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本文咱們將首先了解到 Operator 是什麼,以後逐步瞭解到 Operator 的生態建設,Operator 的關鍵組件及其基本的工做原理,下面讓咱們來一探究竟吧。web
做者 | 匡大虎、闞俊寶 sql
基於 Kubernetes 平臺,咱們能夠輕鬆的搭建一些簡單的無狀態應用,好比對於一些常見的 web apps 或是移動端後臺程序,開發者甚至不用十分了解 Kubernetes 就能夠利用 Deployment,Service 這些基本單元模型構建出本身的應用拓撲並暴露相應的服務。因爲無狀態應用的特性支持其在任意時刻進行部署、遷移、升級等操做,Kubernetes 現有的 ReplicaSets,ReplicationControllers,Services 等元素已經足夠支撐起無狀態應用對於自動擴縮容、實例間負載均衡等基本需求。數據庫
在管理簡單的有狀態應用時,咱們能夠利用社區原生的 StatefulSet 和 PV 模型來構建基礎的應用拓撲,幫助實現相應的持久化存儲,按順序部署、順序擴容、順序滾動更新等特性。設計模式
而隨着 Kubernetes 的蓬勃發展,在數據分析,機器學習等領域相繼出現了一些場景更爲複雜的分佈式應用系統,也給社區和相關應用的開發運維人員提出了新的挑戰:api
而全部的這些正是 Operator 但願解決的問題,本文咱們將首先了解到 Operator 是什麼,以後逐步瞭解到 Operator 的生態建設,Operator 的關鍵組件及其基本的工做原理,下面讓咱們來一探究竟吧。安全
首先讓咱們一塊兒來看下什麼是 Operator 以及它的誕生和發展歷程。架構
CoreOS 在 2016 年末提出了 Operator 的概念,當時的一段官方定義以下:app
「An Operator represents human operational knowledge in software, to reliably manage an application.」負載均衡
對於普通的應用開發者或是大多數的應用 SRE 人員,在他們的平常開發運維工做中,都須要基於自身的應用背景和領域知識構建出相應的自動化任務知足業務應用的管理、監控、運維等需求。在這個過程當中,Kubernetes 自身的基礎模型元素已經沒法支撐不一樣業務領域下複雜的自動化場景。框架
與此同時,在雲原生的大背景下,生態系統是衡量一個平臺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而廣大的應用開發者做爲 Kubernetes 的最直接用戶和服務推廣者,他們的業務需求更是 Kubernetes 的生命線。因而,谷歌率先提出了 Third Party Resource 的概念,容許開發者根據業務需求以插件化形式擴展出相應的 K8s API 對象模型,同時提出了自定義 controller 的概念用於編寫面向領域知識的業務控制邏輯,基於 Third Party Resource,Kubernetes 社區在 1.7 版本中提出了custom resources and controllers 的概念,這正是 Operator 的核心概念。
基於 custom resources 和相應的自定義資源控制器,咱們能夠自定義擴展 Kubernetes 原生的模型元素,這樣的自定義模型能夠如同原生模型同樣被 Kubernetes API 管理,支持 kubectl 命令行;同時 Operator 開發者能夠像使用原生 API 進行應用管理同樣,經過聲明式的方式定義一組業務應用的指望終態,而且根據業務應用的自身特色進行相應控制器邏輯編寫,以此完成對應用運行時刻生命週期的管理並持續維護與指望終態的一致性。這樣的設計範式使得應用部署者只須要專一於配置自身應用的指望運行狀態,而無需再投入大量的精力在手工部署或是業務在運行時刻的繁瑣運維操做中。
