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書的人愈來愈多,看書的人愈來愈少」,博客出書的也愈來愈多了,此次和你們聊一個問題——若是已經看了博客,是否還有必要看博主的書?app
首先,有的博客與書的主題有差別,從邏輯上講上面的問題不存在,因此,我這裏只說博客與書同主題的狀況,好比我本身的博客。先推薦一堆,這些都是我常看的博客,也都出過以博文爲素材編寫的書(有的甚至是多本,這裏只說最典型的一本吧):
ExcelPro——《Excel圖表之道——如何製做專業有效的商務圖表》
孫小小——《PPT演示之道——寫給非設計人員的幻燈片指南》
松鼠會羣博——《當彩色的聲音嚐起來是甜的》
UCDChina羣博——《UCD火花集》
蕭秋水——《超越對手:大項目售前售後的30種實戰技巧》
秋葉——《說服力:讓你的PPT會說話》
……
能把博文整理出版,至少,這說明博主願意分享,寫了足夠多的字,並且質量較高,這樣纔會有出版社願意「投資」。因此,就算不想花錢買書,讓出版社來幫咱們作博客的過濾器也是不錯的選擇。
接下來,進入正題,對比博客與書。個人總體感受,博客動態,書相對靜態,又表如今以下幾個方面。
博客的文章篇幅較短,以幾百到小几千字爲單位,比如散落的珍珠,書以十幾到幾十萬字爲單位寫做,須要更大局的邏輯串聯,打造一根線,這絕對不是簡單的把上百篇博文拷貝粘貼在一塊兒。對此我深有體會,也許我能寫出一篇幾千字的好文章,但幾十萬字,對我來講確實又是另外一種挑戰,深感力不從心。作技術的同窗能夠類比到編碼,也許你有能力寫出很漂亮的幾千行代碼的模塊,但獨立寫一個幾十萬行代碼的系統,則徹底不是一回事,因此若是這本書有不少不知足你指望的地方,也請包涵,我已經盡力了。
博客的語言粗糙但活潑,很快寫成,書稿會通過多輪修改,語言千錘百煉,爲了符合出版須要,通常比較正統,思路更縝密。這比如把珍珠磨亮,但也會磨掉一些有意思的棱角(這個比喻貌似不太合適,呵呵),個人書中就刪去了不少句子,好比在說目標管理的時候,我調侃了一段語焉不詳的官方文字:「×××經過醫改方案,階段目標是,到2011年,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全面覆蓋城鄉居民,基本醫療衛生可及性和服務水平明顯提升,居民就醫費用負擔明顯減輕,「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明顯緩解。」
博客的內容能夠頻繁更新,有什麼感想能夠立刻付諸筆端,除了做者不斷分享最新的思想,讀者也能夠隨時回帖互動。時間上看,書寫完了就不動了,最可能是暢銷書偶爾再版。讀書好像是靜靜的聽人講故事,好在我提到的書,做者都有博客,交流起來也很方便。
博客的表現形式豐富多彩,不但能夠彩色,還能夠有聲音、視頻等富媒體,但書一般處於成本與售價的考慮,只能黑白,技術上也無法實現動態媒體、超連接(寫書的時候沒這個很不爽),這個要靠電子書進一步普及。但捧着一本實體書,會有一種別樣的感受,心靈會很安寧,讀網的浮躁感受對替代不了
最後,出於銷量的考慮,博主和出版社一般會將部分書中內容雪藏,不發在博客上。我書中大約有一半的內容如今在博客上還看不到,本身的考慮是,等書上市後一段時間,再慢慢發出,也算給你們一個交代。
從微博、博客到書,字數愈來愈多,質量愈來愈高,變化也愈來愈少,是一個信息到知識的轉換過程,逐步精煉沉澱。也是一個「遍歷–>提煉–>傳承」的過程。各有利弊,互相沒法替代。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