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有云開啓全面競爭時代——青雲QingCloud

網界網本期【封面報道】公有云開啓全面競爭時代

【CNW.com.cn 專稿】數據庫

 

    險灘急流以後,公有云[注]服務市場的開拓者們終於看到了一片豐饒之海。

    2013年,中國雲計算[注]產業起步的第五年,公有云服務市場突破的關鍵之年。在這一年裏,全球兩大公有云服務相繼進駐,同時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中國移動三大電信運營商的公有云服務平臺也陸續投入商用。在中國這一政策法規叢生、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遭遇諸多國情問題的市場,這樣的繁榮局面來之不易。一連串衝破羈絆的行動以後,中國公有云市場開始向開放、多元化的全面競爭時代過渡。在中國IT產業向雲轉型的歷程中,2013年是一個重要的時間關口,同時也極可能會是區分產業不一樣發展階段的分界點。這一年的6月6日,微軟和世紀互聯聯合運營的Windows Azure公有云服務,正式面向中國用戶開放公衆預覽。半年以後的12月18日,長期領跑全球公有云服務市場的亞馬遜Web服務(Amazon Web Service,如下簡稱爲亞馬遜AWS)宣佈,將在2014年年初面向中國用戶開放有限預覽。全球性服務商的加入仍不足以擎起公有云市場的多元競爭格局。一樣是在2013年,中國電信天翼雲、中國聯通沃雲分別啓動商用和外部公測,先期起步的中國移動雲(大雲)也低調上線。電信運營商們已經把向雲服務商轉型的決心化做實際的行動。更加使人欣喜的是新銳力量的崛起。由三位中國本土的技術極客創立的青雲(QingCloud)公有云服務脫穎而出,憑藉獨特的技術和極具親和力的服務,得到衆多企業和開發者的承認,順利得到A、B兩輪共2200萬美圓的融資。另外一稍早創立的本土公有云服務UCloud也在2013年的11月得到了超過1000萬美圓的A輪融資。有人進入,也有人離開。做爲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早期實踐的雙引擎之一,盛大雲在過去的一年完成了戰略上的「收縮」,抑或「撤退」。在遭遇到基礎設施部署、服務運維、客戶流失等一系列問題後,這家曾經衝在市場最前線的公有云服務商,因盛大集團總體戰略的調整而淡出,轉向與集團內資源協做發展視頻託管等業務,面向公衆的公有云服務業務陷於停滯。而在相對意義上「撤退」的公有云服務商也並不是只有盛大雲一家。據業內人士透露,另外一知名互聯網企業的公有云服務也由於所屬集團戰略更迭、人才流失等問題而前景堪憂。從總體的市場發展狀況看,尤爲是對比私有云[注]市場,中國的公有云市場仍然處在不夠成熟、且具備較高不肯定性的發展階段。這一狀態還可能會延續至關長的時間。可是在服務商構成方面,卻已經呈現出異常繁榮的市場發展格局。包括大型互聯網企業、IDC(互聯網數據中心)、電信運營商、大型跨國企業、新創公司在內的多家企業已經深度參與其中。同時,在產業扶持、行業監管等政策性層面也已經出現了行業傾斜、包容性增長的相關跡象。通過市場參與者多年的艱苦努力,中國公有云服務真正進入了全面競爭時代。