簡單來看,Operator 定義了一組在 Kubernetes 集羣中打包和部署複雜業務應用的方法,它能夠方便地在不一樣集羣中部署並在不一樣的客戶間傳播共享;同時 Operator 還提供了一套應用在運行時刻的監控管理方法,應用領域專家經過將業務關聯的運維邏輯編寫融入到 operator 自身控制器中,而一個運行中的 Operator 就像一個 7*24 不間斷工做的優秀運維團隊,它能夠時刻監控應用自身狀態和該應用在 Kubernetes 集羣中的關注事件,並在毫秒級別基於指望終態作出對監聽事件的處理,好比對應用的自動化容災響應或是滾動升級等高級運維操做。
進一步講,Operator 的設計和實現並非千篇一概的,開發者能夠根據自身業務需求,不斷演進應用的自定義模型,同時面向具體的自動化場景在控制器中擴展相應的業務邏輯。不少 Operator 的出現都是起源於一些相對簡單的部署和配置需求,並在後續演進中不斷完善補充對複雜運維需求的自動化處理。
時至今日,Kubernetes 已經確立了本身在雲原生領域平臺層開源軟件中的絕對地位,咱們能夠說 Kubernetes 就是當今容器編排的事實標準;而在 Kubernetes 項目強大的影響力下,愈來愈多的企業級分佈式應用選擇擁抱雲原生並開始了本身的容器化道路,而 Operator 的出現無疑極大的加速了這些傳統的複雜分佈式應用的上雲過程。不管在生態仍是生產領域,Operator 都是容器應用部署上雲過程當中廣受歡迎的實現規範,本小節就讓咱們來一塊兒回顧下 Operator 的誕生和發展歷史。
2014 到 2015 年,Docker 無疑是容器領域的絕對霸主,容器技術自身敏捷、彈性和可移植性等優點使其迅速成爲了當時煊赫一時的焦點。在這個過程當中,雖然市場上涌現了大量應用鏡像和技術分享,咱們卻很難在企業生產級別的分佈式系統中尋找到容器應用的成功案例。容器技術的本質是提供了主機虛擬層之上的隔離,這樣的隔離雖然帶來了敏捷和彈性的優點,但同時也給容器和外部世界的交互帶來了多一層的障礙;尤爲是面向複雜分佈式系統中,在處理自身以及不一樣容器間狀態的依賴和維護問題上,每每須要大量的額外工做和依賴組件。這也成爲了容器技術在雲原生應用生產化道路上的一個瓶頸。
與此同時,谷歌於 2014 年基於其內部的分佈式底層框架 Borg 推出了 Kubernetes 並完成了第一次代碼提交。
2015 年,Kubernetes v1.0 版本正式發佈,同時雲原生計算基金會 Cloud Native Computing Foundation,簡稱 CNCF)正式成立,基於雲原生這個大背景,CNCF 致力於維護和集成優秀開源技術以支撐編排容器化微服務架構應用。
2016 年是 Kubernetes 進入主幹道,開始蓬勃發展的一年。這一年的社區,開發者們從最初的種種疑慮轉爲對 Kubernetes 的大力追捧,不管從 commit 數量到我的貢獻者數量都有了顯著增加;同時愈來愈多的企業選擇 Kubernetes 做爲生產系統容器集羣的編排引擎,而以 Kubernetes 爲核心構建企業內部的容器生態已經開始逐漸成爲雲原生大背景下業界的共識。也正是在這一年,CoreOS 正式推出了 Operator,旨在經過擴展 Kubernetes 原生 API 的方式爲 Kubernetes 應用提供建立、配置以及運行時刻生命週期管理能力,與此同時用戶能夠利用 Operator 方便的對應用模型進行更新、備份、擴縮容及監控等多種複雜運維操做。
在 Kubernetes 實現容器編排的核心思想中,會使用控制器(Controller)模式對 etcd 裏的 API 模型對象變化保持不斷的監聽(Watch),並在控制器中對指定事件進行響應處理,針對不一樣的 API 模型能夠在對應的控制器中添加相應的業務邏輯,經過這種方式完成應用編排中各階段的事件處理。而 Operator 正是基於控制器模式,容許應用開發者經過擴展 Kubernetes API 對象的方式,將複雜的分佈式應用集羣抽象爲一個自定義的 API 對象,經過對自定義 API 模型的請求能夠實現基本的運維操做,而在 Controller 中開發者能夠專一實現應用在運行時刻管理中遇到的相關複雜邏輯。
