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blog.csdn.net/czbing308722240/article/details/52350219html
達達是全國領先的最後三千米物流配送平臺。 達達的業務模式與滴滴以及Uber很類似,以衆包的方式利用社會閒散人力資源,解決O2O最後三千米即時性配送難題(目前達達已經與京東到家合併)。 達達業務主要包含兩部分:商家發單,配送員接單配送,以下圖所示。算法
達達的業務規模增加極大,在1年左右的時間從零增加到天天近百萬單,給後端帶來極大的訪問壓力。壓力主要分爲兩類:讀壓力、寫壓力。讀壓力來源於配送員在APP中搶單,高頻刷新查詢周圍的訂單,天天訪問量幾億次,高峯期QPS高達數千次/秒。寫壓力來源於商家發單、達達接單、取貨、完成等操做。達達業務讀的壓力遠大於寫壓力,讀請求量約是寫請求量的30倍以上。數據庫
下圖是達達在2015年6月到12月,天天的訪問量變化趨圖,可見增加極快。後端
下圖是達達在2015年6月到12月,高峯期請求QPS的變化趨勢圖,可見增加極快。緩存
極速增加的業務,對技術的要求愈來愈高,咱們必須在架構上作好充分的準備,才能迎接業務的挑戰。接下來,咱們一塊兒看看達達的後臺架構是如何演化的。架構
做爲創業公司,最重要的一點是敏捷,快速實現產品,對外提供服務,因而咱們選擇了公有云服務,保證快速實施和可擴展性,節省了自建機房等時間。在技術選型上,爲快速的響應業務需求,業務系統使用Python作爲開發語言,數據庫使用MySQL。以下圖所示,應用層的幾大系統都訪問一個數據庫。併發
隨着業務的發展,訪問量的極速增加,上述的方案很快不能知足性能需求。每次請求的響應時間愈來愈長,好比配送員在app中刷新周圍訂單,響應時間從最初的500毫秒增長到了2秒以上。業務高峯期,系統甚至出現過宕機,一些商家和配送員甚至所以而懷疑咱們的服務質量。在這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經過監控,咱們發現高期峯MySQL CPU使用率已接近80%,磁盤IO使用率接近90%,Slow Query從天天1百條上升到1萬條,並且一天比一天嚴重。數據庫儼然已成爲瓶頸,咱們必須得快速作架構升級。app
以下是數據庫一週的qps變化圖,可見數據庫壓力的增加極快。less
當Web應用服務出現性能瓶頸的時候,因爲服務自己無狀態(stateless),咱們能夠經過加機器的水平擴展方式來解決。 而數據庫顯然沒法經過簡單的添加機器來實現擴展,所以咱們採起了MySQL主從同步和應用服務端讀寫分離的方案。post
MySQL支持主從同步,實時將主庫的數據增量複製到從庫,並且一個主庫能夠鏈接多個從庫同步。利用此特性,咱們在應用服務端對每次請求作讀寫判斷,如果寫請求,則把此次請求內的全部DB操做發向主庫;如果讀請求,則把此次請求內的全部DB操做發向從庫,以下圖所示。
實現讀寫分離後,數據庫的壓力減小了許多,CPU使用率和IO使用率都降到了5%內,Slow Query也趨近於0。主從同步、讀寫分離給咱們主要帶來以下兩個好處:
減輕了主庫(寫)壓力:達達的業務主要來源於讀操做,作讀寫分離後,讀壓力轉移到了從庫,主庫的壓力減少了數十倍。
從庫(讀)可水平擴展(加從庫機器):因系統壓力主要是讀請求,而從庫又可水平擴展,當從庫壓力太時,可直接添加從庫機器,緩解讀請求壓力。
以下是優化後數據庫QPS的變化圖:
讀寫分離前主庫的select QPS
讀寫分離後主庫的select QPS
