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系統分析和系統設計都是分離的,正如咱們國家「系統分析師」 和「系統設計師」 兩種職稱考試同樣,這樣割裂的結果致使,需求分析的結果沒法直接進行設計編程,而可以進行編程運行的代碼卻扭曲需求,致使客戶運行軟件後才發現不少功能不是本身想要的,並且軟件不能快速跟隨需求變化。 html
DDD則打破了這種隔閡,提出了領域模型概念,統一了分析和設計編程,使得軟件可以更靈活快速跟隨需求變化。見下面DDD與傳統CRUD或過程腳本或者面向數據表等在開發效率上比較: 程序員
服務器後端發展三個階段: 數據庫
DDD革命性在於:領域模型準確反映了業務語言,而傳統J2EE或Spring+Hibernate等事務性編程模型只關心數據,這些數據對象除了簡單setter/getter方法外,沒有任何業務方法,被比喻成失血模型,那麼領域模型這種帶有業務方法的充血模型到底好在哪裏? 編程
以比賽Match爲案例,比賽有「開始」和「結束」等業務行爲,可是傳統經典的方式是將「開始」和「結束」行爲放在比賽的服務Service中,而不是放在比賽對象自己之中。咱們不能由於用了計算機,用了數據庫,用了框架,業務模型反而被技術框架給綁架,就像人雖然是由母親生的,可是人的吃喝拉撒母親不能替代,更不能以母愛名義肢解人的正常職責行爲,若是是這樣,這我的就是被母愛綁架了。 後端
提倡充血模型,實際就是讓過去被肢解被黑crack的業務模型迴歸正常,固然這也會被一些先入爲主或被洗過腦的程序員當作反而不正常,這更是極大可悲之處。看到領域模型代碼,就看到業務需求,沒有翻譯沒有轉換,保證軟件真正實現「拷貝不走樣」。 緩存
DDD最大的好處是:接觸到需求第一步就是考慮領域模型,而不是將其切割成數據和行爲,而後數據用數據庫實現,行爲使用服務實現,最後形成需求的首肢分離。DDD讓你首先考慮的是業務語言,而不是數據。重點不一樣致使編程世界觀不一樣。 服務器
DDD是解決複雜中大型軟件的一套行之有效方式,在國外已經成爲主流。DDD認爲不少緣由形成軟件的複雜性,咱們不可能避免這些複雜性,能作的是對複雜的問題進行控制。而一個好的領域模型是控制複雜問題的關鍵。領域模型的價值在於提供一種通用的語言,使得領域專家和軟件技術人員聯繫在一塊兒,溝通無歧義。 架構
DDD的實現離不開in-memory緩存、 CQRS、 DCI、 EDA或Event Source三大相關領域。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