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你們都被《北京龍泉寺:最強科研組織!掃地僧點化微信之父,清華北大學子排隊出家》這篇文章刷屏了。不管是「微信之父」張小龍閉關修行,仍是北大清華中科院的碩士生、博士生義工,亦或是「賢二」這個智能機器人,他們都深深地觸動了咱們的心裏。php
2016 年 4 月 2 日,北京優伯立信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優才學院、OneAPM 聯合組織了一場龍泉寺靜心之旅,參與人員都是互聯網 IT 界的精英。互聯網環境浮躁,不少從業者長期處於沉悶的工做環境,內向不自信。在參加完活動後,他們與以前的本身有什麼不一樣,又有什麼特別的感悟呢?讓咱們一塊兒聆聽他們的心裏最深處的聲音吧!程序員
備註:如今,移動精英開發俱樂部已經跟這個國內最強的科研組織實現了「對接」,咱們會按期邀請俱樂部中的會員參與龍泉寺舉辦的各類修行活動。若是你想去龍泉寺去體驗一次「靜心之旅」,洗滌一下稍微有點疲倦的心靈。那麼趕快加入咱們吧!安全
在本次討論中,蔡學峯師兄激情昂揚,不但說出了對這次活動的感悟,還細心的爲你們總結了這次活動的主要流程,以及一些主要的內容,如下圖片中,白板內容爲蔡學峯師兄總結,感恩蔡學峯師兄。微信
##一句話闡述,對本次活動的印象3d
優伯立信CEO-羅飛-主持人:清明節,咱們爬山進寺、燒香拜佛、祈福親朋、誦經禱告、抄經傳德、行禪靜心,感恩各位師兄。blog
孫文正:四更已過,無常迅速,生死事大,一心念佛。遊戲
徐經緯:對佛有了新的認識。圖片
周雙雙:由於沒有住在寺廟裏面,小小的遺憾。
資源
賈文澤:我以所行施等善,爲利衆生願成佛。開發
侯明智:很強的儀式感。
馬玉鳳:心靜如水。
宋文:初次接觸佛學,感受佛學層次高於理想。屬於一種追求一種信仰,感受能夠淨化心靈。
徐經緯:山上像是另一個世界,人們都很熱情,很謙遜。確實能夠淨化心靈。
孫文正:剛學佛的和學佛二十年的外表看有區別嗎?沒有區別。
羅飛-主持人:熱情,謙虛,有時候,山上的人都樂於幫助人,有事情若是實在不能幫,他們會十分真誠地道歉,弄得咱們本身還很很差意思。
郭亞:很放鬆,能夠暫時告別這匆忙的世界。
牛龍:頗有規律的生活,那片淨土對於咱們這些生活在大都市的人來講就是一個淨化心靈的聖地,在那裏你能夠忘卻一切煩惱,每日吃齋唸佛,摒棄一切雜念,沒有了那麼多追求,心態天然而然就放鬆了不少!
蔡學豐:我學會了專一,不,是從新學會了專一。
孫文正: 覺知。
職通磊:起居規律了,上山前基本一點睡覺八點起牀,如今十一點睡覺,六點起牀,更重要的是,對佛學有了新的認識。
##對佛學有什麼新的認識? 孫文正:對佛教的誤會偏見少一些,之前以爲不勞動還有房子和吃的,還鄙視他們。
楊天飛:回來後,我給我同事和朋友說了好多法師給我講的,以及一些靜心的方法。
周雙雙:某些道理也是對現實生活的誠實反應。
袁仕崇:相由心生,境隨心轉。
譚鄱侖:這兩天對「活在當下」感覺比較深。
馬玉鳳:佛,不僅是燒香拜佛。
牛龍:生老病死,順其天然,無需追問佛在哪裏,佛就在心中!
羅飛-主持人:佛學,也教你們,活在當下!
郭亞:以前認爲佛學是迷信,如今認爲佛學是信仰,更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
楊天飛:同感,昨天看了《深夜加油站碰見蘇格拉底》,感受應該再深刻了解一下。
Longway:佛學博大精深。
##行腳禪的感悟 羅飛-主持人:如今還很難達到一直專一於腳下。想不斷訓練,之後能這30分鐘都能專一於腳下。
王紅:從山上下來心裏平靜了不少。
周雙雙:騰出來小部分時間讓本身靜靜也不錯。
孫超凡:從山上下來以後,失眠好了不少,之前總感受睡不踏實。
孫文正:走路時把腳趾抓起來。我感受容易專一一些。
郭亞:以前幹什麼事,都是特別急,走路快,吃飯快,如今慢了許多。
王紅:迴歸最原始的生活方式。
孫文正:就好像雙手合十的時候,五指收緊更容易不散亂。
彩紅:在行腳禪的時候剛開始還能專一在腳上,走幾分鐘就分散了,開始看人看景,開始胡思亂想。在山上週邊分散的事物相對還不多,要把分散的思惟拉回來才行。須要不斷修行,專一作一件事。
王紅:行腳禪就是走路的時候專一於腳下。
羅飛-主持人:鳳凰嶺的早上也是很美,在行腳禪的時候,不少同窗都被美景吸引了。
孫超凡:那個塔是什麼?