固然,沒有一個方案是萬能的。讀寫分離,暫時解決了MySQL壓力問題,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挑戰。業務高峯期,商家發完訂單,在個人訂單列表中卻看不到當發的訂單(典型的read after write);系統內部偶爾也會出現一些查詢不到數據的異常。經過監控,咱們發現,業務高峯期MySQL可能會出現主從延遲,極端狀況,主從延遲高達10秒。
那如何監控主從同步狀態?在從庫機器上,執行show slave status,查看Seconds_Behind_Master值,表明主從同步從庫落後主庫的時間,單位爲秒,若同從同步無延遲,這個值爲0。MySQL主從延遲一個重要的緣由之一是主從複製是單線程串行執行。
那如何爲避免或解決主從延遲?咱們作了以下一些優化:
優化MySQL參數,好比增大innodb_buffer_pool_size,讓更多操做在MySQL內存中完成,減小磁盤操做。
使用高性能CPU主機。
數據庫使用物理主機,避免使用虛擬雲主機,提高IO性能。
使用SSD磁盤,提高IO性能。SSD的隨機IO性能約是SATA硬盤的10倍。
業務代碼優化,將實時性要求高的某些操做,使用主庫作讀操做。
讀寫分離很好的解決讀壓力問題,每次讀壓力增長,能夠經過加從庫的方式水平擴展。可是寫操做的壓力隨着業務爆發式的增加沒有頗有效的緩解辦法,好比商家發單起來越慢,嚴重影響了商家的使用體驗。咱們監控發現,數據庫寫操做愈來愈慢,一次普通的insert操做,甚至可能會執行1秒以上。
下圖是數據庫主庫的壓力, 可見磁盤IO使用率已經很是高,高峯期IO響應時間最大達到636毫秒,IO使用率最高達到100%。
同時,業務愈來愈複雜,多個應用系統使用同一個數據庫,其中一個很小的非核心功能出現Slow query,經常影響主庫上的其它核心業務功能。咱們有一個應用系統在MySQL中記錄日誌,日誌量很是大,近1億行記錄,而這張表的ID是UUID,某一天高峯期,整個系統忽然變慢,進而引起了宕機。監控發現,這張表insert極慢,拖慢了整個MySQL Master,進而拖跨了整個系統。(固然在MySQL中記日誌不是一種好的設計,所以咱們開發了大數據日誌系統。另外一方面,UUID作主鍵是個糟糕的選擇,在下文的水平分庫中,針對ID的生成,有更深刻的講述)。
這時,主庫成爲了性能瓶頸,咱們意識到,必需得再一次作架構升級,將主庫作拆分,一方面以提高性能,另外一方面減小系統間的相互影響,以提高系統穩定性。這一次,咱們將系統按業務進行了垂直拆分。以下圖所示,將最初龐大的數據庫按業務拆分紅不一樣的業務數據庫,每一個系統僅訪問對應業務的數據庫,避免或減小跨庫訪問。
下圖是垂直拆分後,數據庫主庫的壓力,可見磁盤IO使用率已下降了許多,高峯期IO響應時間在2.33毫秒內,IO使用率最高只到22.8%。
將來是美好的,道路是曲折的。垂直分庫過程,也遇到很多挑戰,最大的挑戰是:不能跨庫join,同時須要對現有代碼重構。單庫時,能夠簡單的使用join關聯表查詢;拆庫後,拆分後的數據庫在不一樣的實例上,就不能跨庫使用join了。好比在CRM系統中,須要經過商家名查詢某個商家的全部訂單,在垂直分庫前,能夠join商家和訂單表作查詢,以下如示:
分庫後,則要重構代碼,先經過商家名查詢商家id,再經過商家Id查詢訂單表,以下所示:
垂直分庫過程當中的經驗教訓,使咱們制定了SQL最佳實踐,其中一條即是程序中禁用或少用join,而應該在程序中組裝數據,讓SQL更簡單。一方面爲之後進一步垂直拆分業務作準備,另外一方面也避免了MySQL中join的性能較低的問題。
