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阿里的城市大腦較量

騰訊、阿里的城市大腦較量
配圖來自Canva安全

2016年的一天,在江蘇省無錫市的鴻山小鎮,正在悄然進行着一場物聯網、雲計算等新興科技應用的宏大計劃,這就是國內智慧城市的第一個試點。4年後的今天,鴻山小鎮已是具備智慧城管、智慧農業、物聯派出所等多項智能應用的智慧城鎮了。微信

而在鴻山小鎮的智慧場景裏,運行車輛、信號燈、垃圾箱等平常生活場景中的公共用品,都可以產生大量的數據,系統會對這些數據進行收集,並在終端反應調控,在這個過程當中,決定城市穩定持續運行的正是終端的城市大腦。網絡

基於大數據、AI、物聯網等多重技術賦能下的城市大腦,彷彿也擁有了思惟能力,可以自主收集信息並進行處理反饋。而這個新穎的理念背後,城市大腦撐起的萬億市場規模,也誘使國內諸多企業紛紛入局搶食。框架

在國內參與城市大腦建設的提供商中,阿里、騰訊表現的尤其積極。二者分別以ET城市大腦和WeCity兩款產品在城市大腦領域各據一方。而雙方的產業鏈佈局,也主要依賴淘寶、微信等產品優點,雙方憑藉淘寶、微信等產品積累的龐大用戶資源,來推進智慧城市在多領域的場景應用落地。ide

不過,城市大腦在發展建設上仍面臨信息安全、信息孤島等問題,而阿里、騰訊在城市大腦的萬億市場中,下一步在城市大腦這個項目中,究竟能取得怎樣的成績,還取決於其後續動做。佈局

城市大腦引領智慧城市風潮大數據

智慧城市的概念,最先出如今2008年,但一直以來行業發展緩慢。直到近年來,雲計算、大數據、5G通訊技術等新興科技的飛速發展,才使得智慧城市的多重場景應用得以逐步實現。優化

在AI、大數據等技術的賦能下,智慧社區已經實現了智慧安防、智慧電梯、智慧物業、智慧停車等場景的應用,而在智慧社區運營中佔據主要地位的,正是有着數據收集、處理做用的城市大腦。阿里雲

而智慧城市和城市大腦二者側重點略有不一樣,智慧城市側重於解決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問題,而城市大腦則主要是給城市賦予智能和創造力。能夠說,智慧城市是城市智能化的核心框架,而城市大腦則是管理城市運營的核心要件。雲計算

做爲智慧城市的核心要件,城市大腦已經***到城市交通、政務辦公、農業等多個場景應用中,它可以採集數據並進行運算,進而實現雲端調控。而正是有這樣的功能,才使得城市大腦可以在各個場所實現不一樣的應用需求。

城市大腦的普遍應用,催生出了巨大的市場。中信部數據顯示,2018年國內城市大腦市場規模就達到了7000億元,面對這個七千億接近萬億規模的市場,國內互聯網、電商等多個領域巨頭企業,天然不會讓這個機會白白溜走。

而在當前國內在作城市大腦的企業中,起步較早的阿里和騰訊排在第一梯隊,並分別推出了ET城市大腦和WeCity兩個城市大腦產品,在行業中對壘。

ET、WeCity的正面交鋒

2016年,杭州市政府和阿里合做,在杭州安裝了城市數據大腦。而這個項目的亮點在於,城市的交通、能源、供水等基礎設施實現數據化,在終端能夠看到實時信息,實現了數據單元的整合。

和阿里相比,騰訊的WeCity稍顯遜色。直到2019年,騰訊和長沙政府合做推出智能城市方案,騰訊在城市大腦領域的生態才得以進一步***。

而阿里ET城市大腦和騰訊WeCity的正面交鋒,是在海南這座城市。2014年開始,騰訊把全球合做夥伴大會選址由北京改成海南,並在海南創建衆創空間、QQ創意產業園等項目基地。然後,騰訊又在「海南騰訊生態村」創建12家公司及100多家生態企業,進一步擴展WeCity的應用生態鏈。