Shawn:在那睡的安心。
羅飛-主持人:塔是龍泉寺第一代老和尚的塔,好像法號叫繼升,先祭拜繼升老法師,再行的腳禪。你們還有什麼行腳禪的感悟沒有?下山後,法師教咱們搓臉,感受特別的放鬆。而後咱們在西跨院的時候,龍泉就出水了。
楊天飛:這幾天天天都在練習行腳禪,感受內心平靜了好多。飯量也少了些。
蔡學豐:提-跨-落-壓。我在抄經,能靜心,昨天抄了三頁了凡四訓。
zr@doremi:修身養性。
周雙雙:腹式呼吸。
孫文正:我是發心不吃肉了。
蔡學豐:個人飯量也小了,並且儘可能避免吃肉。
小文php:下山幾天都在吃素感受身體輕鬆了好多。
楊天飛:我也是,今天還勸同事也別吃肉了。
袁仕崇:感受,遇事能平靜下來了。並且以前,不少問題,不少執着放下了。
職通磊:喜歡上了素食。
王謀林:須要一種使命感,發願去作一件事情。
羅飛-主持人:對於燒香拜佛的理解,我和周楊師兄,孫文正、孫亞楠 最後交流後,有新的理解。
周楊師兄說了學誠法師回答網友的話:
法師問網友:人們打籃球是爲何?
網友回答:爲了鍛鍊身體。
法師說: 人的身體須要鍛鍊,那麼心靈須要鍛鍊不? 燒香拜佛 鍛鍊人>的敬畏心、虔誠心等。
網友問: 我本身保持這樣的心就好了,爲何還要弄個佛像?
法師說: 那你鍛鍊身體,用手拍就好了,爲何要弄個球呢?
徐經緯:我也以爲比以前輕鬆了好多,內心的大石頭本身碎了
盧明明.賢美:強烈推薦紀錄片《玄奘之路》!
羅飛-主持人:你們繼續說說,在行腳禪的時候都有什麼感悟呢?
周雙雙:專一於本身當前走的每一步,不要胡思亂想,你會忘記煩惱。
楊天飛:在於當下啊!
王謀林:一念。
孫超凡:專一練習起來真不容易。
羅飛-主持人:我天天早上從家裏步行去公司,之前要走20分鐘 ,之前走得很快,一邊走一邊想事情,感受天天從早上開始就很累。而如今,我天天去公司要走30分鐘了,比之前走的慢一些,用行腳禪的方式走,感受特別舒服,早上是放鬆的,而不是一開始就是累的。
孫文正:師兄行腳禪時還能保持腹部呼吸嗎?
胡思揚:看到參加的同窗體驗了抄經,剛好有篇這個方面的學誠法師答疑,分享給你們。
周雙雙:晚上在去農家院的那條小道上走着,一邊欣賞山下燈火輝煌的夜景,一邊欣賞夜色中寧靜的鳳凰嶺,真是感受山下的一切與本身無關了,很安靜,很好。
蔡學豐:我發現我心亂了,想拍,又想收心,再想行腳禪的機緣多,美景的機緣少,那我趕忙拍了收迴心。
##第一天晚上和賢頌法師交流的感悟
羅飛-主持人:第一天晚上和賢頌法師交流的感悟,當時提問的師兄有哪些?
孫文正:我問的是:管不住本身怎麼辦?
蔡學豐:我一直糾結於來世往生對不對……我相信佛家所說的七苦五毒,但不相信來世往生……因此我想問的是,「我可不能夠信大家」?