通過一個星期緊鑼密鼓的底層架構調整,以及業務代碼重構,終於完成了數據庫的垂直拆分。拆分以後,每一個應用程序只訪問對應的數據庫,一方面將單點數據庫拆分紅了多個,分攤了主庫寫壓力;另外一方面,拆分後的數據庫各自獨立,實現了業務隔離,再也不互相影響。
讀寫分離,經過從庫水平擴展,解決了讀壓力;垂直分庫經過按業務拆分主庫,緩存了寫壓力,但系統依然存在如下隱患:
單表數據量愈來愈大。如訂單表,單表記錄數很快將過億,超出MySQL的極限,影響讀寫性能。
核心業務庫的寫壓力愈來愈大,已不能再進一次垂直拆分,MySQL 主庫不具有水平擴展的能力。
之前,系統壓力逼迫咱們架構升級,這一次,咱們需提早作好架構升級,實現數據庫的水平擴展(sharding)。咱們的業務相似於Uber,而Uber在公司成立的5年後(2014)年才實施了水平分庫,但咱們的業務發展要求咱們在成立18月就要開始實施水平分庫。邏輯架構圖以下圖所示:
水平分庫面臨的第一個問題是,按什麼邏輯進行拆分。一種方案是按城市拆分,一個城市的全部數據在一個數據庫中;另外一種方案是按訂單ID平均拆分數據。按城市拆分的優勢是數據聚合度比較高,作聚合查詢比較簡單,實現也相對簡單,缺點是數據分佈不均勻,某些城市的數據量極大,產生熱點,而這些熱點之後可能還要被迫再次拆分。
按訂單ID拆分則正相反,優勢是數據分佈均勻,不會出現一個數據庫數據極大或極小的狀況,缺點是數據太分散,不利於作聚合查詢。好比,按訂單ID拆分後,一個商家的訂單可能分佈在不一樣的數據庫中,查詢一個商家的全部訂單,可能須要查詢多個數據庫。針對這種狀況,一種解決方案是將須要聚合查詢的數據作冗餘表,冗餘的表不作拆分,同時在業務開發過程當中,減小聚合查詢。
反覆權衡利弊,並參考了Uber等公司的分庫方案後,咱們最後決定按訂單ID作水平分庫。從架構上,咱們將系統分爲三層:
應用層:即各種業務應用系統。
數據訪問層:統一的數據訪問接口,對上層應用層屏蔽讀寫分庫、分庫、緩存等技術細節。
數據層:對DB數據進行分片,並可動態的添加shard分片。
水平分庫的技術關鍵點在於數據訪問層的設計,數據訪問層主要包含三部分:
ID生成器:生成每張表的主鍵
數據源路由:將每次DB操做路由到不一樣的shard數據源上
緩存: 採用Redis實現數據的緩存,提高性能
ID生成器是整個水平分庫的核心,它決定了如何拆分數據,以及查詢存儲-檢索數據。ID須要跨庫全局惟一,不然會引起業務層的衝突。此外,ID必須是數字且升序,這主要是考慮到升序的ID能保證MySQL的性能。同時,ID生成器必須很是穩定,由於任何故障都會影響全部的數據庫操做。
咱們的ID的生成策略借鑑了Instagram的ID生成算法。具體方案以下:
整個ID的二進制長度爲64位
前36位使用時間戳,以保證ID是升序增長
中間13位是分庫標識,用來標識當前這個ID對應的記錄在哪一個數據庫中
後15位爲自增序列,以保證在同一秒內併發時,ID不會重複。每一個shard庫都有一個自增序列表,生成自增序列時,從自增序列表中獲取當前自增序列值,並加1,作爲當前ID的後15位
創業是與時間賽跑的過程,前期爲了快速知足業務需求,咱們採用簡單高效的方案,如使用雲服務、應用服務直接訪問單點DB;後期隨着系統壓力增大,性能和穩定性逐漸歸入考慮範圍,而DB最容易出現性能瓶頸,咱們採用讀寫分離、垂直分庫、水平分庫等方案。面對高性能和高穩定性,架構升級須要儘量超前完成,不然,系統隨時可能出現系統響應變慢甚至宕機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