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微信
大衛是個窮人。spa
在經濟高度發達的英國,年過五旬的他,卻仍從事着不算體面的工做——打零工。get
他沒有成家。it
他也沒有房,沒有儲蓄,沒有固定住所,只有一輛改裝的拖車,以及近乎流浪漢式的生活。總結
但掙扎於底層的大衛,卻有個富貴的哥哥。創業
他叫伊凡,身價數千萬英鎊,傑出的投資家、慈善家,躋身於社會名流。di
但這對兄弟關係並很差,或用弟弟的話來講:「自從他成爲有錢人以後,咱們就鬧掰了。」生活
爲緩和兄弟間的矛盾,兩人決定花幾天時間,去體驗對方的生活。時間
而這個體驗的過程,被一個導演拍成了紀錄片,名叫《富哥哥窮弟弟》。co
不過我不是來寫他們兄弟情的。
我想分析一下,到底是哪些因素,讓哥哥成爲富人,讓弟弟成爲了窮人?
要知道,伊凡和大衛乃同胞兄弟。
兩人同父同母,所受家庭教育類似,學校教育類似,甚至連成長經歷也是類似。
何況,從片中細節可看出,弟弟有些天賦不比哥哥差。
好比,弟弟小時候就會經過倒賣一些物件來掙錢,頗有商業頭腦。
再好比,長期混於底層的弟弟,在忽然進入上流社會的商業活動時,竟然也能侃侃而談,而不顯自卑與窘迫。
然而,就在智商、情商、兒時經歷都相對等的狀況下,一個成爲精英,另外一個卻淪爲庸人。
根據伊凡和大衛的相處與交談,我總結出這些因素。
####### 2 #######
對財富、世界的認知不一樣
有哲人說,人是觀念的產物。
看到大衛的觀念,以及其對應的處境後,我愈發承認這句話。
富人是如何成爲富人的?
弟弟說,他們都是萬惡的資本家,專門靠剝削窮人的勞動力致富。
在弟弟體驗哥哥的生活時,有一次,兩人剛離開上流社會的聚會,哥哥便問弟弟:「喜歡他們嗎?」
弟弟說:「我討厭他們。」
「爲何?」
「由於他們太有錢,這令我反感。」
在弟弟眼裏,富人沒有一個好東西,都是踩在窮人的血淚上撈錢。
不止仇富,他還以爲天天準時上班的都是傻子,都是甘願被剝削的笨蛋。
相比之下,哥哥則講究務實與進取。
從少年時代開始,他就積極賺錢,積極從事勞動。
21歲那年,哥哥賺得第一桶金,但他既沒有揮霍,也沒有就此知足,而是繼續投資。
沒多久,他就賺得人生第一個1000萬。
但他依舊不設限,竭力追求財富,將生意發展更大。
一個以爲富人便是行走的罪惡。
另外一個卻以爲,富是好的,我就要成爲富人。
觀念懸殊如此之大,致使目標不一樣。目標不一樣,致使他們付出的努力迥異。因而有些事,也就不那麼奇怪了。
####### 3 #######
弟弟活在自戀幻覺裏,
哥哥活在真實世界中
坦白說,我以爲大衛挺須要看下心理醫生的。
他很矛盾。他是既渴望財富,又仇恨財富,既想實現抱負,但又不敢去實現。
最後,他只好每天活在幻想中,覺本身乃懷才不遇。
他先是否認哥哥的成就。
他以爲哥哥之因此成爲富人,只是撞了大運。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兄弟相處過程當中,有良好自我教育的哥哥,不多談學問、大道理什麼,而向來浪蕩的弟弟,卻老是談些,看似常人不能及的智慧。
他說:「我在研究咱們的太陽系。在7月11日,會有一顆流浪流行很近的距離通過地球,並引發地震······」
他還大談他的「治國安邦之道」。
「當下的民主人士和政治家都是傻子,他們連一些簡單的事······」
哥哥在旁邊固然是聽得一臉蒙圈。
伊凡表面沒說什麼,但估計心裏在嘀咕:你要真這麼牛逼,還混成這模樣?
弟弟還出版了一本書。
不過惋惜,是自費出版的,而費用仍是依賴於哥哥的救濟。
但儘管他說這本書寫的很是很是棒,卻一本都沒賣出去。
若是你以爲,他也多是當代的陶淵明,只是與世無爭,看破紅塵罷了。
那你錯了。
在哥哥體驗弟弟貧困生活時,有這麼個細節。
弟弟在工地砌牆,哥哥問:「你在這陰暗的地方幹活,有沒有想到,你的夢想正在離你而去?」
弟弟顯然被get到了一下。
但他低着頭,沒有迴應。
過後,哥哥這樣評價:「其實大衛仍是很在意金錢。」
在咱們生活中,也有很多這樣的逃避現實之人。
他們處於一種「舉世皆濁我獨醒」的幻想狀態。
他們還喜歡美化沒有選擇的選擇:有錢就必定快樂嗎?富人就沒有煩惱嗎?
在精神分析裏,這叫「病態的全能自戀」。
首先在潛意識裏,他們有一種「世界應該按我想法運轉」、「反對個人人都是LOW逼」這種自戀感。
但意識層面,他也知道,想證實本身是對的,必須得拿結果說話。
可現實太殘酷了。
一努力,不可避免就會碰壁,會遭受外界的否認。
他們受不了這種打擊。
因此乾脆,他們就用「懶惰」進行自我保護。
「我不是不行,我只是不夠努力。」
「若是我足夠努力,我也能夠作出哥哥那樣的成就。」
固然,你若是問,大衛,那你就努力試試啊!
