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簡史》11、工業革命——一場永遠的革命

以前咱們說了推進現代科技進步兩大引擎,帝國主義和資本主義。今天咱們說工業革命。前面說現代經濟之因此可以保持飛速的增加,是由於咱們願意相信將來,因此資本才願意投入到再生產之中。然而光是這樣就夠了嗎?不是的,還要有能源。 工業革命爲咱們解決的一大問題就是能源轉換的問題。
說到能源,咱們一直都以爲咱們地球上的能源是有限的,若是咱們再無節制的這樣消耗地球上的能源,咱們一定迎來末日。但這實際上是一個天大的誤會!咱們想一想看啊,早在數千年的時候,咱們就已經開始使用各類個樣的能源了。好比說燃燒木材來取暖、用風來推進帆船、用水車取得水力來碾壓穀子。可是那個時候咱們遇到的問題就是這些能源使用起來很麻煩,好比說你要生火就先要取得木材,你要使用帆船就必須有風,要借用水力必需要住在河流附近才行。還有,最重要問題是咱們不知道怎麼進行能量之間的轉換。意思就是說咱們能夠用火來燒水,可是沒有辦法用火來推進石墨,只能靠人或者牲口。那麼當時若是想要把熱能轉化成動能的話,惟一的辦法就是依靠咱們人類和動物在新陳代謝的過程之中把攝入體內的能量轉換成肌肉的運動。
可是當標誌着工業革命開始的蒸汽機出現了以後,咱們人類就開始可以解決能量轉化爲的問題了。蒸汽機的原理是用某種燃料好比說煤吧,把水煮沸,產生水蒸氣以後靠蒸汽推進活塞,而連接活塞的裝置也就跟着移動。
今後以後,人類就深深的着迷於如何使用機器和引擎來進行各類能量之間的轉換。那麼到了如今,咱們可使用的能源是愈來愈多了,仍是愈來愈少了呢?舉例來講,蒸汽機以外的另外一項重要發明是內燃機,它在急短的時間以內就改變了人類的整套運輸產業,也讓石油變成了一種液體的政治權利。咱們其實很早就知道了石油的存在,可是當時只用它來作屋頂防水和輪軸潤滑。若是說在一個世紀以前有人說咱們會爲了石油流血打仗,那徹底就是天大的笑話。還有電力的發展一樣驚人,在兩個世紀以前,電力對經濟毫無影響,多半隻是用來作些神祕的科學實驗或者是廉價的魔術把戲。可是如今電力成了咱們有求必應的神燈精靈。只要手指一彈,印刷出書本,紡織出衣服,今後蔬菜能夠保鮮、冰棒不會融化。既能用來烹飪晚餐還能用來處決囚犯,咱們不多有人知道電力運做的機制,可是咱們已經沒法想象生活中沒有電的樣子。還有,從物理學家發現了原子內存儲着巨大的能量開始,咱們就在思考如何將這種能量釋放出來,用來發電、推進潛艇或者是摧毀城市。從咱們中國的煉丹術士發現火藥,到土耳其用大炮粉碎君士坦丁堡的城牆足足走過了 600年的時間。而從愛因斯坦發現質量能夠轉化爲能量以後,僅僅過了40年,原子彈就在日本落下了,核電廠也是如雨後春筍般遍及全球。
如今咱們再來想,也許從科學進步的角度來看待能源問題的時候,咱們會發現每次由於能源短缺而使得經濟成長趨勢減緩的時候,就必定會有資金投入到科學實驗中來解決這個問題,並且這種作法屢試不爽。關於能源的問題並非一個環保話題,而是一個科學研究的技術性問題。若是咱們把地球上全部儲存的能量和太陽天天放射到咱們地球表面的能量相比的話,那兼職就是微不足道。因此,咱們的世界缺乏的不是能源,而是駕馭而且轉化能量所須要的知識。
工業革命的一大核心就是一再的解決能量轉化利用的問題。這是第一個問題,下面咱們說下工業革命給咱們的生活所帶來的改變。
