億級日搜索量的美團如何構建高效的搜索系統?

衆所周知,美團爲用戶提供了全方位的生活服務,包括外賣、出行、甚至是零售和生鮮等方面。算法


image.png

面對紛繁複雜的服務與選項,用戶怎樣才能快速地找到本身想要的結果呢?這就須要美團平臺的搜索服務來幫忙。數據庫

image.png

2018 年 11 月 30 日-12 月 1 日,由 51CTO 主辦的 WOT 全球人工智能技術峯會在北京粵財 JW 萬豪酒店隆重舉行。緩存


本次峯會以人工智能爲主題,來自美團的高級算法技術專家蔣前程在推薦搜索專場,從美團搜索的主要特色,以及他們是如何使用本身的算法模型去應對挑戰等方面,向你們介紹《美團 O2O 服務搜索的深度學習實踐》。微信


美團搜索業務現狀框架


image.png

目前,美團搜索覆蓋了平臺 40% 的交易,具備所謂千萬級的 POI(Point of Interest,興趣點)和億級別的 SPU(Standard Product Unit,標準化產品單元),並且用戶天天的搜索頻次(即:日 PV),也能達到億級。機器學習

image.png

那麼,美團搜索具體涉及到哪些方面呢?如上圖所示,除了左圖上方的首頁搜索欄,其下方的各個業務頻道里的搜索服務,也是由咱們團隊來負責的。ide


所以,咱們搜索的服務目標可分爲許多種,包括:主體 POI,每一個 POI 下不一樣業務所提供的不一樣服務,如:買單服務、外賣服務、傳統團購業務、預付業務、以及酒店預付業務等。學習


做爲美團搜索的平臺,咱們的使命是把用戶流量進行高效的分發,而且在分發內容的基礎上儘可能提高他們的搜索體驗。大數據


在保持用戶黏性的同時,咱們不但要提升用戶的交易效率,並且要爲他們的決策提供更多的信息幫助。優化


另外一方面,對於商家而言,咱們須要把更優質的用戶流量導向他們,從而帶來更高的轉化效率。這即是咱們做爲美團入口的各項使命。


美團搜索的特色和挑戰


下面咱們來討論一下 O2O 的搜索與其餘網頁及電商的搜索,有什麼相同與相異之處,以及咱們面臨着哪些挑戰。

image.png

首先,就目標而言,咱們的業務種類繁多,並且每種業務在不一樣的發展階段有着不一樣的優化目標:有的須要優化點擊率、有的須要優化轉化率、有的須要優化 GMV(Gross Merchandise Volume,成交總額)。


所以對於咱們平臺而言,利用現有的大流量、服務好業務方、提升效率、加固平臺的交易,即是咱們的總體大目標。


其次,對於用戶而言,他們須要根據不一樣的用戶屬性搜索到個性化的結果。另外,咱們也須要根據搜索時的時間和空間等場景的不一樣,提供差異化的結果。


再次,對於商家而言:

  • 異構性很是大。每一個業務及其字段的關注點都有所不一樣。因爲他們所提供的服務存在着差別性,所以其數據和檢索層面,也與傳統搜索存在着巨大的差別。

  • 非標屬性。從平臺上的餐飲店鋪能夠看到,商家的菜品自己就是一些非標準化的產品。這與電視和空調之類的標準品,有着本質上的區別。


可見,用戶與商家之間是經過實時性相關聯的。也就是說用戶的需求會隨着所處位置,以及早中晚餐的時間會有所不一樣。


而商家的運能也會隨着一天中的不一樣時段,以及是否下雨等天氣因素有所變化。所以,這些都被視爲美團搜索的特色和挑戰。


總結而言,咱們搜索服務的願景即是:讓更多人更便捷地找到更多他們想要的生活服務。


其中「找到更多想要的」,能夠經過智能匹配技術來實現;而「更便捷地找到」,則須要有個性化的排序。面對這兩條關鍵路徑,咱們在深度學習方面進行了以下探索。


美團搜索深度學習探索實踐


智能匹配



通常說來,用戶的意圖表達分爲顯式和隱式兩種輸入類型:

