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在訂閱的公衆號中看到了之前阮一峯老師寫過的一篇文章,「如何作到 jQuery-free?」。這篇文章討論的問題,在今天來看仍不過期,其中的一些點的討論主要是面向新內核現代瀏覽器的標準 DOM API,很惋惜的是在目前的開發環境下,咱們仍然沒法徹底拋棄 IE,大部分狀況下咱們至少還要兼容到 IE 8,這一點使咱們沒法充分踐行文章中提到的一些點,而本文也正是首次啓發,順着阮老師文章的思路來討論如何在 React 中實戰 IE8-compatible 的 jQuery-free。javascript
首先咱們仍要說的是,jQuery 是如今最流行的 JavaScript 工具庫。在 W3techs 的統計中,目前全世界 70.6% 的網站在使用他,而 React 甚至還不到 0.1%,但 React 一個值得注意的趨勢是,他在目前頂級流量網站中的使用率是最高的,比例達到了 16%。這一趨勢也代表了目前整個前端界的技術趨勢,但 70.6% 的數字也在告訴咱們,jQuery 在 JS 庫中的王者地位,即便使用了React,也可能由於各類各樣的緣由,還要和 jQuery 來配合使用。但 React 自己的體積已經讓咱們對任何一個重庫產生了不適反應,爲了兼容 IE8,咱們仍然須要使用 1.x 的 jQuery 版本,但當時設計上的缺陷使得咱們沒法像 lodash 那樣按需獲取。而 React 和 jsx 的強大,又使得咱們不須要了 jQuery 的大部分功能。從這個角度來看,他臃腫的體積讓開發者更加難以忍受,jQuery-free 勢在必行。css
下面就順着阮老師當年的思路,來討論如何使用 React 自帶的強大功能,和一些良心第三方庫屏蔽兼容性,來取代 jQuery 的主要功能,作到 jQuery-free。html
(注:React 15.x 版本已經再也不兼容 IE8,所以本文討論的 React 還是 0.14.x 的版本,同時爲了易於理解,本文也基本上以 ES6 class 的方式來聲明組件,而不採用 pure function。)前端
在 jQuery 中,咱們已經熟悉了使用 sizzle 選擇器來完成 DOM 元素的選取。而在 React 中,咱們可使用 ref 來更有針對性的獲取元素。java
import React from 'react'; class Demo extends React.Compoent { getDomNode() { return this.refs.root; // 獲取 Dom Node } render() { return ( <div ref="root">just a demo</div> ); } }
這是最簡單的獲取 node 的方式,若是有多層結構嵌套呢?沒有關係。node
import React from 'react'; class Demo extends React.Compoent { getRootNode() { return this.refs.root; // 獲取根節點 Dom Node } getLeafNode() { return this.refs.leaf; // 獲取葉節點 Dom Node } render() { return ( <div ref="root"> <div ref="leaf">just a demo</div> </div> ); } }
若是是組件和組件嵌套呢?也不要緊,父組件仍然能夠拿到子組件的根節點。react
import React from 'react'; import ReactDOM from 'react-dom'; class Sub extends React.Compoent { render() { return ( <div>a sub component</div> ); } } class Demo extends React.Compoent { getDomNode() { return this.refs.root; // 獲取 Dom Node } getSubNode() { return ReactDOM.findDOMNode(this.refs.sub); // 獲取子組件根節點 } render() { return ( <div ref="root"> <Sub ref="sub" /> </div> ); } }
上面使用了比較易懂的 API 來解釋 Ref 的用法,但裏面包含了一些如今 React 不太推薦和即將廢棄的方法,若是用 React 推薦的寫法,咱們能夠這樣寫。jquery
import React from 'react'; import ReactDOM from 'react-dom'; class Sub extends React.Compoent { getDomNode() { return this.rootNode; } render() { return ( <div ref={(c) => this.rootNode = c}>a sub component</div> ); } } class Demo extends React.Compoent { getDomNode() { return this.rootNode; // 獲取 Dom Node } getSubNode() { return this.sub.getDomNode(); // 獲取子組件根節點 } render() { return ( <div ref={(c) => this.rootNode = c}> <Sub ref={(c) => this.sub = c} /> </div> ); } }
有人可能會問,那子組件怎麼拿父組件的 Dom Node 呢,從 React 的單向數據流角度出發,遇到這種狀況咱們應該經過回調通知給父組件,再由父組件自行判斷如何修改 Node,其實父組件拿子組件的 Node 狀況也不多,大多數狀況下咱們是經過 props 傳遞變化給子組件,獲取子組件 Node,更多的狀況下是爲了避開大量從新渲染去修改一些Node的屬性(好比 scrollLeft)。git
jQuery 中提供了豐富的操做方法,但一個個操做 DOM 元素有的時候真的很煩人而且容易出錯。React 經過數據驅動的思想,經過改變 view 對應的數據,輕鬆實現 DOM 的增刪操做。github