從農業革命開始,咱們人類就自外與整個天然界,隨着工業革命的發展,咱們砍伐森林、築壩擋河,鋪設數萬千米的鐵路,興建摩天大都會,曾經的碧海藍天已經成了混凝土和塑料構成的巨大商場。世界已經被咱們塑形成了適合咱們人類的樣子,咱們人類也已經基本脫離了天然的擺佈。可是,今天咱們每一個人卻愈來愈受到現代產業和政府的支配。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咱們把農業社會的時間節奏,替換成了現代工業社會一致而且精準的時間概念。在農業社會的時候,人們只須要關心天然的日出日落、節氣變化還有植物的生長週期。根本就不須要什麼精確的時間,更沒有什麼統一的工做日,人們在每一個季節的生活習慣都大不相同。若是你穿越回去,找到一個農民問他說今年是哪一年,如今幾點鐘了?人家必定會以爲你就是個穿着奇怪的神經病。由於他們只須要知道太陽該在天上什麼位置的時候,就該焦急的等待着雨季或者收穫季節的到來,因此小時和年份的概念對他們來講徹底形同虛設。
工業革命的到來,給咱們帶來了精準時間的概念 由於生產線協做方式的出現,遵照時間就成爲了必然。每個人在生產線上都只單獨負責一小部分工做,若是沒有一個時間約束哪一個人睡過了頭,整條生產線就完全停擺。爲了不這種災難的發生,每一個人都必須嚴格的遵照時間,全部人都在相同的時間上班,不管你困不困。都在相同的時間吃飯,不管你餓不餓,換班的哨子一響,全部人都要下班,不管你手上的事情作完了沒。等等最後這個聽起來貌似已是一個福利了,如今我只有準時的上班時間,而沒有準時的下班時間,看來咱們如今的生產協做模式又進化了。
精準時間的改變只是工業革命給咱們帶來無數重大變化中的一種,其他的還包括城市化、農民階級的消失、工業無產階級的崛起、對通常大衆的賦能以及民主化等等。可是這一切都比不上,由工業革命所引起的一場社會革命,就是家庭和地方社羣的崩潰,改由國家和市場所取代。
在工業革命以前的社會最基本的單元結構是由血緣關係所組成的家庭和社羣,在以前的認知革命和農業革命之中,雖然讓不一樣的家庭和社羣相結合,造成了部落、城市和帝國,可是家庭和社羣仍然是最基本的社會結構單位。不過工業革命僅僅用了 200多年就將這些單位粉碎掉了。當初家庭和社羣所承擔的大部分功能,也被國家和市場所取代。
在工業革命以前,家庭的概念是比咱們如今所說的家庭要大的多的概念,那時候的你們庭除了具有如今家庭的最基本的功能以外,還兼顧了了衛生、教育、建築、工會、保險、廣播甚至是警察的功能。有人生病了,由你們庭來照顧。年紀大了你們庭就是最好的退休基金,老人由家庭來贍養。有人想蓋房子,給你提供人力。有人想開公司,給你提供資金。若是和鄰居發生爭執,也有家人來助陣。而直到家庭人員生病太嚴重,或是新公司須要的資金太過龐大、又或者是和鄰里的爭吵已經到了要變成暴力衝突的地步,這些時候你們庭處理這些問題有困難,那麼當地的社羣就會介入。
社羣介入了以後,會依據當地的傳統對這些事情進行處理。不過這些處理的方式與咱們如今的自由市場的供需法則有很大的差異。好比在中世紀,若是鄰居須要我幫忙蓋房子或者是放羊,我不會認爲他應該付錢給我,而是我有須要的時候他還我這份人情就行,這就是咱們以前所說的幫忙經濟,這樣的經濟模式能夠順暢的運行就是由於有你們庭和社羣的穩定社會結構做爲基礎。同時呢,當地社羣的領主可能會叫咱們全村的人去幫他蓋城堡,可是他一分錢都不會給,而是在出現盜賊的時候爲咱們村民提供保護。在這樣的幫忙經濟的基礎之下,通常而言,經常使用產品和服務都是由你們庭和社羣提供。
在這個時候,你們庭和社羣之上一樣是有國家的,可是國王們只負責某些重要的事情,好比說戰爭或者是修路,而爲了這些目的國王就會徵稅和招募士兵還有工人。可是國家並一般不會干涉家庭和社羣內的事情。當時的國家並無大規模的福利、醫療、教育甚至是司法系統。若是你殺了人,這些事情都會由家庭或者是社羣私行伺候,只要暴力行徑不要過分的擴大,國家權利就不會干涉。
