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lang實現web中間件的一些思考

    最近陸續看了golang的Martini框架,也試用了,這個山寨自node.js的Express框架和最新的koa框架的golang框架,node

一樣具備低耦合的特色,不過仍是擔心其性能,由於核心採用了reflect反射技術。golang

    golang的http包用Hander、handerfuc這些來解決中間件的問題,好比說驗證,日誌等,採起的是一層層封裝的方式,web

比如洋蔥。這樣寫出來的代碼的缺點是耦合度高。若是中間件的順序或者名字變換,則有不少代碼須要改動。數組

     爲了下降依賴,則需讓代碼不要直接引用前一層的名稱,加入第三方的一個間接層。reflect可行,可是reflect反射是基於對對象絕不瞭解,採起笨辦法逐步找出對象類型(結構體)的各個函數的名稱而後調用。數據結構

     若是採起如下方法彷佛能夠更好解決這個問題:併發

     每一個待添加的組件都遵照一個簡單的接口約定,好比將須要導出爲外界調用的函數都保持在一個相似函數指針數組的數據結構中,這樣,框架對於要啓用的組件會知道如何去利用,有利於二者的協同。而後,若啓用該組件,則可將這個數組和別的組件的數組放在一塊兒,web應用依次調用。這種比較底層的方式,效率或者能夠更高。框架

    爲進一步考慮提升效率,若組件運行時間比較長,可採用gorutine + channel 的方式,來達到各個中間件filter 模式並行執行的效果? golang的net/http底層已經採用了gorutine處理併發鏈接,不知會不會衝突?koa

    koa框架核心的co是基於ES6新規範中的yield關鍵字來實現協程的效果,這點和gorutine + channel比較相似。函數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