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讀到池老師一篇咱們爲何要買貴的學習工具?文章受到啓發,今天說說我本身的切身感覺。編程
剛畢業的第一份工做,那時候工資少,每月1000多塊錢,攢了幾個月買了人生第一臺筆記本6700元,至今型號都記得清清楚楚,Thinkpad x201i 3249j4c,這臺電腦成了我學習和生活的重要工具,陪我走過五年。ide
剛工做那幾年,對數碼產品很是熱衷,買單反,買耳機,買iPhone,買iPad。然而隨着本身成家,在數碼產品這些花銷方面會考慮不少,買東西會研究和糾結好久,比價格,看測評,評論,橫向縱向對比,等活動價。表面上看起來省了一些錢,但實際上花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選擇、對面、糾結上面。講兩個本身的親身故事。工具
第一件事情是買手機學習
幾年前個人iPhone 4s退役了,本着省錢原則我買了第一部Android千元手機,魅藍Note,不催不黑,用了不到一年屏幕上半部黑屏了,後來一查不少人和我同樣都有這個問題,雖然在保修期內能夠維修,可是對於個人平常生活形成不便,致使我維修期間沒有手機用,而後我就買了個人第二部Android千元手機,小米Note。視頻
小米Note也是用了幾個月,也出問題了,手機充電口鬆動,充不進去電,而後又拿去修。另外這部小米我買的是16GB版本,使用起來很是痛苦,須要常常清理空間,最後無耐我只好放棄國產Android手機,不是說國產的質量很差,我相信魅族、小米、華爲的高端機質量都挺好,身邊不少人在用,可是我不想再去花精力再去挑選,嘗試,壞了去維修沒有手機用的尷尬。最後我換回iPhone7 plus 128GB,雖然有免費的百度雲可用,但我仍是購買了蘋果的iCloud服務,在備份方便和更換手機方面不再用我操心了。開發
手機是咱們身體的一個「器官」,在上面支付,聊天,聽音樂,背單詞,學習等等,因此你以爲要不要買最好的?產品
第二件事情是對比和糾結it
如今的產品愈來愈豐富,同類型的產品選擇時讓人頭疼,因此在購買以前我會看大量的評論,評測文章和視頻、比價格,看到別人以很低的價格買到你想買的東西,內心就不甘心,心想我也要等到那個低價再出手。這個過程傷神費心,可能你須要等很久才遇上活動等到低價,等到低價的時候,這個產品可能又出新的,你又要新一輪的對比,再或許等到低價的時候你可能不是很想買了,又陷入了糾結之中。class
從這兩件事情中,我發現我投入了很是多的的精力在其中,最近在聽薛兆豐的北大經濟學課也讓我從中檢討,經濟學告訴咱們人要作本身擅長的事情受益纔會最高。與其花這麼多精力去選擇,不如把精力放在工做和愛好上面,要買就買最好的,早買早享受。百度
好比想學吉他,那就買你能買得起的最貴的吉他;想高效學習一門課程,就買優質的付費內容;作iOS開發,別黑蘋果了,別猶豫買MacBook Pro或iMac吧;你喜歡的運動,那就買你能承受的裝備;長時間地鐵或飛機,那就必須有一個降噪耳機;好比長時間編程和寫做,那就買一個好的機械鍵盤、兩個顯示器和顯示器支架。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拋棄蹩腳的工具,把精力投入到你的工做和興趣上,只有專一你纔會作到最好,將來你會受益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