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NA基礎學習

 

OSI七層模型

  • 由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於1984年提出
  • 是目前公認的計算機通訊和Internet網絡通訊的基本結構模型
  • 如見使用的最普遍的TCP/IP協議就是基於OSI(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Model)模型設計的

使用分層化的優勢:減小複雜性、標準化接口、方便模塊化的開發、增強技術之間的兼容性、加速技術發展、簡化教學和學習html

應用層(Application) 標識用戶在終端所使用的應用軟件
表示層(Presentation) 定義數據的格式,基本的壓縮和加密數據
會話層(Session) 控制一個應用程序和一個IP地址對應不一樣的會話
傳輸層(Transport) 端到端通訊的基本功能(TCP/UDP)
網絡層(Network) 定義三層編址(IP),提供路由功能
數據鏈路層(Data Link) 數據幀訪問底層介質,二層編址(MAC)
物理層(Physical) 定義基本的底層數據傳輸標準(比特流)

OSI Layer 1(物理層):緩存

  • 定義了線纜、接口的標準和數據傳輸的方式,好比:有線和無線,光前和電纜等。
  • 常見的網絡設備介質:以太網接口、串行接口、中繼器、NIC網卡等

以太網傳輸介質分爲 有線和無線安全

直通線(鏈接不一樣設備),電腦-交換機、交換機-路由器,電腦-路由器;交叉線(鏈接相同設備),交換機-交換機、交換機-集線器;服務器

雙絞線線序:網絡

568A 568B
綠白 橙白
橙白 綠白
藍白 藍白
棕白 棕白

光纖(Optical Fiber):成對鏈接,兩端對調app

光纖分類模塊化

  • 單模光纖(Singel-mode Fiber):通常光纖跳纖用黃色表示,接頭和保護套爲藍色;—傳輸距離較長
  • 多模光纖(Multi-mode Fiber):通常光纖跳纖用橙色表示,也有的用灰色表示,接頭和保護套爲米色或黑色;—傳輸距離較短

OSI Layer 2(數據鏈路層):學習

  • 定義了數據的傳輸格式,如何控制訪問底層介質,對底層數據傳輸進行基本的錯誤檢測機制。
  • 相關的二層設備:NIC網卡、二層交換機、網橋。

LAN(Local Area Network):局域網,經過高速交換設備鏈接的短距離網絡鏈接。加密

二層編址——MAC Address Components:又名燒錄地址或者固化地址,通常保存在網卡的ROM裏且不可修改。MAC假裝並不能真正地修改網卡的MAC地址。前2位定義mac地址的類別(廣播、本地),前22位OUI(組織惟一標識符)標識網卡設備生產的廠商,後24位(Vendor Assigned)由廠商分配的,標識廠商生產的不一樣設備。在一個網段內,設備之間實際經過MAC編址進行通訊。url

以太網傳輸數據的三種方式:單播(Unicast)、廣播(Broadcast)、組播(Multicast)

CSMA/CD(載波監聽衝突檢測):有線網絡被動監聽;CSMA/CA(載波監聽衝突避免):無線網絡主動檢測

OSI Layer 3(網絡層):

基本功能:

  • 數據的傳遞與轉發
  • 實現路由功能,對數據進行最優路徑的選擇
  • 提供3層IP邏輯編址

IP協議——Internet Protocol Characteristics

  • IP協議分爲IPv4(version4 32 bit)和IPv6(version6 128 bit)兩個版本,且工做於網絡層
  • 提供結構化,層次化的編址規範,由網絡部分和主機部分組成
  • 面向非鏈接的協議(鏈接前不須要對端協商,直接發送數據)
  • 獨立處理的數據包
  • 盡力而爲的傳輸
  • 沒有數據恢復機制

路由與路由器:

  • Routing(路由):經過路由表的記錄,在不一樣的網段之間相互轉發數據,通常經過路由器或者帶路由功能的設備實現
  • 路由器是三層的主要設備,是專門用來實現三層路由功能的設備,是互聯網絡的基礎
  • 路由器通常擁有多個接口,每一個接口鏈接到一個網段,而且擁有該網段的一個IP地址,這個地址就是這個網段的網關IP地址
  • 路由器自身會經過不一樣方式維護一個路由表,路由器經過路由表的記錄完成不一樣網段的數據轉發(路由)功能
  • 路由器還具備不一樣網絡路徑之間選擇最優路徑的功能

OSI Layer 4(傳輸層):端到端的鏈接通信【TCP/UDP】

  • 保證傳輸的可靠性
  • 傳輸差錯恢復機制
  • 會話的多路複用
  • 對數據進行分段傳輸
  • 流控機制
  • 面向鏈接的傳輸協議(發送數據前,源和目標兩端須要進行協商)

TCP的三次握手:

經常使用網絡相關命令

ping

  • -t:持續ping目標主機直到接收到中止信號
  • -a:將目標IP地址解析成主機名
  • -n:對目標主機ping的次數
  • -l:ping包的大小
  • -f:設置IP包的DF位

ipconfig

  • /all:顯示全部適配器的TCP/IP配置
  • /renew:更新適配器DHCP配置
  • /release:更新DHPC租約期
  • /displaydns:顯示DNS緩存信息

nslookup -querytype=

arp

  • -a:顯示全部ARP信息
  • -s:綁定靜態ARP
  • -d:刪除ARP信息

netstat

  • -a:顯示全部鏈接及監聽端口
  • -e:顯示以太網信息
  • -n:不進行IP到主機名的解析
  • -p:只顯示指定的協議
  • -s:顯示每一個協議的狀態

tracert

  • -d:不進行IP到主機名的解析
  • -h:搜索的最大跳數
  • -w:超時時間

網絡拓撲結構

設計網絡須要考慮的因素:

  • 速度
  • 開銷
  • 安全性
  • 可靠性
  • 可擴展性
  • 可用性
  • 拓撲結構

常見的網絡拓撲結構:

  • 總線型
  • 星型
  • 環型
  • 雙環型
  • 全網互聯
  • 部分互聯

數據包發送流程:

VTP協議

實現了VLAN集中化,動態化的配置

三種工做模式:

  • 服務器模式(Server):可建立,修改,刪除VLAN,以2層的形式在全部trunk接口上週期性對外發送vtp通告,與其餘交換機進行同步
  • 客戶端模式(Client):自動與服務端同步信息,不能本身配置VLAN
  • 透明模式(Transparent):可自主配置本地的VLAN信息,收到vtp通告只會轉發

STP生成樹協議

解決經過冗餘線路提升網絡可用性同時帶來的網絡環路問題:

  • 廣播風暴
  • 多幀拷貝
  • MAC地址表不穩定

靜態路由

動態路由

 

RIP協議

EIGRP協議

OSPF協議

ACL控制訪問列表

DHCP服務

NAT網絡地址轉換

WAN廣域網

PPP協議

FrameRelay幀中繼協議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