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HyperAI超神經程序員
責編 | 晉兆雨安全
頭圖 | CSDN下載自視覺中國人工智能
內容提要:人臉識別近日又屢上熱搜,一次次相關事件的持續發酵,也引發當地政府部門的重視,相關立法接踵而至。.net
近日,關於人臉識別的話題頻頻登上熱搜,面對「刷臉」亂象,國內外多地已經開始推動相關立法。blog
隨着人臉識別技術相關法律法規的空白被填補,相關企業、機構也將會負責任地使用這項技術。事件
國內多地立法,禁止強制人臉識別
部署
11 月 21 日,備受關注的國內人臉識別第一案一審判決結果出爐,判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刪除原告照片信息並賠償 1038 元;get
11 月底,濟南一男子爲保護我的信息,戴着頭盔去看房的新聞也引起熱議。class
這些事件又一次將人臉識別推到輿論中心,也引了一些地方政府部門的重視。短短几天時間,多地對此已經拿出行動:天津、南京、杭州紛紛出臺政策,禁止非法採集人臉信息、禁止強制進行人臉識別。監控
天津
12 月 1 日,《天津市社會信用條例》表決經過,並將自 2021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
《條例》第十六條規定,市場信用信息提供單位採集天然人信息的,應當經本人贊成並約定用途,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市場信用信息提供單位不得采集天然人的宗教信仰、血型、疾病和病史、生物識別信息以及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禁止採集的其餘我的信息。
《天津市社會信用條例》
據此,企事業單位、行業協會、商會等被禁止採集人臉、指紋、聲音等生物識別信息。
南京
近日,因爲「戴頭盔看房」事件的發酵,南京市相關部門要求售樓處拆除人臉識別系統,保障購房者的權益。
目前,南京多家售樓處接相關部門電話通知,被要求拆除現有的人臉識別系統。據瞭解,這在全國尚屬首例。
遍及售樓處的人臉識別系統,其目的在於幫助房企進行客戶界定,即購房者是屬於天然來訪客戶,仍是中介渠道客戶。進了售樓處,立馬進行人臉識別比對,能夠防止「飛單」和重複計算客戶的來訪渠道。
可是,這樣的作法,雖方便了企業,卻不曾告知看房者。已經侵犯了看房者的我的信息權益。
南京市住房保障和房產局緊急通知,要求樓盤售樓處未經別人贊成,不得拍攝來訪人員的面部信息,並要求各家售樓處拆除現有的人臉識別系統。
南京相關部門口頭通知
杭州
10 月 28 日,《杭州市物業管理條例(修訂草案)》被提請至杭州市第十三屆人大常委會審議,明確將指紋、人臉等信息的採集要求歸入物業管理條例。
若是修訂草案經過,《杭州市物業管理條例》將成爲國內首部對小區人臉識別做出規範的正式立法。
物業服務人不得強制業主經過指紋、人臉識別等生物信息方式使用共用設施設備,保障業主對共用設施設備的正常使用權。
杭州市物業管理條例(修訂草案)
美國多個城市已禁止人臉識別
一樣的,美國多個城市在近兩年,也逐漸跟進了人臉識別的相關立法。
近日,馬薩諸塞州成爲美國第一個頒佈禁止執法部門使用人臉識別系統的州。
該法案禁止警用攝像頭使用人臉識別
該州參衆兩院的立法者已經批准了一項警察改革法案,將禁止警察部門和其餘公共機構使用人臉識別系統。
事實上,過去幾年,美國多個城市都經過了相似的人臉識別禁令。
2019 年 5 月,舊金山
美國舊金山監事會於經過一條新禁令,決定禁止該市全部單位使用人臉識別技術,包括警察局等政府部門。
舊金山自此成爲全球首個推出人臉識別禁令的城市。
2019 年 6 月,薩默維爾市
薩默維爾市隨後也經過人臉識別禁令,禁止警察和其餘政府機構使用人臉識別技術。
除了禁止市政部門積極使用人工智能外,該法令還禁止在刑事調查或法律訴訟中使用人臉識別軟件系統產生的數據或證據。
2019 年 6 月,波士頓
全票經過了一項禁止政府使用人臉識別技術的法案。
該法令獲全票經過,阻止波士頓政府使用人臉識別技術,或得到使用該技術進行監控的軟件。
2019 年 7 月,加州奧克蘭
加利福尼亞州的奧克蘭市議會一致投票決定,禁止該市市政機構在公共場所使用人臉識別技術,警察部隊也不例外。
禁令要求,市政機關及任何員工均不得使用人臉識別技術,也不得獲取、保留、請求、訪問或使用經過人臉識別技術收集的信息。任何人想爲人臉識別這樣的監控技術募集資金,必須先得到奧克蘭隱私諮詢委員會主席的批准。2020 年 9 月,俄勒岡州波特蘭市
該市經過了一項全美最嚴格的人臉識別禁令,不僅是當地政府部門不能使用人臉識別技術,甚至包括商店、飯店和旅館在內的私人企業,也沒法在公共場所部署這項技術。
2020 年 11 月,緬因州波特蘭市
投票經過了一項人臉識別禁令,禁止執法部門使用人臉識別和監控技術。
因爲人臉識別系統還遠未達到完美的程度,它所帶來的安全隱患與偏見缺陷等,讓人們對其充滿不信任感,而這些問題可能仍需很長時間來完善。
刷個人臉以前請商量
好用不等於濫用,在 AI 技術應用門檻愈來愈低的狀況下,一些無感刷臉、無通知刷臉事件頻頻發生,好比「刷臉進小區」、「刷臉取廁紙」等,這不可避免地引發人們的隱私擔心。
近幾年,刷臉識別的場景可謂遍地開花
任何技術在帶給人們便利的同時,都應當創建在合法、合規的基礎之上。儘管新興技術每每會跑在法律法規以前,但慶幸的是,咱們可以在發現問題之時及時用法治將跑偏的技術拉回正軌。
正如被種種案例推到聚光燈下的人臉識別,已經在逐漸被法律劃清應用邊界,咱們也將有充分的理由,對濫用人臉識別說「不」。
更多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