  • 顯式就是他直接經過篩選條件所傳遞的搜索要求。

  • 隱式則包括用戶的搜索時間、地理位置和我的偏好。


所以,智能匹配就要求咱們經過搜索結果,展示出用戶須要的集合。


那麼如何才能作好智能匹配呢?咱們總結起來會涉及到以下兩個方面:

  • 用戶意圖的匹配。

  • 多維度的匹配。


就用戶意圖而言,雖然搜索的是同一條詞彙,可是不一樣種類用戶的指望結果會有所不一樣。


例如:「北京南站」一詞:

  • 對於北京本地常住的用戶來講,他們搜索的目的居可能是出自餐飲外賣需求。

  • 對於北京本地但少去的用戶來講,他們搜索的目的居可能是出自公交換乘需求。

  • 對於外地遊客來講,他們搜索的目的居可能是出自火車與住宿需求。


所以,這就要求咱們針對不一樣「背景」的用戶展示不同的內容。


可見,用戶的意圖能夠大體分爲兩個維度:

  • 場景意圖,即基於用戶的隱式條件,咱們要探究其需求是以美食爲主、酒店爲主、仍是以旅遊爲主。這是業務級別上的需求。

  • 成分分析,即針對用戶的顯式輸入,咱們要分析其中間的有效成分,並籍此制定出有針對性的標準。


業務識別


image.png

下面我來看看業務識別的基本流程。首先,咱們要有一個行業知識庫,或稱爲詞表。


接着,咱們挖掘出一些通用的詞彙,以保證每一個詞都能對應某個需求,以及 Top 的相關問題。


在系統上線以後,咱們經過迭代來匹配用戶的反饋,包括他們的點擊、下單、品類等業務分佈。而後,咱們得出此類需求分佈的機率,並執行各類召回。


固然,這種簡單統計行爲的泛化能力是存在一些問題的。若是用戶的行爲特徵反饋並不充分的話,他們的需求也就不太明確。


此時咱們天然而然地想到了使用各類機器學習模型,對文本和用戶行進行向量化,經過諸如 FastText 或 CNN 之類的分類模型,對用戶的各類特徵予以分類,從而獲得用戶的意圖,並解決泛化的問題。


不過咱們也曾經發現:經過機器學習所獲得的分佈,雖然對總體而言是合理的,可是對於某些用戶卻並不合理。


所以,咱們最近採用了一些強化學習的方法:在細微之處,咱們探索性地爲用戶提供業務需求的入口,從而收集到用戶後續的反饋。


經過此類迭代,咱們能夠識別出用戶在某方面的業務需求是否強烈。

image.png

至此,咱們是否能夠認爲總體的業務已經識別清楚了呢?其實,咱們不難發現:在用戶僅輸入單個詞語進行搜索的狀況下,平臺基於大量用戶數據所統計出來的需求分佈,並不必定可以準確地反映出用戶的意圖。


另外,用戶的歷史意圖是否會影響他的實時意圖呢?面對此類時序化的問題,咱們須要基於此前他在咱們系統中發生過的搜索行爲,採用大數據統計來提取相關特徵,利用 RNN 模型去預測他的下一個行爲。


固然,咱們也會參照上述一些非業務方面的因素。


成分分析



第二個方面是成分分析。考慮到用戶可能會搜索各類短語,如:「中關村火鍋」,其中,「中關村」是地址,「火鍋」是品類,那麼咱們須要作好針對性的檢索。


例如:咱們將地址信息轉化成地圖上的座標畫圈,將品類信息轉呈到已有成品類的檢索中,進而實現成分分析和智能匹配的完美結合。


因爲成分識別其實是一個序列標註的問題,所以咱們起初採用的是傳統的 CRF 模型。


雖然該模型的精度與召回尚可,可是它對於語義的理解,以及相關性的考慮是不夠的,並且它須要人工進行特徵提取與數據標註。所以,咱們想到了使用基於 LS 的深度學習與 CRF 結合的方法。