馬玉鳳:不要不要太執着。活在當下,至於來世此生,作到心安理得總會有始有終。
孫文正:以智慧劍斷煩惱絲。
Isma‘il:其實真正覺悟就是無我,可是咱們都是自我爲中心。我以爲沒有信仰的人,就是未開化的人。
Shawn:人仍是要有信仰。
羅飛-主持人:賢頌法師告訴咱們,人的煩惱都是由於有分別心,也告訴了咱們爲何和尚要剃光頭。
王謀林:看了「和平戰士」,感悟就是作本身熱愛的事情就能夠,把雜念去掉。
蔡學豐:沒必要拘泥於來世往生存在不存在,活在當下就好。
周雙雙:但人性是人更喜歡得不到的,當下是已經存在的。
彩紅:賢頌法師那天的分享,我回來在車上還在想,分別心是全部痛苦的根源。
蔡學豐:賢書法師還說,佛家是超脫於二元對立的,我很認同,很歡喜。七苦之一就是求不得。
胡思揚:在大願的背景下,活在當下。
周雙雙:學會知足惜福嗎?
蔡學豐:我是2008年,特別累的時候,念起了一句話「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若離於愛者,無憂亦無怖」今後放下了不少東西,開始解脫。
羅飛-主持人:我總結一下我和賢頌法師的交流, 問了他三個問題 。
1,賢頌法師說的分別心,個人一樣的理解是貼標籤,世間的人都有貼標籤的習慣, 好比一我的咱們第一次和他接觸後感受他執拗,那麼就給他貼了一個執拗的標籤, 下次即便有建議也由於之前以爲他執拗,不會給他提建議,但有可能咱們提的建議此次他是會聽的。咱們應該撕下對別人的標籤。
人不只會對別人貼標籤,還會給本身貼標記,要給本身作包裝,別人可能才願意和咱們交流。世間人們的交流不能像佛學那樣隨緣,不會只是由於緣份今天遇到了就願意和你交流,你往本身身上貼標籤,讓別人知道本身是技術大牛,本身人脈廣、有資源,別人才願意和你交流。
我問了法師,怎麼解決這樣的現象,如何才能不往本身身上貼標籤就能和別人交流?
法師說,咱們給別人貼標籤,你就永遠也貼不到別人身上。到最後都是貼到你本身內心邊了。全部的這些所謂的標籤,就是你本身內心面對別人的一個認識。別人在你內心面的一種狀態。它不是說這我的真實的狀態。這個所謂的標籤就是人的一個念頭。你要想比較好地跟別人去溝通,就要把本身這樣的念頭給放下。而後另一位師兄告訴我,人的交際數量有限,要用貼標籤的形式分辨人 ,身邊可能會有幾個好朋友,不用貼標記就夠了。
2,法師說,佛學的修行就是讓人的心靈更加的清醒。清醒的人是記得前一天作過什麼事情的,而糊塗的人下午可能就不記得上午作過什麼事情了。當咱們心靈脩行到必定程度,心靈愈來愈清醒,甚至能記得前世經歷的事情。有些新聞報道是報道過這樣的人的。
針對法師說的清醒的感受,我提了一個問題:佛學中說人生就是夢,我發現把人生理解成夢後就不會以爲事情重要,不會由於重要的演講而緊張,不會感到壓力,這種感受很好,但我發現把人生當作夢後不是感受到的清醒,而是感受到的平淡和模糊。 如何讓生活清醒起來?
法師說:每一個人都能覺知,要先覺知了才能覺悟。咱們都能感覺到本身的感受,提高本身的覺知後就會感受到清醒。
法師說的這點對我啓發很大,我知道之後應該怎麼去作了。第三個問題問了兩個法師都沒有回答了,不說了打字好累。
在次日的活動中,你們先去體驗抄經,驅除雜念,平靜心裏,只把注意力放在手中所握之筆上,再無那些煩心的事情,周圍很安靜,心裏更平靜。
體驗出坡,明白不勞不食,學會惜福。在整個出坡的過程當中,你們既體驗到了勞動的辛苦,也體驗到了勞動的快樂,在不影響勞動的狀況下,一塊兒聊天,一塊兒笑。
次日下午和賢書法師交流的感悟
羅飛-主持人:賢書法師圓珠筆的舉例,你們有何感覺?
Shawn:四大皆空。
Isma‘il:咱們認爲全部真實的事情都是虛幻。
楊天飛:萬物本性。
蔡學豐:它真實存在,只是到了你這裏,是投影而已。
Isma‘il:生活就是幻覺。「空間、時間和物質,是人類認識的錯覺」。——愛因斯坦。意識是永恆的,其餘都是虛幻。
盧明明.賢美:知幻即離,離幻即覺。
孫文正:借幻修真。網遊裏是假的,可是體現的人心是真的。管他真真假假,當以自心爲真。世界不是惟心的也不是惟物的。是惟識的
蔡學豐:是的!就像賢書法師答男友的那個問題,他是你男友只是他在你這裏的一個投影,而不是真正的他本身。前幾天我還在跟朋友說,你不是世界的中心,也不是微不足道,你是世界的一個節點,如此而已。
周雙雙:對現實的本身有幫助就好
Isma‘il:認識是有界限的,時間,空間都是有界限的,而真正的主宰是無界的。
王謀林:我看到原子筆爲有,若是我看到電影中的原子筆呢,是否也爲有呢?由於緣起,咱們認識了「有」,若是跳出來,站在另外一個世界來從新看待,是否能看爲「無」呢?