羣雄逐鹿不肯定年代

    在這樣的年代,成功與失敗,機遇與挑戰,甚至到來與離開,都會顯得如此的突如其來。相比於全球公有云[注]服務市場中亞馬遜AWS一騎絕塵,其餘供應商纏鬥角力的格局不一樣,中國的公有云服務市場在發展的五年時間內一直未能造成穩定的市場格局。形成這一局面的緣由來自多方面,除去新生市場自身的多變性外,國家政策、互聯網服務監管、基礎設施的建設與服務能力均涉及其中。而在多重因素的影響之下,「不肯定」或許將會是長期伴隨中國公有云市場發展的重要特徵。剛剛過去的2013年,一大波「新勢力」涌入。除了前文所說起的供應商外,華爲雲正式商用,世紀互聯、光環新網、網宿科技、首都在線等IDC供應商經過與國際化廠商合做的方式進入公有云市場。其餘的IDC服務商,包括華雲、藍汛等也在加快轉型進程,推出雲主機、雲存儲、雲CDN等服務。互聯網公司方面,除先期進入的阿里雲、新浪SAE(SinaAppEngine)等,百度、京東、騰訊、金山、美團等企業也陸續推出了公有云服務。如此龐大的供應商陣營瞄準的是這個不肯定年代中最重要的肯定性因素,即極具誘惑力的市場前景。據研究機構Gartner在2013年2月公佈的市場分析報告顯示,截至到2016年,大中華地區公有云服務市場的複合增加率將高達31.3%,市場規模50億美圓。這份報告特別指出,公有云服務市場的動態表如今全球各個地區市場呈現出較大的差別。亞太地區、拉丁美洲、東歐、中東和北非等新興市場表現出了較高的增加率,可是總體市場偏小。但中國市場是一個例外,這會是一個龐大且快速增加的市場。另據工信部電信研究院公佈的相關數據顯示,中國的公有云服務市場有望連續保持高增加的發展態勢。其中,2012年市場增加率高達73%,遠遠高於國際市場25%的增加率,市場規模約爲35億元人民幣。2013年,市場規模約爲47.6億元人民幣,增速較2012年有所放緩,但仍達到了36%。爲了在這個「看上去很美」的市場中留下本身的印記,公有云服務商們在2014年將展開新一輪的競技。他們正試圖經過本身的不懈努力,在差別化市場中確立本身的優點與特點,同時爲產業水平的總體提高貢獻力量。不管是大型跨國企業、互聯網公司、IDC、電信運營商、數據中心廠商,或是新創企業,在這一年都面臨着屬於本身的挑戰。接下來,咱們嘗試從大型跨國企業、數據中心廠商和新創企業的角度,聆聽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前進的脈搏。

全球性公有云行進中國

    2013年,外資企業正式進入中國的公有云市場。截至2014年3月中旬,微軟和世紀互聯聯合運營的Windows Azure公有云服務已經開放公衆預覽9個多月,但仍未發佈正式版本,相關服務價格也久未公佈。亞馬遜AWS開放中國地區有限預覽申請3個多月,但有限預覽服務仍未正式上線。

