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課經濟學》8、通貨膨脹與尾聲

 
通貨膨脹
 
先給你們講一個故事。
話說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德國經歷了一次歷史上最引人注目的超速通貨膨脹。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協約國要求德國支付鉅額賠款。德國政府神來之筆,經過大量發行貨幣的方式來籌集賠款。使得從1922年1月開始到1924年末德國物價都以驚人的速度飆升。
當時每份報紙的價格,在1921年1月的時候是0.3馬克。到1922年5月的時候漲到1馬克,過了五個月同年10月的時候漲到了8馬克,又過了四個月,1923年2月的時候漲到了100馬克,再過了7個月同年9月的1000馬克。在1923年秋季,價格實際上已經飛起來了:一份報紙價格10月1日2000馬克、30天以後漲到了100萬馬克、又過了10天,500萬馬克直到11月17日一份報紙的售價從最開始的0.3馬克如今已是7000萬馬克,一份報紙。
到了1923年,德國馬克的價值接連暴跌,已發展到沒法控制的地步。 1923年夏季的時候,一個美國人能以7美圓兌換到40億馬克。當時,通貨膨脹率每個月上升2500%。當時,工人們的工資一天要分兩次發,到了傍晚,一隻麪包的價格等於早上一幢房屋的價格。
    你們都是知道通貨膨脹不是一個好東西,可是自古以來呢。通貨膨脹卻誘惑了一個又一個的國家政府,並由此引起了多少的經濟災難。其根本緣由啊是人們,經常把「金錢」和「財富」混爲一談了。
    正真的財富,是生產出來供人們消費的東西,好比說食物、衣服、住房、汽車、輪船、學校、教堂、鋼琴、圖書等等。可是財富與金錢之間的含糊表達仍然廣泛存在,讓兩者及其容易混淆。由於咱們的直觀感受就是,若是本身可以有錢,就能買到更多的東西,若手裏的錢是以前的兩倍,就能買到兩倍的東西,有三倍的錢,就比以前富有三倍。對於咱們來講這個結果是顯而易見的。
    可是認爲只要政府發行更多的貨幣,而且分配個每個人,咱們就都將變得更加富有。這就徹底是天方夜譚了。
    咱們看看書中舉了一個簡單的例子,是怎麼解釋通貨膨脹的。話說政府要修建一個大橋,要花費5000萬,咱們以前說到這個例子的時候呢,政府是用收稅的方法來解決錢的問題的。如今政府換了一個聰明的辦法,說我用通貨膨脹的方式,把成本轉嫁出去,不用收稅了,廣大人民羣衆不繳稅也就感受不到疼了。具體的實施辦法呢就是回家關上門我印鈔票。
    印好了5000萬的鈔票,捲起袖子準備建大橋了。就找到了修大橋的總承包方A,把5000萬通通交給A,說這個事情你搞定,我等你好消息哈!那麼第一輪的錢就到了總承包方A這裏了,A拿着錢呢,花錢僱人,花錢買材料。而後找到了施工承包方B,把錢呢支付給這個施工承包方B。那麼第二輪錢又到了B這裏。B拿着錢同樣的,花錢僱人,花錢買材料。而後找到了勞務分包方,就是C。一樣的,C把錢花到第四輪D身上。
    最後,咱們就來看ABCD四我的。A呢是直接從政府拿到錢,通貨膨脹尚未開始,第二輪到B身上的時候,5000萬已經流通了一部分了,物價有所上漲,可是B仍是賺到錢了。第三輪到C身上的時候,物價已經漲上去了,隨着貨幣進入市場時間的推移,物價的反映就會越明顯。因此C拿到的錢購買力不如以前,C就吃了點小虧。等到第四輪D拿到錢的時候,通貨膨脹已經徹底反映出來了。因此整個過程當中D受到的損失是最爲嚴重的。回頭來看,A賺大發了,B小賺,C小虧,D虧到家了。
    因此啊,咱們能夠直觀的看到,越是靠近權力中心的A就越划算,越是遠離權力中心的D就越虧。那麼A就會一直鼓動政府說,你看啊,這個是穩賺不賠的生意,咱們修完大橋再修大樓吧,修完大樓再蓋個體育場吧。這比我本身作買賣划算多了。這就是政府容易被利益集團所綁架的緣由。權利中心老是聽獲得A吹的枕邊風,很難聽到D的啼飢號寒。咱們能夠看到從古到今的通貨膨脹,一旦開始很難停下,通貨膨脹就像吸食鴉片同樣,吸上一口以爲本身無所不能。各類強大的政府和國家,連續不斷的由於通貨膨脹而陷入財務困境,致使最終的破滅。