許剛:最大收穫是心裏安定,不爲外物所過於影響,平時咱們老是忙碌,總以爲時間不夠用,總以爲不作事情就緊張。這些都源自於咱們本身的不安定,恐懼,懼怕,擔憂,咱們沒有停下來思考自我,要反思,本身追求的什麼,本身要付出的是什麼,本身對本身確定和認同。
第二個,剋制,生活的剋制,程序員加班多,對身體很差,也暴食暴飲,熬夜做息,要剋制;
第三,最大感覺是善意,寺廟的每一個人你都能感受到善意,善意讓人平靜,善意解脫痛苦,善意讓你們和氣,這也是佛。
Isma‘il:在這個世界上,你我都是在一個封閉的盒子裏玩遊戲,經過遊戲考驗咱們的意識。當遊戲結束後,帶着你的意識進入下一個環節。世界對你來講消失了。而你的意識還在?
王謀林:思考時從更大的維度,從更大的時空來看待,有化爲無,看清本質;行動時反過來,作重要的小事。
周雙雙:不須要防備什麼,會感到比較安全。
許剛:對任何事情都善意,咱們就不會發脾氣,也是一我的慢慢成熟。
孫文正:我看過一個問題,佛這麼厲害,讓佛教化衆生多好,要菩薩作什麼?
Isma‘il:跟柔弱勝剛強,剛而易折的道理同樣。
孫亞楠:善意不表明沒脾氣,
許剛:不能用推理來解讀,這個說不清楚的,用這個來平靜本身心裏,不那麼浮躁。
孫文正:由於每一個人的根性不同的。佛有慈眉善目,也有怒目金剛,爲方便故,利益十方有情。
東紏西紏:宗教信仰都傳播愛。佛家注重我的修行、基督教注重博愛
許剛:我以爲法師就是心理醫生,真正的答案還須要咱們本身追尋。
孫文正:建議瞭解四分部:見分,相分,自證分,證自證分。您說的標籤自己只是見分。是您的相分託着見分生起了差異心。您如今透過思考運用自證分自我分析。
##總結一下佛門禮儀
羅飛-主持人:咱們總結一下在山上學到的佛門禮儀吧。首先,無論男女老幼統稱「師兄」。這是龍泉寺獨有的,仍是全部寺廟都這樣?
王謀林:師兄和吃飯止語,道家也是如此。
孫文正:排班止語、吃飯止語。
羅飛-主持人:晚上9點睡覺,早上4點起牀 。
羅飛-主持人:吃飯 晚飯叫「藥食」, 午餐和早餐叫什麼呢?
孫亞楠:「過堂」,或者「用齋」
羅飛-主持人:住宿的地方 叫「寮房」 。
孫文正:我們穿的衣服叫什麼?法衣?
孫亞楠:海青。
大朋朋 :佛家除要求人們戒殺吃素外,還認爲早飯是天食,中飯是人食,晚飯是鬼食。 所以,爲了身體健康,不妨礙修行,佛家還要求人們過午不食。
羅飛-主持人:佛家認爲是人生病了才吃飯,吃飯是爲了治病,不能對吃飯有太多貪慾。(生餓病了,治療餓病)
錢進:建議你們有空仍是看看宗薩仁波切寫的《正見》,很是通俗易懂的入門佛教書,但絕對是經典,特別適合程序猿看。
」佛門裏面作事以前要「唸經」,那個是否是叫「緣念」? 作事以後要「唸經」,那個叫「迴向」。
錢進:這些都是表面的皮毛,《正見》直接講的是佛教的核心思想,漢地的佛教傳承斷了幾十年,太惋惜了,最完整傳承下來的就是藏傳佛教。我學了4年,發現本身剛到佛學這座大山的山腳下。
羅飛-主持人:好的,看看《正見》。錢師兄對佛教研究很深呢。佛學要學的東西太多了, 法師也說要把東西都學會要25年。
午夜修鈴:寺廟很神奇,以前去白馬寺,雖然在城市,可是一旦進去了,感受很寧靜。
羅飛-主持人:總結一下,我此次上山,理解了覺知,之後要練習個人覺知。
孫濟初:只要不放棄本身,多晚開始修行都不晚。
羅飛-主持人:你們的感悟都不少,感恩你們今天的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