    與全球性公有云服務宣佈入華時瞬間所掀動的市場緊張氣氛相比,其在中國市場的實質性進展仍顯遲緩。值得確定的是,不管是微軟仍是亞馬遜,在過去的一年裏都爲適應中國市場作出了諸多努力。微軟大中華區副總裁兼市場戰略部總經理、微軟大中華區首席雲計算戰略官謝恩偉此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經過與世紀互聯的緊密協做,Windows Azure走出了一段至關紮實的入華旅程。「在2013年,Windows Azure的合做夥伴生態系統進一步完善,同時在實際接觸到中國客戶後,咱們真切地感覺到了這個市場所蘊含的巨大能量。」謝恩偉說。進入2014年,Windows Azure的市場舉措有所加快。3月10日,微軟與河南鄭州的雲和軟件簽署戰略合做協議,後者成爲Windows Azure在華的首家「區域性合做夥伴」。3月18日,光明網宣佈成爲Windows Azure在中國的首家媒體雲合做夥伴,光明網旗下的「在線培訓」和「英語頻道」已經運行在Windows Azure公有云平臺。另據本文發稿前收到的最新消息顯示,3月下旬,Windows Azure在中國市場或有重要進展對外公佈。亞馬遜AWS方面,計劃於2014年年初開始有限預覽的中國區域服務將是亞馬遜AWS在亞太地區的第四個區域,同時也是其全球範圍內的第十個區域。與Windows Azure有所區別的是,亞馬遜AWS入華選擇的是多合做夥伴策略,兩家持有ISP牌照的本地IDC服務商光環新網和網宿科技成爲其合做夥伴。雖然亞馬遜AWS目前仍未有新動做,但綜合各方面的信息看,其在基礎設施建設和服務運維方面的準備均超出了外界預期。亞馬遜AWS的中國區域服務將採用獨立的帳號系統,同時中國區域與其餘區域隔離。據亞馬遜AWS首席雲技術顧問方國偉介紹,在亞馬遜AWS的全球區域佈局中,已經造成了「8+1+1」的架構。即8個通用區域,1個服務美國政府的獨立區域,以及1個一樣隔離的中國區域。對於中國服務區域開通所要面臨的挑戰,亞馬遜AWS已經有所準備,也具有了相關的經驗。此前其在亞太地區的澳大利亞區域服務的開通,一樣經歷了適應當地法律法規、市場監管等要求的過程。鑑於谷歌GCE(Google Compute Engine)受政策影響,入華進程漸行漸遠,IBM的SoftLayer有望成爲下一個進入中國市場的全球性公有云服務。2013年12月,IBM已經宣佈與世紀互聯在高價值託管私有云[注]服務方面展開合做,將其面向高端企業客戶的IaaS[注]服務——SCE+(SmartCloud Enterprise+)引入中國。根據雙方的合做協議,IBM提供物理基礎設施資源池POD(Point Of Delivery)和服務,世紀互聯將在其位於北京的數據中心內託管該POD設施。伴隨着IBM SCE+在華落地,有跡象代表,IBM SoftLayer公有云服務也有望於在短時間內取得入華的實質性進展。在2013年9月以12億美圓的價格收購SoftLayer後,IBM承諾再額外投資12億美圓擴建雲計算基礎設施,使SoftLayer系統覆蓋將來IBM分佈於全球的40個數據中心。IBM計劃新建的15個數據中心將位於中國內地、中國香港、華盛頓特區、倫敦、日本、印度和加拿大、墨西哥城和達拉斯。此外,IBM還計劃2015年在中東和非洲建設數據中心。如此宏大的數據中心全球佈局,看來藍色巨人是打算和亞馬遜AWS好好地掰一掰手腕了。總體看來,長期困擾全球性公有云服務進入中國市場的屏障基本上已經消失,除知足政策監管的要求外,數據主權、數據安全等問題也得以有效解決。國際知名公有云服務的到來,無疑將實際提高中國公有云服務的成熟度和服務質量,同時也會透過強大的品牌影響力,帶動一部分客戶「向雲遷移」的實際需求。不過,在政策管制並未徹底瓦解,且利好消息基本出盡的狀況下,全球性公有云服務在中國市場的發展仍面臨着至關大的不肯定性。有業內人士認爲,全球性公有云服務在進入中國後的較長時期內,可能主要服務於大型企業,交付企業定製服務。而這樣的侷限性對中小企業市場的增量貢獻相對有限,仍然難以在短時間內推進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迫近爆發的臨界點。 

新創企業的凌雲志

    活躍的公有云服務市場,對於新來者而言老是充滿機會。2013年,一個名叫「青雲」(QingCloud)的本土公有云快速躥紅,受到了衆多IT技術極客的狂熱追捧。成立於2012年4月的青雲在2013年3月上線了公有云服務的公測版本,同年7月實現正式商用。截至到2014年2月,青雲已經擁有了超過7000名註冊用戶,其中付費客戶的比例超過20%。