初期,因爲數據量過小,算法不能很好地學習到各類標籤的正確性,所以效果不如 CRF。


因而,咱們採用了以下的方法來擴充數據量:

  • 咱們將已訓練的 CRF 模型擴展出更多的語料,使之將預測出來的結果做爲標誌數據。

  • 對於已總結的數據庫,咱們根據用戶反饋的規則,挖掘出更多的數據。


經過各類擴充,待樣本增加了百萬級的規模時,咱們再運用深度學習模型進行實體識別。


在實體識別的過程當中,咱們所用到的輸入特徵包括:值向量特徵,以及之前 CRF 所用到的人工特徵,經過 BiLSTM 再進行 CIF,最後達到了實體識別。而由此所產生的效果相對於 CRF,已經有了大幅的提高。


固然根據業務屬性,因爲商家的名稱以及微信地址都是五花八門的,所以咱們沒法作到及時的全面覆蓋,召回也就不那麼的理想。


前面提到的是用戶意圖在智能匹配上的做用。下面咱們來看爲什麼要進行多維匹配。


例如:某個用戶輸入了「減肥餐」,那麼咱們僅僅使用文本匹配予以返回顯然是不夠的。


他的潛在需求,可能還包括:低油、低脂、輕食、蔬菜、水果等一系列方面。所以,這就產生了需求之間的語義 Gap。


爲了彌補該 Gap,咱們須要創建向量化的召回框架結構,由上方的示意圖可見,咱們將文本數據和用戶行爲序列數據,導入語義模型,處理完畢後獲得了 Query、POI、User 三者的向量,再根據這些向量執行召回。


現在,該框架已經可以被在線使用到了。


語義模型


下面咱們來介紹一下美團在語義模型方面的具體嘗試。


首先是 DSSM 模型。咱們在其原生模型的基礎上進行了一些修改。在輸入方面,咱們採用的是文檔(Doc)和查詢(Query)的雙塔結構。此處,咱們已經作好了文本的過濾(包括低頻次的過濾)。


一般狀況下,系統會通過兩個隱藏層。而在此處,咱們改進爲:讓第二層將第一層向量選出來的隱性層轉到第三層,以便數據可以更好地向下傳遞。


而在輸出層,咱們會更細膩地考慮二者之間的權重。咱們會作一個類似度的矩陣,同時將這兩個向量傳遞到最後的輸出層,以線性加權的方式獲得最終的分數,這即是咱們在 DSSM 語義模型上的探索。


前面咱們討論了監督的模型,其實咱們也嘗試了一些非監督的模型。非監督模型主要是基於用戶的行爲序列。


例如:用戶會在某個查詢會話中會點擊多處(POI一、POI2),那麼咱們就將此序列當成一個文檔。


相比前面說起的主要體如今文本上的模型,此處則更偏向於推薦的思想。若是用戶既點了 A,又點了 B,那麼二者之間就存在類似性,所以咱們採用了單獨的模型來訓練此類序列。


並且,咱們在輸入層不僅是把 POI 進行了向量化,還將與 POI 相關的品類信息、GU 哈希信息等都拼接成額外的向量。這即是咱們所作的簡單的改動。


上圖右側是一個向量的展示,可見系統可以把一些相關的信息學習出來,以便咱們進行各類相關性的召回。


針對上述智能匹配技術,咱們總結起來有兩個方面:

  • 怎麼作好用戶的意圖識別。

  • 怎麼實現多維度匹配,即:在傳統文本匹配的基礎上,加入了向量化召回的思路。


個性化排序


在完成了用戶匹配以後,咱們幫用戶搜到大量的匹配結果。那麼,咱們勢必須要經過個性化排序,來優先顯示用戶最須要的結果信息。


如上圖所示,排序的總體流程爲:

  • 咱們使用召回層進行簡單的粗排,它適用於一些簡單的特徵,即經過線性模型對結果進行初步過濾。

  • 把少許的結果送到模型層,執行點擊率和轉化率的預估。

  • 在業務層會有一些可解釋性、業務規則的排序。


其中,模型層的演進過程是:線性模型→決策樹模型(如 GBDT)PairWise 模型實時模型深度學習,以知足個性化的特徵。


下面,咱們來重點討論實時模型和深度學習的實現方式。

image.png

爲了更好地知足用戶的需求。咱們有兩種實時化的方向:

  • 許多公司會將包括實時行爲、實時庫存、實時轉化等在內的特徵放入模型,以進行實時更新。

  • 經過在線學習,拼接各類實時流,實時更新參數,根據模型的評估,判斷是否要替換成新訓練的模型。


實時特徵


image.png

同時,在提取實時特徵的過程當中,咱們須要將用戶實時的數據,如:點擊流、下單流等請求數據緩存到 Storm 裏。


接着,基於這些數據,咱們須要提取到用戶的實時行爲特徵,包括:品類偏好、價格偏好、距離偏好等。


另外,咱們會對序列區分不一樣的時段,並逐一「兌換」特徵,固然,咱們也會考慮該用戶會話(Session)內部的 01 特徵。結合業務特色的挖掘,咱們最終把實時特徵提取了出來。


深度模型


image.png

對於美團而言,深度模型的需求源自以下三個方面:

  • 場景很是複雜,每一個業務的需求都存在着巨大差別。

  • 前面提到的樹模型雖然有較好的泛化能力,可是缺乏針對用戶行爲的記憶能力。

  • 須要對一些稀疏特徵,以及特徵組合進行處理。


所以,基於業務和工程師的實際需求,咱們有必要採用深度學習模型。


上圖是咱們的深度學習框架。其特色在於以下三個方面:

  • 可以更好地在線支持超大規模的數據和模型,如:幾十個 G 的模型。

  • 可以方便地支持多種模型的定義。

  • 可以很好地支持流式模式的訓練與上線。


簡單來看,該模型也分爲三個部分:

  • 離線訓練,即Base模型,是從日誌數據表裏提取特徵,經過訓練,將參數存到離線集羣之中。

  • 流式訓練,將實時收集到的數據做爲日誌予以拼接,經過特徵的提取,最後執行訓練。

  • 在線預測,經過實時優先級對模型進行評估。若是經過,則更新到 PS 在線集羣裏進行預測。


有了上述框架的感念,咱們再來看看在該深度模型上的探索路徑。起初,咱們直接將 Dense 特徵拿過來,扔到簡單的 MLP 裏執行快速迭代。


憑藉着更強的特徵擬合能力,咱們可以實時地迭代出參數的模型,進而實現了在線式的實時更新。所以,相比以前的樹模型,深度學習模型的效果有了明顯的提高。


而針對稀疏特徵,咱們採用了以下兩種方法:

  • 直接用模型去學習和訓練 Embedding 特徵,進而輸入到模型之中。

  • 經過 Wide 記錄模型來實現深度學習。


如上圖所示,在特徵組合方面,咱們嘗試了一些知名的模型。其實它們之間並沒有明顯的優劣勢,就看哪一個更適合業務項目罷了。


例如:PNN 是將特徵做爲一個組合放在了輸入層;DeepFM 則多了一個 FM 值;而 DCN 是作到了特徵高階的模型。


所以,咱們在不一樣的業務場景中,都嘗試了上述這些模型。一旦發現效果較好,咱們就會將其替換成當前業務的主模型。


總的說來,咱們如今的主體模型是:流式的深度學習模型。從上圖的各項指標能夠看出,其總體效果都有了正向的提高。


將來展望



展望將來,咱們會在以下兩大方面繼續個性化排序的探索:

  • 智能匹配。在深度上,咱們會深耕成分分析、用戶意圖、以及業務預測等方面。

    在廣度上,咱們會針對文本匹配效果不佳的場景,補充一些向量召回,進而實現根據用戶的不一樣屬性,達到多維度個性化召回的效果。

  • 排序模型。相似於阿里的 DIEN 模型,咱們會對用戶的興趣進行單獨建模,進而與咱們的排序模型相組合。

    考慮到各類品類的相關性、文本的相關性、以及實際業務場景的不肯定性,咱們將在深度學習中嘗試多目標的聯合優化。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