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繪圖 pie & hist

問題: 繪製 pie 、hist 圖算法

解決方案:函數

餅圖函數 pie( )spa

pie(x, labels = names(x), edges = 200, radius = 0.8,
    clockwise = FALSE, init.angle = if(clockwise) 90 else 0,
    density = NULL, angle = 45, col = NULL, border = NULL,
    lty = NULL, main = NULL, ...)

主要參數解釋:blog

x: 指定做餅圖的數據。字符串

main: 設置餅圖的總標題。
labels: 設置各個分割區的標籤。
col: 設置各個分割區的填充顏色。
clockwise: 邏輯參數。設置餅圖是否順時針做出分割區。
init.angle: 設置開始畫分割區的角度。即對餅圖起始線進行設置。默認起始線爲3點鐘方向,本參數爲角度制 逆時針旋轉量。如:init.angle=270 則起始方向爲6點鐘方向。
edges: 設置多邊形的邊數(圓的輪廓是具備不少邊的多邊形近似)。
radius: 設置餅圖的半徑。特別是在字符標籤過長的狀況。it

density:底紋的密度。默認值爲NULL。
angle:設置底紋的斜率。ast

 

 直方圖函數hist()class

hist(x, breaks = "Sturges", freq = NULL, probability = !freq,
     include.lowest = TRUE, right = TRUE,
     density = NULL, angle = 45, col = NULL, border = NULL,
     main = paste("Histogram of" , xname),
     xlim = range(breaks), ylim = NULL, xlab = xname, ylab,
     axes = TRUE, plot = TRUE, labels = FALSE,
     nclass = NULL, ...)

主要參數解釋:擴展

x:做直方圖所需的數據。im

main:設置直方圖的主標題。
xlab和ylab:設置x軸與y軸的lable。
xlim和ylim:設置圖形x軸與y軸的範圍。
col:設置各個條形的填充顏色。
border:設置條形的輪廓顏色。

labels:在各個條形上面添加標籤。
breaks: 用一個向量指定各個單元格的斷點;用單個值指定單元格個數;用字符串命名的算法來計算單元格的數量;用函數計算單元格的數量。
density: 底紋的密度。默認值爲NULL。
angle:設置底紋的斜率。
axes:邏輯參數。設置圖形是否顯示x軸與y軸。好比:axes=F
plot:邏輯參數。設置是否畫出直方圖或者只輸出各項做圖參數。

 

討論擴展:

 

另請參閱: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