     一個月前,在青雲的辦公室,記者採訪了青雲公司的創始人之1、CEO黃允鬆。當2014年1月完成B輪2000萬美圓的融資時,青雲的員工還只有7我的。融資以後,新增長了一些員工,這樣一來,青雲的辦公室顯得有些狹小,用於測試的服務器機架不得不臨時擺放在廚房裏。黃允鬆計劃着儘快換一間更寬敞的辦公室,而不管是在創業的起步階段,仍是現在手握A、B兩輪共計2200萬美圓的融資,他的技術信仰和目標從未改變。「青雲的目標是超越亞馬遜AWS和谷歌GCE(Google Compute Engine),只有這樣,咱們才能在公有云市場找到屬於本身的機會。」黃允鬆說。在他眼中,公有云服務市場的霸主亞馬遜AWS並不是天衣無縫,技術老化、設備繁多且利用率偏低、因運維時間過長致使的更新難度大、對新技術的包容性差,這些都讓黃允鬆與他的兩位創業夥伴甘泉和林源看到了超越的機會。過去的兩年間,青雲成功地把握了這樣的機會。在青雲的服務主頁(www.qingcloud.com)上,用最簡潔的方式向用戶展現着這一新生代公有云的技術特性。比方說,快速獲取的彈性計算能力、低價高性能的VxNet(至關於VPC功能)、秒級的資源響應速度和秒級的計費標準、高性能磁盤等。這些超越客戶預期的產品性能以口碑相傳的方式,爲青雲帶來源源不斷的註冊客戶。目前,青雲的主要客戶來自於互聯網、製造、農業、教育、媒體等多個行業,已經有客戶在青雲之上運行甲骨文數據庫。在黃允鬆眼中,青雲最大的技術魅力並不在於其優異的性能表現、友好的用戶界面,抑或是精確到秒的資源響應和計費機制,而是服務平臺後端「零維護」的技術能力。「零維護」表明着青雲服務平臺的運維並不須要人爲的參與。對比動輒組建數百人運維團隊的競爭對手,青雲用技術創新規避了在服務運維方面的高額投入。「零維護」的構想源自於黃允鬆2009年在IBM工做時所發佈的一條推文,大意是說:「我想建造出一個機器人的世界,不容許人類參與其中。」離開IBM後,這條推文成了黃允鬆創業的最大動力。他曾這樣告訴本身的創業團隊:「項目的成功並非最重要的,但‘讓機器人管理機器世界’的想法必定要落到實處。」在經歷了早期學院派的探索以後,青雲的創業團隊開始系統性地開發面向網絡、計算、存儲、安全、遷移、監控等任務的管理機器人。繁雜的開發過程讓他們幾度自我質疑,甚至打算放棄,但最終仍是一次次地堅持下來。「事實證實,這並不是一個不可實現的技術理想,咱們的堅持最終凝聚成了青雲的核心競爭力。」黃允鬆說。在「零維護」的模式之下,青雲沒有專職的運維人員,他們的員工也不多從位於北京北部的辦公室穿城而過,到位於城區西部的機房進行維護。公有云服務平臺的運維工做由形形色色的管理機器人完成,從2013年3月啓動公測到2014年2月,青雲總共遇到了6次物理設備損壞的情況,但從未所以致使用戶應用系統的宕機或系統停機。「運維工程師的工做是能夠取代的。在機器的世界裏充滿了各類各樣的日誌文檔,這些均可以用於大數據[注]的分析,從而預測系統將要發生的情況。從某種程度上說,計算機的行爲是100%可預測的。」黃允鬆說。爲了讓不一樣種類的管理機器人更加高效地協做,青雲的技術團隊借鑑了P2P(Peer to Peer)對等計算的模式。在青雲的系統管理架構中,沒有所謂的專用管理節點,而是執行一種「選舉」機制。具體來講就是,首先把執行不一樣任務的機器人組成一個個管理社區,在對等計算架構中,用「選舉」的方法選出社區的領導者,而不是「指定」領導者。「選舉」的方式既避免了系統中可能出現單一故障點的情況,同時也確保了系統動態變化的能力。「理論上,P2P的管理模式是能夠無限制地水平擴展的。經過這樣的方法,青雲的管理層不只很是薄,還具備強大的自動化功能。隨着計算規模的擴大,其管理優點也會被持續放大。」黃允鬆說。在B輪融資後,青雲的計算規模進一步擴大。黃允鬆透露,2014年年末,青雲將在北美地區設立計算節點。國內方面,青雲會繼續加大在硬件方面的投入,陸續在華南、華北及香港上線新的計算節點,同時嚴格控制團隊規模。「在2015年以前,咱們的員工不會超過25人。精簡團隊所節省下的人力成本將直接反饋給客戶,客戶將會享受到更加低廉的服務價格。」黃允鬆說。激烈的競爭早已讓中國的公有云市場泛出血色,不直接掌握帶寬、機房基礎設施的青雲將如何繼續本身的成長之路呢?黃允鬆認爲,雖然電信業的總體環境、政策准入門檻還沒有完成根本性的轉變,可是客戶、合做夥伴等心態已經發生了改變。「不管是企業客戶、IDC服務商,仍是硬件的製造商,都但願可以發現真正擁有創新技術的雲服務商,並與之合做。客戶對優質公有云服務的渴望日益強烈,寶貴的計算資源也永遠會向真正有技術實力的人靠近。」他說。與阿里巴巴集團CTO王堅所持的見解相同,黃允鬆一樣認爲「公有云」與「私有云[注]」的區分是一個僞命題。「公有云和私有云將會在一段很長的時期內並存,而主要的緣由在於,公有云的可靠性尚不夠充分,公有云的規模不足以解決全社會的計算需求,以及公有云的成本還不夠低等問題。針對敏感信息,VPC(即青雲的VxNet)將是公有云服務商一個重要的業務方向。」黃允鬆說。後端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