那時候的家庭和社羣對於我的來講但是相當重要的,若是一我的失去了這一層保護,幾乎是必死無疑。不只是沒有工做、沒有教育、生病了也不會獲得任何照顧,更不會有人借錢給他或者是保障他的人生安全。離開原生家庭的男孩和女孩只有去從軍或者淪入風塵,除此以外別無出路。
然後來隨着工業革命的到來,國家和市場的力量不斷的擴大,不斷的削弱你們庭和社羣對於成員的緊密控制能力。國家開始派出警察、教師和醫生,市場也不斷生產出商人。如今的國家告訴咱們每個人 「作你本身吧,想和誰結婚隨便你,不用管父母準不許。想作什麼工做均可以,不用在乎什麼家長的意見。想住在哪裏就住在哪裏,就算不能每週和家人吃飯又有什麼關係?你已經不須要依賴家庭和社羣了。如今由國家和市場來照顧你,給你食物、住房、教育、福利和就業機會,咱們也會給你退休金和保險的保障。」
這樣一來對於國家政權的穩固有至關的大的好處,咱們想啊,若是組成國家的是一個又一個孤獨的我的,而不是關係緊密的家庭和社羣,那麼要干預一我的的生活和意志就易如反掌。現代的高樓公寓之中,全部人都鎖在本身的小房間裏,咱們連每戶應該付多少的垃圾清潔費都沒法達成共識,又怎麼可能一塊兒站出來抵抗國家機器呢?
到目前爲止, 你們庭和社羣基本已經消失,不過咱們每一個人所處的核心家庭依然牢不可破,這是由於咱們與最親近的親人之間的感情紐帶暫時還不可能被國家和市場徹底的替代。並且最基本的撫養、教育和贍養義務還被保留在咱們的核心家庭之中。
這是工業革命給咱們所帶來的兩大重要改變,一個是精準時間,另外一個是你們庭和社羣的瓦解。接下來咱們再看一下這場永遠的革命給咱們帶來的另外一個關係世界上全部人命運的改變 ——和平。
如今的大多數人看不到咱們如今所處的時代究竟又多麼和平。畢竟咱們沒有親眼見證過 1000年前的模樣,因此很容易忘記過去的世界其實更加的殘暴。現代戰爭已經不多了,使得你們都死死的盯着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戰爭肆虐,而忽略了更多土地上實際上是一片安詳。這多是要歸功於兩件事。
首先是帝國的退位,咱們在歷史上能夠看到,各個帝國面對叛亂的時候絕對是鐵腕鎮壓,就算再也壓制不住,也會背注一擲的進行一場浴血混戰。而等到帝國滅亡,接着就有一段無政府狀態,戰亂頻傳。不過,自從 1945年以來,多數帝國都選擇了和平的退位方式,帝國解體崩潰的過程變得相對迅速、平和且有序。
1945年的時候,英國還統治者着地球上1/4的領土,可是30年以後,他統治的土地就只剩下了幾個小島。在這段時間裏,英國從一個又一個的殖民地撤退。如此大規模的帝國退位行動,過程和結果仍是很使人讚揚的。雖然也爆發了一些暴力衝突。可是從長時期的歷史來看,大英帝國的退位已經稱得上是和平和秩序的典範了。
還有在 1989年的蘇聯解體,過程能夠說是更爲和平,只在不多的地方爆發了種族衝突。一個如此強大的帝國,居然能夠消失得如此安靜,絕對是史上罕見。
1989年,蘇聯並未遭受軍事挫敗,也未受到外部入侵,也沒有人民起身叛亂甚至都沒有像是馬丁·路德·金式的大規模公民不服從運動的發生。蘇聯當時仍然握有數百萬的兵力,有上萬輛坦克、上萬架飛機,核武器的力量能夠把全球炸到底兒朝天。不管是紅軍或其餘華沙公約組織的軍隊也依然忠心耿耿。要是蘇聯最後一位統治者戈爾巴喬夫一聲下令,紅軍仍是會對全部目標發起攻擊的。
