行樂纔是最重要的,所謂穩定和前途算個卵?
在沒啥前途的行業的沒啥前途的公司的沒啥前途的基礎崗位上,「時間長了就有出頭之日」這種念想與創業企業拿期權畫大餅有什麼區別?創業企業期權兌現得還要快很多呢。神經病就是天天重複同樣的事情,卻幻想獲得不同的結果。
創業泡沫大,燒錢又看不到結果,你板着臉說:這是一種浪費。
然而沒有創業公司吸納大量職工,就業率怎麼保證?沒有膨脹的風投,熱錢往哪兒跑,通通進股市麼?人和錢都無處安放,社會穩定就是個笑話——蹲家待業的人天然是公安機關重點監視的對象,而洶涌的熱錢只能催生更多非法的民間借貸以及相似泛亞的龐氏騙局,令中國本就脆弱的金融體系雪上加霜。
從我的和國家的角度看,投身創業、支持創業都屬於不得已而爲之,或曰無可厚非。理解了這些苦衷,咱們再來看如今的創業熱潮,就會得出相較無聊的看客和噴子們更加客觀的結論:
創業泡沫真他媽的大出血來了。
三
我的須要創業以謀生,行業須要創業以求變,國家須要創業以維穩,這均可以理解。咱們須要創業,須要得過久,以至這種「須要」自己都扭曲了。
當糧食和水成了受到歌頌的東西,怪力亂神則會反過來變得稀鬆日常。氾濫與不足能夠同時存在,如今的創業熱潮即是絕佳的例子:一方面,創業公司泥沙俱下,創業隊伍參差不齊;另外一方面,人們須要更多偉大的創業公司來拯救世界,不然緩下來的全球需求會將各類大大小小的經濟體拖入泥潭。
在這種狀況下,創業不能拯救風雨飄搖的 GDP,只能讓少數創業者和投資人的我的財富翻番;創業公司直接拉動的就業,也未曾給本就找不到工做的人——他們恐怕集中於傳統行業——帶來更多機會,卻是讓少數職場老油條們經過不斷跳槽實現自身薪資的三級跳。
咱們也大可沒必要只酸程序員——雖然如許多人所言,創業熱潮創造的賣方市場確實令一些程序員享受到了與本身業績甚至能力不匹配的待遇,但一樣享受到了畸高待遇的也包括產品、設計、運營等等一系列圍繞互聯網公司的職位,在金盆洗手以前,多數人作出的只是沒法在歷史上留下任何痕跡的垃圾貨。
雖然咱們經常罵阿里壟斷,騰訊抄襲,百度臭流氓,但捫心自問,現在的創業者有幾個不是 C2C 起家,幾個不跟風,幾個不想掐死後生晚輩,幾個不在戲耍用戶(和投資人)上無所不用其極?
電商好很差?好,創業風口。而後消費者被小破電商的假貨和物流坑得涕泗橫流。
移動應用好很差?好,一個時代。而後用戶被小廠 app 各類詭異的 bug 和閃退爽得欲仙欲死。
O2O 好很差?好,解決就業全靠它。而後投資人投了大幾個億的公司們輪流拋出一個艱難的決定。
在神話通常的創業熱潮裏,創業者們對待下游和上游的態度能夠歸納爲這兩種:
我能夠絕不客氣地說,截至今日,羣蟻附羶的創業者們拉低了你國互聯網產品的平均值,甚至拉低了互聯網企業的下限。
四
狀況太複雜了。一方面是不得不創業的現實,一方面是現實不理想的殘酷。其實這也不矛盾,咱們不得已投身創業,能作的選擇本就很少;千軍萬馬擠到融資路上,多寬的大道也顯得窄。
因此該怎麼辦?寒冬來了,倒也不是隻能等死。
大幹快上的時候,最重要的是口號。精工細做的年頭,就要回歸產品。一年前,吹得最響、野心最旺的創業者最能拿到融資;現在,真正解決了問題的產品纔會受投資人青睞。
爲何?由於風口持續得過久,有些豬王已經作大了。幾年前你作 P2P,打出爭第一的口號來還算年輕氣盛。如今 P2P 格局已定,小公司沒什麼翻身仗可打了,再出來挑戰純是浪費。滴滴和快的合併了,58 和趕集合並了,美團和大衆點評合併了,這說明這幾個市場接近飽和,容不下兩個大公司了——那天然更容不下同類型的小公司。在風停了的當下,小豬們若還沒飛夠,就只能等死了。
因此怎麼辦?如今的創業者,不如背靠成熟的大公司,老老實實作點兒大公司不作的細活兒,保住本身的現金流,再穩中求變。舉個例子,P2P 這樣的理財沒的玩兒了,咱們再作互聯網金融,能夠往消費金融的方向上走嘛。O2O 全都血崩了,社交也一直半死不活,不如迴歸歷來都不冷不熱的智能硬件,在這個冬天也就不顯得冷了。
冬天這個詞不許確。如今好項目融錢仍然沒有壓力,只是爛項目很差忽悠了。爛項目也處處融錢,那不是夏天,那是中暑。如今結合大環境的壓力,創業的春天才剛剛開始——一晚上融資解危難不常見了,聰明的項目應該開始控制成本,同時想辦法變現創收,確保本身有現金流,不要依賴於不斷融資。某種意義上,相似於互聯網餐飲的,各類涉及直接消費、商業模式比較簡單的項目,會更適應如今的慢節奏。
至於成本降不下來的公司,這些泡沫就該被從海綿裏擠出去了。別爲他們悲傷,他們也風光過,這就夠了。
創業服務機構可能會陷入有些尷尬的境地,好比各家創業媒體、融資平臺什麼的。來融資的項目少了、一次融資的金額少了,平臺業績可能會很差看——固然,這是創建在之前業績很好的基礎上。就我所知,如今沒哪一個平臺的業績能和創業熱潮搭調的,熱鬧是 VC 的熱鬧,多數中介還沒來得及大口喝湯。現在節奏慢下來,平臺們也有功夫停下快速擴張的腳步,好好打磨下本身的產品邏輯和商業模式。若是理想,應該也能逐漸發展,穩中有升。
回頭看一眼創業大街——現有的知名企業不是媒體就是平臺,能看到良好現金流的只是星星點點。有消息說,創業街要擴容了,還要再進駐幾十上百家企業。我以爲這年景還趕着來創業街——這個遠離用戶遠離市場,重視融資重視造勢的地方——的創業者,十有八九沒理解到在冬天的遊戲規則。創業街在上演兩年的風光正劇以後,怕是要上演不知多久的荒唐喜劇了。
這就是我離開創業大街的緣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