在當時,率先提出這種擴展原生 API 對象進行應用集羣定義框架的並非 CoreOS,而是當時還在谷歌的 Kubernetes 創始人 Brendan Burns;正是 Brendan 早在 1.0 版本發佈前就意識到了 Kubernetes API 可擴展性對 Kubernetes 生態系統及其平臺自身的重要性,並構建了相應的 API 擴展框架,谷歌將其命名爲 Third Party Resource,簡稱「TPR」。
CoreOS 是最先的一批基於 Kubernetes 平臺提供企業級容器服務解決方案的廠商之一,他們很敏銳地捕捉到了 TPR 和控制器模式對企業級應用開發者的重要價值;並很快由鄧洪超等人基於 TPR 實現了歷史上第一個 Operator:etcd-operator。它可讓用戶經過短短的幾條命令就快速的部署一個 etcd 集羣,而且基於 kubectl 命令行一個普通的開發者就能夠實現 etcd 集羣滾動更新、災備、備份恢復等複雜的運維操做,極大的下降了 etcd 集羣的使用門檻,在很短的時間就成爲當時 K8s 社區關注的焦點項目。
與此同時,Operator 以其插件化、自由化的模式特性,迅速吸引了大批的應用開發者,一時間不少市場上主流的分佈式應用均出現了對應的 Operator 開源項目;而不少雲廠商也迅速跟進,紛紛提出基於 Operator 進行應用上雲的解決方案。Operator 在 Kubernetes 應用開發者中的熱度大有星火燎原之勢。
雖然 Operator 的出現受到了大量應用開發者的熱捧,可是它的發展之路並非一路順風的。對於谷歌團隊而言,Controller 和控制器模式一直以來是做爲其 API 體系內部實現的核心,從未暴露給終端應用開發者,Kubernetes 社區關注的焦點也更多的是集中在 PaaS 平臺層面的核心能力。而 Operator 的出現打破了社區傳統意義上的格局,對於谷歌團隊而言,Controller 做爲 Kubernetes 原生 API 的核心機制,應該交由系統內部的 Controller Manager 組件進行管理,而且聽從統一的設計開發模式,而不是像 Operator 那樣交由應用開發者自由地進行 Controller 代碼的編寫。
另外 Operator 做爲 Kubernetes 生態系統中與終端用戶創建鏈接的橋樑,做爲 Kubernetes 項目的設計和捐贈者,谷歌固然也不但願錯失其中的主導權。同時 Brendan Burns 忽然宣佈加盟微軟的消息,也進一步加重了谷歌團隊與 Operator 項目之間的矛盾。
因而,2017 年開始谷歌和 RedHat 開始在社區推廣 Aggregated apiserver,應用開發者須要按照標準的社區規範編寫一個自定義的 apiserver,同時定義自身應用的 API 模型;經過原生 apiserver 的配置修改,擴展 apiserver 會隨着原生組件一同部署,而且限制自定義 API 在系統管理組件下進行統一管理。以後,谷歌和 RedHat 開始在社區大力推廣使用聚合層擴展 Kubernetes API,同時建議廢棄 TPR 相關功能。
然而,巨大的壓力並無讓 Operator 曇花一現,就此消失。相反,社區大量的 Operator 開發和使用者仍舊擁護着 Operator 清晰自由的設計理念,繼續維護演進着本身的應用項目;同時不少雲服務提供商也並無放棄 Operator,Operator 簡潔的部署方式和易複製,自由開放的代碼實現方式使其維護住了大量忠實粉絲。在用戶的選擇面前,強如谷歌,紅帽這樣的巨頭也不得不作出退讓。最終,TPR 並無被完全廢棄,而是由 Custom Resource Definition(簡稱 CRD)這個現在已經廣爲人知的資源模型範式代替。