然而,不管是蘇聯仍是東歐共產政權的大多數精英統治者,都選擇了徹底不去動用這龐大的武力。這些人就是放下武力、認可失敗、收拾行李、告老還鄉。戈爾巴喬夫等人所放下的,不僅是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所攻下的領地,還包括了更早以前由沙皇所征服的波羅的海、烏克蘭和中亞等地區。若是戈爾巴喬夫作的選擇是像塞爾維亞的領導人或是像法國在阿爾及利亞的決定,後果只能說讓人毛骨悚然。
第二位讓咱們這個世界變得和平的功臣是核武器,對的,您沒有聽錯,就是核武器。若是說有個最高諾貝爾和平獎的話,就應該頒發給研發出原子彈的科學家們。自從有了核武器以後,戰爭的成本大幅上升,這就把戰爭變成了一件很不划算的事情。咱們回看歷史會發現,在歷史上大多數時候,只要掠奪敵人,就能爲本身的國力注入一劑強心針,過去的財富無非是田地、奴隸和黃金,這些東西要搶劫起來就很是的方便。可是今天,財富的主要形式變成了人力資本、科技知識和像銀行這樣的複雜社會經濟結構,這些東西可不是你拿着槍衝到別人家裏說搶就能搶走的。現代戰爭已經再也不那麼有利可圖,而且和平已經成了一筆愈來愈划算的生意。和平穩定的環境是一個國家經濟保持增加的必備條件。
另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若是如今擁有核武器的兩個國家之間再開戰的話,徹底無異於集體自殺,因此武力征服世界已經成爲了永遠不可能的任務。所以,這才讓咱們世界的和平大業進入了一個良性循環的過程。 核子末日的威脅促進了和平主義,因而戰爭退散貿易興旺,隨着貿易的增加也就讓和平的利潤更高,而戰爭的成本也就越高。隨着時間的過去,這個良性循環也就對戰爭形成了一個最最重要的阻礙。
真正的和平不是在於 「如今沒有戰爭」,而是「不可能發生戰爭」。咱們的世界雖然歷來都未曾有過真正的和平,可是如今隨着帝國的和平退位、全球經濟的持續增加和核武器的出現,科技發展最終會給咱們帶來真正的和平。
咱們在回看過去兩個世紀,會發現整個世界正在發生着急速的變化,這也是工業革命以前從未出現過的狀況。 「過去都是這樣,將來也應該是這樣」的錯覺被一次一次的打破。不管是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仍是1848年的歐洲自由革命,或者是1917年的俄國十月革命,仍是距離咱們最近的用了20年時間就讓全人類不再能想象沒有電腦和手機的全球互聯網革命。這一系列對社會秩序的打破和重塑,都一再的教會咱們對本身的晚輩感慨的說:「當我年輕的時候,整個世界徹底不是這個樣子的。」所以,若是要定義現代社會的特點是什麼的時候,就如同問變色龍到底是什麼顏色同樣。「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這句話不止適用於法國大革命,更適用於工業革命爲咱們揭開的整個時期。
現代社會不變的特色就是他不斷的在改變!
有人會說,所謂的現代就是充滿了盲目的屠殺、戰爭和壓迫,而最具表明性就是兩次世界大戰的戰壕、廣島的蘑菇雲,以及希特勒幾近瘋狂的意志。但也有人說,現代是個和平的時代,像是南美歷來沒有戰壕,莫斯科和紐約歷來沒見過那些蘑菇雲,而甘地和路德 ·金都讓咱們看到了寧靜致遠的縮影。
究竟孰是孰非?其實須要時間來證實。咱們只要回顧過往就會發現,本身對於過去歷史的見解老是受到近幾件事件的左右。爲了讓樂觀主義者和悲觀主義者都能滿意,或許能夠這樣說,咱們正在天堂和地獄的岔路口,而咱們還不知道本身會朝向哪個方向。歷史還沒告訴咱們該挑哪邊,而不管咱們往哪邊走,其實都不算意外。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