那他反應確定是:不行,要萬一失敗,我還怎麼維護個人自戀?
也就是說,他們始終沉浸在「若是我努力,我也能夠」的幻想裏,並從中獲得自戀知足。
不過,幻想終究也只是幻想。
破滅以後,現實中的苦與怨,依然會無情抽打在他的臉上。
####### 4 #######
弟弟性格易怒,作事隨性,
哥哥則凡事講究剋制
大衛有個特色,那就是容易情緒化。
固然,有些人可能稱其爲「真實」、「率真」。
但很抱歉,我不承認,我以爲這就是沒有剋制力的表現。
他動不動就一口一個「fuck」、「shit」。
與外人交流意見時,只要對方不認同他的觀點,他就會陷入羞怒的情緒。
好比,他說:「資本主義就是從別人痛苦中獲益。」
哥哥很是委婉的反駁:「其實你能夠換一個角度想······」
弟弟馬上感到不悅。
他拉下臉來,翻起舊賬:「你記得你答應過我什麼嗎?你說送我一艘船,可你沒有,你食言,這就是富人的做風!」
好吧,此刻好想質問大衛:你哥哥給過你10萬英鎊你忘了嗎?你書是誰幫你出版你忘了嗎?你怎麼還好意思抱怨呢?
相比之下,哥哥就表現出超乎常人的忍讓,或者說,對自我情緒的控制。
他沒有繼續反駁弟弟。
他說:「對不起,我道歉,我傷害你了。」
還有一次,哥哥想勸弟弟上進,便說:「你如今的情況,沒有讓你以爲低人一等嗎?」
但話音剛落,他便隱約以爲不妥,補了句:「或者,讓你以爲高人一等?」
是的,他到處都在剋制表達,又更好地照顧他人感覺。
這種剋制力的區別,不止體現於待人,也體現於「待事」。
哥哥顯然比較具備死磕精神。
自人生賺到第一桶金後,他一直致力於投資與貿易。
直到資本累計足夠,纔開始將手伸向別處。
相比之下,弟弟就屬意志薄弱了。
30年前,弟弟剛進入社會。
在家人推薦下,他報名了當時的朝陽產業培訓——汽車修理工。
但他沒有堅持下去,而是不停地換工做。
時至今天,哥哥遺憾道:「若是他當初沒有放棄,如今的大衛,也許都擁有連鎖汽車修理廠,也許已經成家了吧?」
由於意志不堅決,弟弟換行無數。
老師、咖啡師、演員、銷售員、政治活動家、房產經紀人······
這就是大衛,一無自律,二愛抱怨,三喜歡逃避現實,以及連認知也是至關偏頗。
如此,縱然智商再高,怕是也難有出頭之日。
在紀錄片的末尾,也就是兩兄弟相處的最後一晚上。
弟弟帶着哥哥,去見了他幾位最好的朋友。
那是一個破爛的酒吧。
於大衛而言,裏面都是些熟人,更確切說,都是些同他同樣的失意之人
他們經過嗑藥麻痹本身。
他們有事沒事就坐在一塊,今天罵這個,明天罵那個。
那天晚上,伊凡坐於中間,一邊忍受着他們抱怨,一邊聽着些奇葩的政治怪論。
那天以後,伊凡決定離開弟弟,迴歸他上流階層的生活。
他說:「他已經贊成了那種,我認爲徹底具備毀滅性的觀念。他還有一羣一塊兒逃避現狀的朋友。我知道,我救不了大衛。」
看到這,不禁想起佛教的一句話:佛不渡人,人自渡。
你以爲富人可憎,那財富天然就會離你遠去。
你以爲逃避就是「解藥」,放肆纔是真實,那麼,你將永遠掙扎於「真實」的底層。
####### 5 #######
依稀記得,2017年的跨年夜,來自底層農村的我,創業失敗,一窮二白,連2300塊的房租都難以支撐。
萬般喪氣之中,我暗示本身:算了,回江西那個小地方吧,在哪不都是活命。
但望了望魔都的夜,紅燈綠酒,華燈璀璨,一時間,只覺心亂如麻。
我發了個微信給昔日的領導。
那是我人生中第一個指引人。
大意是:人有不少種活法,有錢也是過,沒錢也是過,我不想壓力太大,我準備回老家,你會看不起我嗎?
他說,不會,但你本身會看不起你本身。
他還說,人是有不少種活法,但應該選擇最想要的那一種。
但無論你信不信,就由於這幾句話,我打消了逃避現實的念頭。
而後,如打不死的小強,繼續在一線城市摸爬滾打。
固然,我如今也沒混出個名堂。
口袋仍是窮,出門仍是擠地鐵。
但我依然感到慶幸。
由於我沒有成爲第二個大衛。
由於我不會再用「人各有活法」這種說辭,來逃避現實,來進行自我懶惰的合理化。
願咱們每一個人都能打破自身的侷限——那種種消極的自我暗示。
而後,朝本身真正想要的東西,伸出手去。
#######
做者:卓絕
網址(過段時間,說不定就沒有了):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landingshare?context=%7B%22nid%22%3A%22news_9399394511144139604%22%2C%22ssid%22%3A%22%22%7D&pageTyp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