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爲項目用到了vue,以前一直久聞大名,可是知之甚少,趁此機會學習一下vue。
學習vue以前,首先學習了前段打包工具--webpack,目前很是優秀和使用普遍的打包工具。參照webpack官方教程進行學習,不過官方教程目前是基於webpack3的,而實際使用的是webpack4,目前有一些比較大的差別,也作了些總結,在這裏作一個簡單的記錄,方便之後回顧學習。css
webpack是一種靜態編譯工具(預編譯)[static module bundle],區別於seaJs和requireJS(在線編譯),相似於javac和jit的區別
webpack中的幾個概念vue
入口文件,webpack編譯的入口,webpack查找全部依賴的root,最終會將全部的依賴進行關聯java
編輯結果(bundles)輸出位置,以及輸出結果如何命名等node
webpack用於處理各類文件,loader能夠處理使用import引入的全部文件(理論上)。loader須要配置在module.rules中,它有兩個必填屬性:test(處理哪些文件)和use(使用哪一個loader),若是配置錯誤,webpack會報錯react
plugin用於處理各類任務,它的範圍和做用比loader大,使用時須要使用require()引入,並將其加入到plugins中。若因不一樣目的屢次使用插件須要使用new來初始化插件webpack
webpack3中使用webpack.DefinePlugin插件來實現不一樣環境分離:development和productiongit
new webpack.DefinePlugin({ //許多 library 將經過與 process.env.NODE_ENV 環境變量關聯,以決定 library 中應該引用哪些內容 // 在webpack4中mode會自動設置該信息,廢棄該配置 "process.env.NODE_ENV": JSON.stringify("development") })
在webpack4中使用該方式已經無效,須要使用新提供的mode來指定不一樣的環境。
mode分爲development和production,且必須設置一種,不然會報錯誤提示。github
// 環境設置,webpack4必須有該值,使用該屬性來設置不一樣的環境,目前有development和production兩種,也可使用:--mode development設置 // process.env.NODE_ENV會被該設置覆蓋 mode:"development",
在webpack4中默認使用eval,能夠經過設置devtool:"inline-source-map"來更改默認設置。在production環境中建議使用"source-map"web
使用插件extract-text-webpack-plugin來將css和js分離。官方例子:
https://doc.webpack-china.org...
具體設置以下:緩存
// 將CSS分離 https://doc.webpack-china.org/plugins/extract-text-webpack-plugin const ExtractTextPlugin = require("extract-text-webpack-plugin"); //使用extractTextPlugin就不能在單獨使用style-loader config.module:{ rules:[ { test:/\.css$/, use : ExtractTextPlugin.extract({ fallback : "style-loader", //這樣使用會出現url()解析路徑錯誤的問題 //use : "css-loader" //使用該方式解決url()路徑問題 use:[ { loader:"css-loader", options:{ //用於解決url()路徑解析錯誤 url:false, minimize:true, sourceMap:true } } ] }) }, ] }
因爲CommonChunkPlugin已被webpack4廢棄,webpack4推薦使用SplitChunkPlugin來提取公共模塊。因爲webpack官網(https://webpack.js.org)上面該...,網上資料介紹又不是很詳細,綜合網上搜索結果,終於實現了公共模塊的分離,可是仍是有不少疑問沒有解決,後面還須要在查找相關資料。
能夠參考官方的例子:https://github.com/webpack/we...
具體的配置以下:
使用SplitChunkPlugin有兩種方式:
1、optimization.splitChunks
optimization: { //提取公共模塊,webpack4去除了CommonsChunkPlugin,使用SplitChunksPlugin做爲替代 //主要用於多頁面 //例子代碼 https://github.com/webpack/webpack/tree/master/examples/common-chunk-and-vendor-chunk //SplitChunksPlugin配置,其中緩存組概念目前不是很清楚 splitChunks: { // 表示顯示塊的範圍,有三個可選值:initial(初始塊)、async(按需加載塊)、all(所有塊),默認爲all; chunks: "all", // 表示在壓縮前的最小模塊大小,默認爲0; minSize: 30000, //表示被引用次數,默認爲1 minChunks: 1, //最大的按需(異步)加載次數,默認爲1; maxAsyncRequests: 3, //最大的初始化加載次數,默認爲1; maxInitialRequests: 3, // 拆分出來塊的名字(Chunk Names),默認由塊名和hash值自動生成;設置ture則使用默認值 name: true, //緩存組,目前在項目中設置cacheGroup能夠抽取公共模塊,不設置則不會抽取 cacheGroups: { //緩存組信息,名稱能夠本身定義 commons: { //拆分出來塊的名字,默認是緩存組名稱+"~" + [name].js name: "test", // 同上 chunks: "all", // 同上 minChunks: 3, // 若是cacheGroup中沒有設置minSize,則據此判斷是否使用上層的minSize,true:則使用0,false:使用上層minSize enforce: true, //test: 緩存組的規則,表示符合條件的的放入當前緩存組,值能夠是function、boolean、string、RegExp,默認爲空; test:"" }, //設置多個緩存規則 vendor: { test: /node_modules/, chunks: "all", name: "vendor", //表示緩存的優先級 priority: 10, enforce: true } } } }
第二種:new webpack.optimize.SplitChunksPlugin
具體配置同optimization.splitChunks
使用以下配置實現:
在webpack3中使用以下配置
//查看要修補(patch)的依賴,被optimization.namedModules代替,development模式下默認開啓,顯示模塊的相對路徑 new webpack.NamedModulesPlugin(), // 熱替換插件 new webpack.HotModuleReplacementPlugin(),
在webpack4中NamedModulesPlugin已經做爲默認設置,在development模式下會自動開啓,不用進行該項配置
webpack4在development模式下並不會使用Tree shaking,在production模式下才開啓。可使用uglifyjs-webpack-plugin來壓縮混淆代碼
使用import()來引入須要的模塊,這部分是在方法中調用,而不是js開頭。 建議使用vue,react等框架自帶的懶加載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