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I七層協議模型主要是:應用層(Application)、表示層(Presentation)、會話層(Session)、傳輸層(Transport)、網絡層(Network)、數據鏈路層(Data Link)、物理層(Physical)。網絡
TCP/IP是一個四層的體系結構,主要包括:應用層、運輸層、網際層和網絡接口層。從實質上講,只有上邊三層,網絡接口層沒有什麼具體的內容。tcp
五層體系結構包括:應用層、運輸層、網絡層、數據鏈路層和物理層。
五層協議只是OSI和TCP/IP的綜合,實際應用仍是TCP/IP的四層結構。爲了方即可以把下兩層稱爲網絡接口層。接口
三種模型結構:
圖片
主要定義物理設備標準,如網線的接口類型、光纖的接口類型、各類傳輸介質的傳輸速率等。它的主要做用是傳輸比特流(就是由一、0轉化爲電流強弱來進行傳輸,到達目的地後在轉化爲一、0,也就是咱們常說的數模轉換與模數轉換)。這一層的數據叫作比特。 ip
定義瞭如何讓格式化數據以進行傳輸,以及如何讓控制對物理介質的訪問。這一層一般還提供錯誤檢測和糾正,以確保數據的可靠傳輸。 it
在位於不一樣地理位置的網絡中的兩個主機系統之間提供鏈接和路徑選擇。Internet的發展使得從世界各站點訪問信息的用戶數大大增長,而網絡層正是管理這種鏈接的層。 pip
定義了一些傳輸數據的協議和端口號(WWW端口80等),如:
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傳輸控制協議,傳輸效率低,可靠性強,用於傳輸可靠性要求高,數據量大的數據)
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用戶數據報協議,與TCP特性偏偏相反,用於傳輸可靠性要求不高,數據量小的數據,如QQ聊天數據就是經過這種方式傳輸的)。 主要是將從下層接收的數據進行分段和傳輸,到達目的地址後再進行重組。經常把這一層數據叫作段。 io
經過運輸層(端口號:傳輸端口與接收端口)創建數據傳輸的通路。主要在你的系統之間發起會話或者接受會話請求(設備之間須要互相認識能夠是IP也能夠是MAC或者是主機名) 效率
可確保一個系統的應用層所發送的信息能夠被另外一個系統的應用層讀取。例如,PC程序與另外一臺計算機進行通訊,其中一臺計算機使用擴展二一十進制交換碼(EBCDIC),而另外一臺則使用美國信息交換標準碼(ASCII)來表示相同的字符。若有必要,表示層會經過使用一種通格式來實現多種數據格式之間的轉換。 擴展
是最靠近用戶的OSI層。這一層爲用戶的應用程序(例如電子郵件、文件傳輸和終端仿真)提供網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