與此同時,阿里也不斷在海南加碼佈局,將旗下的阿里文娛南方總部設在海南,並和海南省政府在數字經濟、智慧服務業等多方面展開合做。此次合做,還是以ET城市大腦爲核心展開。

在阿里和騰訊的城市大腦爭奪戰中,ET大腦和WeCity是雙方最核心的一張底牌,而二者明顯各有偏長。在交通領域的技術應用上,阿里的ET大腦有更豐富的經驗積累;而在民生政務方面,騰訊的WeCity又有着微信等社交產品的用戶優點。所以,ET大腦和WeCity雖然是競爭關係,但兩者的業務側重點則存在差別。

在生態鏈的佈局上,阿里和騰訊的城市大腦仍是以其電商、互聯網核心業務展開。所以,兩家的生態佈局存在不小的差別。

生態鏈比拼,各有千秋

阿里的主營業務中,淘寶、支付寶還是其核心產品;而騰訊的核心業務,則圍繞着微信、QQ、和平精英等通信、遊戲產品展開。在城市大腦的業務佈局中,雙方都採起了以核心業務爲中心,向其餘領域擴展的方式來推動項目進行。

阿里的城市大腦生態鏈,以業務中臺+數據中臺的方式,將城市大腦建設分爲技術、產品、組織三部分,並將阿里雲、高德地圖、淘寶、支付寶、釘釘等產品加入服務生態;相比之下,騰訊的佈局也與阿里有着殊途同歸之妙。WeCity智慧城市戰略也是將騰訊雲、政務微信、騰訊研究院、RayData光啓元等產品加入其中。

從佈局方式來看,阿里和騰訊的佈局一方面能夠將原有的業務擴展,並以新的方式***給用戶;另外一方面,憑藉原有業務積累的經驗優點,阿里和騰訊在城市大腦建設中也能更加駕輕就熟。

在產品方面,騰訊的WeCity是把騰訊雲的產品能力做爲基礎,以政務民生、數字政務爲基礎點向城市治理、城市決策等方面擴展;阿里的ET城市大腦則以阿里云爲基礎,結合AI和大數據技術,爲城市提供信號燈優化、交通事件實時識別、應急車輛優先調度、社會治理和公共安全保障等功能。

綜合來看,騰訊以WeCity展開的城市大腦業務,更可能是以社交產品向C端用戶***。而阿里則是在交通、安防等領域向G端***。雖然兩者在業務方面雖然有着競爭關係,但業務的重心方向仍有很大差別。

不過,城市大腦的建設涉及多方面新興科技而且會產生大量的數據,這就讓數據安全問題,成了一個突出的棘手問題。

阿里、騰訊的共同挑戰

在智慧城市中處於指揮地位的城市大腦,掌控着交通、政務等多方面的重要信息。所以,信息安全問題成了重中之重。

隨着網絡信息技術和數字經濟的持續發展,指紋識別、人臉識別、NFC支付等便捷的應用技術愈來愈多。與此同時,產生的信息數據也在成倍增加,我的的信息安全風險也就此提升,而這些信息一旦泄露,則將對民衆的財產、安全產生很大隱患。

畢竟,城市大腦做爲一個掌控一座城市的交通、政務及我的信息的終端,聚集了海量的信息資產。一旦這些重要信息泄露,形成的安全隱患將會對整個城市的安全構成威脅。所以,在城市大腦的建設中,信息安全風險必需要降到最低,才能保證城市的正常運行。

除信息安全風險外,城市大腦的建設還面臨領域分割和信息孤島等問題。好比,阿里和騰訊各自側重的領域不一樣,面臨難題也不一樣。若二者之間的信息不可以相互交流,必然會限制城市大腦的進一步發展。

如此多的挑戰,實際意味着國內城市大腦的建設者們,要想更進一步還須要作出更多努力。而如何在這個7000億接近萬億的市場裏面,取得更大成績,還須要阿里、騰訊這些巨頭們用心思考、細心謀劃。

文/劉曠公衆號,ID:liukuang110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