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虛擬機軟件介紹
虛擬機(Virtual Machina)軟件就是一套特殊的軟件,它能夠做爲系統獨立運行,也能夠運行與系統之上。web
如果運行與系統之上的虛擬機軟件,在一臺電腦(PC或筆記本等)上安裝虛擬機軟件後,就能夠模擬出來若干臺獨立的虛擬PC電腦設備,而且能夠在每臺虛擬的PC設備上安裝運行操做系統,運行網絡服務。數據庫
使用時,須要先在電腦上安裝好虛擬機軟件(例如:VMware Workstation),而後經過安裝的虛擬機軟件建立一個或多個虛擬機系統(即虛擬的電腦設備),最後在這些虛擬的電腦設備上安裝操做系統並進行啓動配置。最終實如今一臺電腦上"同時"運行多個虛擬機設備系統。安全
另外,還能夠將這些虛擬的系統連成局域網,用來部署網站集羣架構等更深層次的運維技術。網絡
二、安裝要求
虛擬機軟件的原理是利用宿主機物理硬件資源虛擬PC設備,所以對物理機硬件的要求比較高,其中最主要的是內存、硬盤和CPU資源。架構
首先,宿主機物理內存要足夠大,最好在4GB以上,由於在建立虛擬設備時,要爲每一個虛擬機分配必定的內存資源(通常最小爲128MB,實際學習能夠設置在128~1024MB之間)和硬盤空間(默認8GB便可),ssd固態盤最好,一樣也要分配CPU資源,CPU最好是I5以上,例如:每一個虛擬機分配一核CPU。運維
三、虛擬機安裝過程
3.1安裝VMware Workstation虛擬機
略佈局
3.2建立虛擬機
下圖爲安裝VMware Workstation虛擬機軟件打開後的虛擬機軟件界面。性能
建立一個新的虛擬機Ctrl+n快捷鍵學習
"爲虛擬機選擇網絡類型"極其關鍵,VMware虛擬機常見的網絡類型有bridged(橋接)、NAT(地址轉換)、host-only(僅主機)三種。測試
- NAT(地址轉換)
NA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網絡地址轉換,NAT模式是比較簡單的實現虛擬機上網的方式,NAT模式的虛擬機就是經過宿主機(物理電腦)上網和交換數據的。
在NAT模式下,虛擬機的網卡鏈接到宿主機的VMnet8上。此時系統的VMware NAT Service服務就充當了路由器,負責將虛擬機發到VMnet8的包進行地址轉換以後發到實際的網絡上,再將實際網絡上返回的包進行地址轉換後經過VMnet8發送給虛擬機。VMware DHCP Service負責爲虛擬機分配IP地址。NAT網絡類型的原理邏輯圖以下圖所示。
NAT網絡特別適合於家庭裏電腦直接鏈接網線的狀況,辦公室的局域網也適合的,優點就是不會和其餘物理主機IP衝突,且在沒有路由器的環境下也可使用。推薦使用NAT模式。
- Bridged(橋接模式)
橋接模式能夠簡單理解爲經過物理主機網卡架設了一座橋,從而連入到了實際網絡中。所以,虛擬機能夠被分配與物理主機相同網段的獨立IP,全部網絡功能和網絡中的真實機器幾乎徹底同樣。橋接模式下的虛擬機和網內真實計算機所處的位置是同樣的。
在Bridged模式下,電腦設備建立的虛擬機就像一臺真正的計算機同樣,它會直接鏈接到實際的網絡上,上網與宿主機(電腦設備)沒有聯繫。Bridged網絡類型的原理邏輯圖下圖所示。
Bridged網絡類型適合的場景:特別適合於局域網環境,優點就是虛擬機像一臺真正的主機同樣,缺點是可能會和其餘物理主機IP衝突,而且在和宿主機交換數據時,都會通過實際的路由器。
- Host-only(僅主機)
在Host-only模式下,虛擬機的網卡會鏈接到宿主的VMnet1上,但宿主系統並不爲虛擬機提供任何路由服務,所以虛擬機只能和宿主機進行通訊,不能鏈接到實際網絡上,即沒法上網。Host-only網絡類型的原理邏輯圖以下圖所示。
此時硬件配置完成。
3.3安裝操做系統
CentOS6.6磁盤的分區方式有五種:
- Use All Space:刪除當前磁盤內的全部分區,包括其餘系統建立的分區。
- Replace Existing Linux System(s):刪除當前磁盤內的全部Linux分區,而不刪除其餘系統建立的分區,這是默認的選項。
- Shrink Current System:利用(擠壓)分區上存在的全部空閒空間,建立系統默認的分區佈局。
- Use Free Space:使用未使用的分區空間。
- Create Custom Lavout:自定義分區方式。
這裏選擇最後一種分區方式Create Custom Lavout,即由管理員自行定製分區,由於它更靈活。
Linux系統磁盤分區
一、磁盤在使用前通常要先分區。
二、磁盤分區有主分區、擴展分區和邏輯分區之分。一塊磁盤最多能夠有4個主分區,其中一個主分區的位置能夠用一個擴展分區替換,在這個擴展分區內能夠劃分多個邏輯分區。
三、若是規劃的分區數量超過4個:則分區組合爲3primary+1extend或2p+1e或1p+1e。
四、一塊磁盤最多隻能有一個擴展分區,擴展分區不能直接使用,必須在擴展分區上劃分邏輯分區,而後格式化(建立文件系統),以後才能存數據或裝系統。
磁盤分區命名及編號方式
一、以設備名命名
在Linux系統中,磁盤設備通常存放在"/dev"目錄中,不一樣的設備對應的設備名稱以下:
- 系統的第一塊IDE接口的硬盤稱爲/dev/hda。
- 系統的第二塊IDE接口的硬盤稱爲/dev/hdb。
- 系統的第一塊SCSI接口的硬盤稱爲/dev/sda。
- 系統的第二塊SCSI接口的硬盤稱爲/dev/sdb。
二、使用數字編號
爲了表示不一樣的分區,一般會用數字進行編號。
- 系統的第一塊IDE接口硬盤的第一個分區稱爲/dev/hda1 。