class Demo extends React.Compoent { constructor(props) { super(props); this.state = { list: [1, 2, 3], }; this.addItemFromBottom = this.addItemFromBottom.bind(this); this.addItemFromTop = this.addItemFromTop.bind(this); this.deleteItem = this.deleteItem.bind(this); } addItemFromBottom() { this.setState({ list: this.state.list.concat([4]), }); } addItemFromTop() { this.setState({ list: [0].concat(this.state.list), }); } deleteItem() { const newList = [...this.state.list]; newList.pop(); this.setState({ list: newList, }); } render() { return ( <div> {this.state.list.map((item) => <div>{item}</div>)} <button onClick={this.addItemFromBottom}>尾部插入 Dom 元素</button> <button onClick={this.addItemFromTop}>頭部插入 Dom 元素</button> <button onClick={this.deleteItem}>刪除 Dom 元素</button> </div> ); } }
React 經過根節點代理的方式,實現了一套很優雅的事件監聽方案,在組件 unmount 時也不須要本身去處理內存回收相關的問題,很是的方便。
import React from 'react'; class Demo extends React.Component { constructor(props) { super(props); this.handleClick = this.handleClick.bind(this); } handleClick() { alert('我是彈窗'); } render() { return ( <div onClick={this.handleClick}>點擊我彈出彈框</div> ); } }
這裏有一個小細節就是 bind 的時機,bind 是爲了保持相應函數的上下文,雖然也能夠在 onClick 那裏 bind,但這裏選擇在 constructor 裏 bind 是由於前者會在每次 render 的時候都進行一次 bind,返回一個新函數,是比較消耗性能的作法。
但 React 的事件監聽,畢竟只能監聽至 root component,而咱們在不少時候要去監聽 window/document 上的事件,若是 resize、scroll,還有一些 React 處理很差的事件,好比 scroll,這些都須要咱們本身來解決。事件監聽爲了屏蔽差別性須要作不少的工做,這裏像你們推薦一個第三方庫來完成這部分的工做,add-dom-event-listener,用法和原生的稍有區別,是由於這個庫並不旨在作 polyfill,但用法仍是很簡單。
var addEventListener = require('add-dom-event-listener'); var handler = addEventListener(document.body, 'click', function(e){ console.log(e.target); // works for ie console.log(e.nativeEvent); // native dom event }); handler.remove(); // detach event listener
另外一個選擇是 bean,達到了 IE6+ 級別的兼容性。
和事件監聽同樣,不管是 Dom 事件仍是自定義事件,都有很優秀的第三方庫幫咱們去處理,若是是 DOM 事件,推薦 bean,若是是自定義事件的話,推薦 PubSubJS。
React 做爲一個 view 層框架,一般狀況下頁面只有一個用於渲染 React 頁面組件的根節點 div,所以 document.ready,只需把腳本放在這個 div 後面執行便可。而對於渲染完成後的回調,咱們可使用 React 提供的 componentDidMount 生命週期。
import React from 'react'; class Demo extends React.Component { constructor(props) { super(props); } componentDidMount() { doSomethingAfterRender(); // 在組件渲染完成後執行一些操做,如遠程獲取數據,檢測 DOM 變化等。 } render() { return ( <div>just a demo</div> ); } }
jQuery 使用 attr 方法,獲取 Dom 元素的屬性。在 React 中也能夠配合 Ref 直接讀取 DOM 元素的屬性。
import React from 'react'; class Demo extends React.Component { constructor(props) { super(props); } componentDidMount() { this.rootNode.scrollLeft = 10; // 渲染後將外層的滾動調至 10px } render() { return ( <div ref={(c) => this.rootNode = c} style={{ width: '100px', overflow: 'auto' }} > <div style={{ width: '1000px' }}>just a demo</div> </div> ); } }
可是,在大部分的狀況下,咱們徹底不須要作,由於 React 的單向數據流和數據驅動渲染,咱們能夠不經過 DOM,輕鬆拿到和修改大部分咱們須要的 DOM 屬性。
import React from 'react'; class Demo extends React.Component { constructor(props) { super(props); this.state = { link: '//www.taobao.com', }; this.getLink = this.getLink.bind(this); this.editLink = this.editLink.bind(this); } getLink() { alert(this.state.link); } editLink() { this.setState({ link: '//www.tmall.com', }); } render() { return ( <div> <a href={this.state.link}>跳轉連接</a> <button onClick={this.getLink}>獲取連接</button> <button onClick={this.editLink}>修改連接</button> </div> ); } }
在 jQuery 的時代,咱們一般靠獲取 Dom 元素後,再 addClass/removeClass
來改變外觀。在 React 中經過數據驅動和第三庫 classnames
修改樣式從未如此輕鬆。
.fn-show { display: block; } .fn-hide { display: none; }