CoreOS 官方博客也第一時間發出了迴應文章指導用戶儘快從 TPR 遷移到 CRD:https://coreos.com/blog/custom-resource-kubernetes-v17
2018 年初,RedHat 完成了對 CoreOS 的收購,並在幾個月後發佈了 Operator Framework,經過提供 SDK 等管理工具的方式進一步下降了應用開發與 Kubernetes 底層 API 知識體系之間的依賴。至此,Operator 進一步鞏固了其在 Kubernetes 應用開發領域的重要地位。
Operator 開放式的設計模式使開發者能夠根據自身業務自由的定義服務模型和相應的控制邏輯,能夠說一經推出就在社區引發了巨大的反響。
一時間,基於不一樣種類的業務應用涌現了一大批優秀的開源 Operator 項目,咱們能夠在這裏找到其中不少的典型案例,例如對於運維要求較高的數據庫集羣,咱們能夠找到像 etcd、Mysql、PostgreSQL、Redis、Cassandra 等不少主流數據庫應用對應的 Operator 項目,這些 Operator 的推出有效的簡化了數據庫應用在 Kubernetes 集羣上的部署和運維工做;在監控方向,CoreOS 開發的 prometheus-operator 早日成爲社區裏的明星項目,Jaeger、FluentD、Grafana 等主流監控應用也或由官方或由開發者迅速推出相應的 Operator 並持續演進;在安全領域,Aqua、Twistlock、Sisdig 等各大容器安全廠商也不甘落後,經過 Operator 的形式簡化了相對門檻較高的容器安全應用配置,另外社區中像 cert-manager、vault-operator 這些熱門項目也在不少生產環境上獲得了普遍應用。
能夠說 operator 在很短的時間就成爲了分佈式應用在 Kubernetes 集羣中部署的事實標準,同時 Operator 應用如此普遍的覆蓋面也使它超過了分佈式應用這個原始的範疇,成爲了整個 Kubernetes 雲原生應用下一個重要存在。
隨着 Operator 的持續發展,已有的社區共享模式已經漸漸不能知足廣大開發者和 K8s 集羣管理員的需求,如何快速尋找到業務須要的可用 Operator?如何給生態中大量的 Operator 定義一個統一的質量標準?這些都成爲了剛剛完成收購的 RedHat 大佬們眼中亟需解決的問題。
因而咱們看到 RedHat 在年初聯合 AWS、谷歌、微軟等大廠推出了 OperatorHub.io,但願其做爲 Kubernetes 社區的延伸,向廣大 operator 用戶提供一個集中式的公共倉庫,用戶能夠在倉庫網站上輕鬆的搜索到本身業務應用對應的 Operator 並在嚮導頁的指導下完成實例安裝;同時,開發者還能夠基於 Operator Framework 開發本身的 Operator 並上傳分享至倉庫中。
下圖爲一個 Operator 項目從開發到開源到被使用的全生命週期流程:
(Operator 開源生命週期流程圖)
主要流程包括:
本文主要介紹了 Operator 的基本概念,讓您瞭解 Operator 的應用場景和發展歷程。
Operator 已經成爲 Kubernetes 生態的一個重要設計模式,Kubernetes 從 PaaS 層面提供整套集羣、應用編排的框架,而用戶經過 Operator 的方式擴展本身的應用,並實現與 Kubernetes 的融合。文章同時也介紹了使用 Operator 的生命週期流程,您能夠結合本身的業務場景實現本身的 Operator 組件。
匡大虎 阿里雲高級技術專家,從事 Kubernetes 和容器相關產品的開發。尤爲關注雲原生安全,是阿里雲容器服務雲原生安全核心成員。
闞俊寶 阿里雲容器服務技術專家,專一 Kubernetes、Docker、雲存儲領域,是阿里雲 CSI 項目的核心維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