- 系統的第一塊IDE接口硬盤的第五個分區稱爲/dev/hda5 。
- 系統的第二塊SCSI接口硬盤的第一個分區稱爲/dev/sdb1 。
- 系統的第二塊SCSI接口硬盤的第五個分區稱爲/dev/sdb5 。
分區的編號1—4,只能給P+E,L分區的編號只能從5開始。
Linux系統對分區的基本要求
一、至少要有一個跟(/)分區,用來存放系統文件及程序。其大小至少在5GB以上。
二、要有一個swap(交換)分區,它的做用至關於Windows裏的虛擬內存,swap分區的大小通常爲物理內存容量的1.5倍(內存<8GB)。但當系統物理內存大於8GB時,swap分區配置8—16GB便可,太大無用,浪費磁盤空間。swap分區不是必須的,可是大多數狀況仍是設置比較好,個別企業的數據庫應用場景不分swap。
三、/boot分區,這是Linux系統的引導分區,用於存放系統引導文件,如Linux內核等。全部文件的總大小通常只有幾十MB,而且之後也不會增大太多。所以,該分區能夠設置爲100—200MB,這個分區也不是必須的。
界面選項說明:
一、Mount Point:掛載點,這是Linux下訪問磁盤分區的入口,即若是要往分區裏寫入數據,就必須經過/boot入口來寫入,這一點和Windows是不一樣的。
二、File System Type:文件系統類型,就像Windows的fat/ntfs同樣,只有在設置了文件系統並格式化掛載後,分區才能存放數據。
三、文件系統類型介紹
- ext2/ext3/ext4:適合Linux的文件系統類型。因爲ext3文件系統多了日誌記錄功能,所以系統恢復起來會更快速,ext4是ext3的升級,效率更加高,所以建議使用默認的ext4類型,而不要使用ext2/ext3 。
- physical volume(LVM):這是一種彈性調整文件系統大小的機制,便可以讓文件系統變大或變小,而不改變原有文件數據的內容,功能不錯,但性能不佳。
- software RAID:利用Linux系統的特性,用軟件仿真出磁盤陣列的功能。
- swap:內存交換空間。因爲swap並不會使用到目錄樹的掛載,所以用swap就不須要指定掛載點。
- vfat:同時被Linux與Windows所支持的文件系統類型。若是主機硬盤同時存在Windows與Linux兩種操做系統,爲了進行數據交換,能夠利用該文件系統。
- xfs:也是一個文件系統的類型,在CentOS7中將被做爲默認的文件系統類型而替換ext4 。
四、Force to be primary partition:強制主分區,是可選項。因爲全部的分區未過4個,所以可勾選該項。
選擇安裝包時應該採用最小化原則,即不須要的或不肯定是否須要的就不安裝,這樣就能夠最大程度上確保系統安全。
若是安裝過程落下部分包組,或者是其餘夥伴安裝時沒有選,在安裝後能夠按以下方式補上安裝時未安裝的包組。
-
yum groupinstall "Compatibility libraries" "Base" "Development tools"
-
yum groupinstall "debugging Tools" "Dial-up Networking Support"
能夠經過yum groupinfo包組查看具體安裝的組件。
查看組件安裝狀況:yum grouplist。
注意:不要使用yum的刪除功能刪除軟件,會刪除相關依賴,致使意外問題。
如何區分已安裝的系統是32位仍是64位?
方法一,標準的查看方法。命令及輸出以下:
-
[root@www ~]# uname -m
-
x86_64
上述輸出結果中帶有x86_64字樣,說明該系統爲64位。
-
[oldboy@web-001 ~]$ uname -a
-
Linux drbd2 2.6.18-164.e15 #1 SMP Thu Sep 3 03:33:65 EDT 2009 i686 i686 i386 GNU/Linux
上述輸出結果中帶有i386/i686字樣,說明該系統爲32位。
-
[root@www ~]# uname -r
-
2.6.32-504.el6.x86_64
各個數字和字母表明的含義:
2表示主版本號,有結構性變換才更改;
6表示次版本號,新增功能時才變化,通常奇數表示測試版,偶數表示開發版;
32表示對此版本的修訂次數或補丁包數;
504表明編譯的次數,每次編譯可對少數程序優化或修改;
el6用來表示版本的特殊信息,有較大的隨意性;
el表明企業版Linux;pp表明測試版;fc表明fedora core;rc表明候選版本;
x86_64表示64位。
"[root@oldboy66 ~]#"裏的#號爲超級管理員root輸入命令的提示符,在#號後面能夠輸入命令進行管理系統。
配置網卡setup:
以上操做至關於修改/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eth0。
注意:須要將ONBOOT=no改成ONBOOT=yes,不然系統不會自動啓動該網卡。
vi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eth0
vi是編輯命令,輸入命令後,按i編輯修改,保存命令":wq"。
重啓網卡生效:ifup eth0或者/etc/init.d/network restart。
若是setup顯示亂碼,是字符集問題,輸入命令LANG=en進行調整便可。
查看Linux網卡信息:ifconfig。
檢查網絡是否通暢:ping 192.168.131.128 -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