import React from 'react'; import classnames from 'classnames'; class Demo extends React.Component { constructor(props) { super(props); this.state = { show: true, }; this.changeShow = this.changeShow.bind(this); } changeShow() { this.setState({ show: !this.state.show, }); } render() { return ( <div> <a href="//www.taobao.com" className={classnames({ 'fn-show': this.state.show, 'fn-hide': !this.state.show, })} > 跳轉連接 </a> <button onClick={this.changeShow}>改變現實狀態</button> </div> ); } }
jQuery 的 css 方法用於設置 DOM 元素的 style 屬性,在 React 中,咱們能夠直接設置 DOM 的 style 屬性,若是想改變,和上面的 class 同樣,用數據去驅動。
import React from 'react'; class Demo extends React.Component { constructor() { super(props); this.state = { backgorund: 'white', }; this.handleClick = this.handleClick.bind(this); } handleClick() { this.setState({ background: 'black', }); } render() { return ( <div style={{ background: this.state.background, }} > just a demo <button>change Background Color</button> </div> ); } }
比起 jQuery,React 反而是更擅長管理數據,咱們沒有必要像 jQuery 時那樣將數據放進 Dom 元素的屬性裏,而是利用 state 或者 內部變量(this.xxx) 來保存,在整個生命週期,咱們均可以拿到這些數據進行比較和修改。
Ajax 確實是在處理兼容性問題上一塊使人比較頭疼的地方,要兼容各類形式的 Xhr 不說,還有 jsonp 這個不屬於 ajax 的功能也要同時考慮,好在已經有了很好的第三方庫幫咱們解決了這個問題,這裏向你們推薦 natty-fetch,一個兼容 IE8 的fetch 庫,在 API 設計上向 fetch 標準靠近,而又保留了和 jQuery 相似的接口,熟悉 $.ajax 應該能夠很快的上手。
React 在動畫方面提供了一個插件 ReactCSSTransitionGroup,和它的低級版本 ReactTransitionGroup,注意這裏的低級並非退化版本,而是更加基礎的暴露更多 API 的版本。
這個插件的靈感來自於 Angular 的 ng-animate,在設計思路上也基本保持一致。經過指定 Transition 的類名,好比 example
,在元素進場和退場的時候分別加上對應的類名,以實現 CSS3 動畫。例如本例中,進場會添加 example-enter
和 example-enter-active
到對應的元素 ,而在退場 example-leave
和 example-leave-active
類名。固然你也能夠指定不一樣的進場退場類名。而對應入場,React 也區分了兩種類型,一種是 ReactCSSTransitionGroup 第一次渲染時(appear),而另外一種是 ReactCSSTransitionGroup 已經渲染完成後,有新的元素插入進來(enter),這兩種進場可使用 prop 進行單獨配置,禁止或者修改超時時長。具體的例子,在上面給出的連接中有詳細的例子和說明,所以本文再也不贅述。
但這個插件最多隻提供了作動畫的方案,若是我想在動畫進行的過程當中作一些其餘事情呢?他就無能爲力了,這時候就輪到 ReactTransitionGroup 出場了。ReactTransitionGroup 爲他包裹的動畫元素提供了六種新的生命週期:componentWillAppear(callback)
, componentDidAppear()
, componentWillEnter(callback)
, componentDidEnter()
, componentWillLeave(callback)
, componentDidLeave()
。這些 hook 能夠幫助咱們完成一些隨着動畫進行須要作的其餘事。
但官方提供的插件有一個不足點,動畫只是在進場和出場時進行的,若是個人組件不是 mount/unmount,而只是隱藏和顯示怎麼辦?這裏推薦一個第三方庫:rc-animate,從 API 設計上他基本上是延續了 ReactCSSTransitionGroup 的思路,可是經過引入 showProp
這一屬性,使他能夠 handle 組件顯示隱藏這一狀況下的出入場動畫(只要將組件關於 show/hide 的屬性傳給 showProp 便可),同時這個庫也提供本身的 hook,來實現 appear/enter/leave 時的回調。
若是你說我並不知足只是進場和出場動畫,我要實現相似鼠標拖動時的實時動畫,我須要的是一個 js 動畫庫,這裏向你們推薦一個第三方庫:react-motion , react-motion 一個很大的特色是,有別以往使用貝塞爾曲線來定義動畫節奏,引入了剛度和阻尼這些彈簧係數來定義動畫,按照做者的說法,與其糾結動畫時長和很難掌握的貝塞爾表示法,經過不斷調整剛度和阻尼來調試出最想要的彈性效果纔是最合理的。Readme 裏提供了一系列的很炫的動畫效果,好比這個 draggable list。Motion 經過指定 defaultStyle、style,傳回給子組件正在變化中的 style,從而實現 js 動畫。
<Motion defaultStyle={{x: 0}} style={{x: spring(10)}}> {interpolatingStyle => <div style={interpolatingStyle} />} </Motion>
本文的靈感來源於阮老師兩年前的文章,這篇的實戰意義更大於對將來技術的展望,但願可以給各位正在使用 React 開發系統的同窗們一點啓發。
You Don't Need jQuery!-events)
慣例地來宣傳一下團隊開源的 React PC 組件庫 UXCore ,上面提到的點,在咱們的組件優化過程當中(如 table)都有體現,歡迎你們一塊兒討論,也歡迎在咱們的 SegmentFault 專題下進行提問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