    回過頭來講,人們表面上看到的是一座大橋的平地而起,沒有付出任何的代價。可是大經濟學家哈耶克說:「通貨膨脹就是政府對人民的公開盜竊。」
    不要看建造大橋政府沒有徵收一分錢的稅,其實通貨膨脹自己就是一種稅,並且是最惡毒的一種,他對每一個人的影響不是均等的。
    從上面的ABCD四羣人咱們能看到,通貨膨脹使遠離權利中心的窮人D所承擔的賦稅比其餘人更重,而靠近權利中心的A和B承擔的要輕得多。
    通貨膨脹還有欺騙民衆的做用。打個比方說,做爲我這樣一個打工仔,一個星期能拿到400元的工資,由於通貨膨脹的緣由,如今每一個星期我能拿到600元了。個人第一感受就是個人生活變得好了,可是物價這個時候可能已經悄悄上漲了100%,這一點我並不能充分的察覺到,我本身如今處境其實已經變得更差了。
    須要特別指出的是,通貨膨脹不是機械,不是增發100%的貨幣,物價正好上漲100%。一旦人們的信心動搖,就會出現惡性通貨膨脹,貨幣貶值比例大大超過貨幣增發。 就像一開頭咱們說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德國,一份報紙從3毛錢漲到7000萬,就是惡性通貨膨脹帶來的結果。他給整個國家經濟帶來了滅頂之災。
    書中最後是這樣說的,通貨膨脹使得全部人不得不服從現有經濟政策,它不鼓勵謹慎節儉的行爲,而鼓勵各類揮霍、賭博及其餘不計後果的浪費行爲。它每每使投機比生產更有利可圖。它扯裂了穩定的經濟關係。它那無處說理的不公,驅使你們亂來,各自爲政。它促令人們要求實施集權控制,最後的下場,一定是幻境的破滅和經濟的崩潰,國家和民衆也將苦不堪言。
尾聲
    全部關於《一課經濟學》的分享,就所有結束了。
    打開書,書中從破窗謬誤開始,講到戰爭、政府投資、稅收、工資、就業、對外貿易、價格體系、價格政策以及通貨膨脹等等。合上書, 《一課經濟學》教會咱們,當咱們面對某種經濟政策和經濟現象的時候,一方面要觀察到它的短時間即時影響,和對特定人羣的影響,另外一方面呢,咱們要注意到它的長期、宏觀影響。除了那些能看得見的東西,咱們還要去努力看清那些本來看不見的東西。
    經濟學研究的是事與願違的規律,咱們總覺得好人作好事,壞人作壞事,可是經濟學可不是這樣看待問題的。不少時候,人們的好心卻每每辦了壞事。但願經過個人分享,能喚起您對經濟學的興趣。讓您有機會本身再次捧起書本感覺經濟學的魅力。
    還有一點須要特別的說明,經濟學是一門龐大的學科,有不少學派,每一個學派個都有本身獨特的觀點。《一課經濟學》的做者,亨利黑茲利特是奧地利經濟學派的表明人物,他主張市場自由調控,堅定反對政府幹預。可是呢,經濟學界也在爲市場調控和政府幹預這個話題爭論不休。
    主張市場的經濟學家認爲,市場經濟可以自發的解決問題,不須要政府多管閒事,這也是黑茲利特所主張的觀點。
    可是主張政府幹預的經濟學家則認爲若是聽任市場經濟自由競爭會帶來不少的問題,有些事情市場是不肯意作的,那就須要政府出面了。
關於這兩派排想對立的觀點,咱們可否在本身的知識體系中把他們給統一塊兒來呢?
    我把經濟學何帆說過的一段話送給您,但願能給您帶來思考, 何帆說:在經濟學家還在爭論政府和市場誰說了算的時候,其實人家早就同居在了一塊兒,市場經濟在國家的強力推進下才得以狂飆突進,國家在市場經濟的支持下得到了史無前例的權利,可是,當國家和社會都強大起來,當他們彼此結合得密不可分以後,反而在彼此相處的時候,發生了許多的衝突。如今的市場經濟,就至關於國家和社會的結婚,他們有些相互間的默契和體貼,也有彼此間的抱怨和爭吵。在極端沮喪的時候甚至會以離婚相威脅,這就是人生。
    最後,借用北大經濟學教授薛兆豐的一句話:「改變世界並不是經濟學所長,但改變世界觀確是經濟學的長項。」經濟學的智慧能給咱們一雙明亮的眼睛,讓咱們在這紛繁複雜的社會看得更遠一些,走得更穩一些。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