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好一個產品經理很是不容易,常常容易犯錯誤。本文詳細描述了產品經理常常犯的十大頂級錯誤。對產品經理、技術負責人、創業者,均可以借鑑。算法
文/無招 鬼腳七微信
產品經理須要創造產品。上帝也是個產品經理,他創造了人這個產品。ide
作一個成功的產品很是難,除了須要有資源、時機等問題之外,更大因素在產品經理。好的產品經理能協調資源,能把握時機。但產品經理本身也常常犯錯誤。測試
最近翻看了以前的記錄,發現資深產品專家Marty Cagan 提過相似的觀點。Marty Cagan曾經擔任過網景的副總裁,負責eBay 產品的資深副總裁,有過很是豐富的產品設計和產品管理經驗。無招也參加過Marty Cagan 產品培訓,因而我和無招,以Marty Cagan的總結爲基礎,加上咱們對產品設計的理解,整理出了這篇文章,分享給你們。網站
錯誤1: 將用戶需求混淆爲產品需求idea
大部分產品經理的工做流程是:收集完用戶需求,開始編寫產品需求文檔,而後交給技術人員開發,接下來跟蹤項目進度,協調資源,驗收成果,最後發佈產品。spa
整個流程沒有錯,容易產生錯誤的地方在於,產品需求如何肯定。在淘寶內部的產品經理也是如此,常常把運營同窗的需求直接翻譯成文檔,交給技術人員開發。最後的結果是產品的功能點愈來愈多,產品愈來愈複雜,成爲一個大雜燴。翻譯
必定要從產品設計的角度思考需求,把用戶的需求轉化成爲產品需求。在火車沒有出現的時候,你問用戶最想要什麼?用戶會說,我想要一匹跑得更快的馬。用戶的需求看上去是要一匹好馬,但實際上轉化成產品需求就是,須要更快的交通速度。設計
用戶需求是提出的一個問題,產品需求是解決這個問題的可行方案。因此當用戶需求被表達爲一種解決方案時,要探尋其背後的隱蔽問題。比較好的解決問題的辦法是:增強可行性分析和需求評審。圖片
錯誤2: 將老闆的需求混淆爲產品需求
這多是不少產品經理心裏的痛,對於大多數淘寶的PD都應該遇到過大小老闆過來提需求,就算明顯不靠譜的需求,也很差反駁,只能安排開發。
老闆有老闆的視野,有他獨享的信息和經驗,還有他的權利。老闆的需求確定要聽的,老闆也是用戶之一,他的需求也是用戶需求,只是不要聽過來直接當成產品需求。
針對老闆的需求,更要強化需求追溯。從老闆這裏深刻地理解他的需求來自哪裏,是基於什麼樣的場景和什麼樣的用戶,有沒有具體的實例。
老闆的需求大部分都是合理的,只是優先級沒有那麼高。咱們能夠採用拖延戰術來應對:
老闆啊,你這個需求很合理,並且至關到位,我計劃在下一個版本好好規劃一下,這個版本的功能點已經比較多了,開發人員實在太少,啊,老闆,可否幫我爭取多來兩個開發工程師……
等到下一個版本的時候,老闆常常忘記了他的需求了。若是他還記得,就幫他實現一部分功能好了,面子仍是要給的。
錯誤3:將發明(invention)混淆爲創造(innovation)
這個對於搞創新的產品經理們來講,是經常遇到的問題。尤爲是經驗尚淺,有強烈使命感的產品經理經常會將一個idea,一個使命直接當作創新來執行。
發明是實驗室裏的,創造是產業裏應用的。實驗室的東東是新東西,可是限定了前提條件,並且在商業性驗證,市場推廣,規模化等方面都不會事先想得太清楚。
創造則是產業級的一個改變,能商業化,能養活團隊,能規模化,能真正抵達用戶並讓用戶接受。
最不可接受的是,對於一個新產品,前景很是好,作了很長時間的規劃設計,投入了很多工程師開發,過了半年纔出來一個有不少缺陷的產品,也沒法推向市場;並且這時候市場已經產生了一些變化,還要接着改產品需求,同時又要完善以前的產品。這種產品最後必死無疑。
應該專一最小核心問題,解決最核心的問題,完成小而美的功能,而後快速迭代,用戶第一。要能養活團隊,讓團隊成員過上好日子。不然就算公司不停項目,團隊也會一盤散沙。
錯誤4: 以本身的需求取代用戶的需求
大多數產品經理,溝通能力比較強,也比較強勢。當產品經理急於求成的時候,或者找不到目標用戶,過度超前的時候,容易YY出一些產品需求。他們不找到目標用戶驗證核心問題及解決方案,以理所固然的想法來描述產品故事(用戶場景和用戶問題)。
現狀不少人強調要重視數據,也容易讓產品經理忽略客戶,由於本身每天看數據,就把本身取代了客戶。我在負責搜索產品的時候,常常跟搜索的產品經理講,要把用戶當人看,不要當成數據看。數據很重要,但數據容易掩蓋用戶人性化的需求。
產品經理應該學會傾聽不一樣觀點,多和那些勇於批評本身觀點的人溝通。不管是小用戶量的產品仍是大用戶量的產品,必定要抽時間瞭解真正用戶的需求和感覺,哪怕是跟他們閒聊,必定能發現一些以前想法不同的結論。
錯誤5: 將「建立正確產品」看成「正確地創造產品」
這就跟「正確的作事和作正確的事」是一個道理。不少人習慣於被安排,而後按照流程去作事,並不想這件事情到底爲何要作,是否真的要作。
產品經理也容易如此,到了一個崗位,接到任務要完成一個功能,而後就按照流程去作,最後這個產品是很完美的作完了,但基本上沒有人用。在大公司、嚴謹的公司裏更容易出這種問題。尤爲是細分工做,平臺化流水化運做的環境之中,產品經理容易成爲一個規則下的執行人。
舉個例子,若是產品經理接到任務是要設計一個網站來宣傳公司的技術品牌。產品經理最多見的作法就是設計網站的各個模塊,內容,甚至還設計了一個論壇,造成文檔,而後交與開發。事情作完了,這個網站是作好了,但發現沒有任何流量,徹底起不到宣傳公司技術品牌的做用。這個例子正確的作法應該是怎麼樣的?你們能夠本身思考。
咱們應該鼓勵產品經理去實現本身的夢想,也能夠考慮把團隊垂直化,一方面能夠提升效率,另外一方面能夠避免不少錯誤。
錯誤6: 將「添加功能」看成「產品提升」
任何產品都須要不斷的添加新功能,一方面要知足更多用戶需求,另外一方面須要適應環境的變化。產品經理常常把添加功能當成了產品提升,這種現象在一個在既有成熟產品的團隊裏會比較明顯,已有的思路和評估指標經常形成的就是不斷地同質化,不斷地添加nice to have的功能。
但添加功能,不必定是產品提升。如何肯定是不是「產品提升」?肯定一個合理的產品的衡量指標很是重要。
一個不合理的產品衡量指標,很容易對產品帶來負面效果。在淘寶就有很多這種例子,不停地推出掃貨產品,以成交轉換率和帶來總體成交額來衡量新功能是否成功。新浪微博也有相似的功能,換背景圖片和模版,送禮物和猜禮物,推薦活動關注等,內部應該都是以有多少用戶參與爲衡量指標。
若是淘寶搜索把搜索轉化率做爲衡量指標,最終的結果就很容易形成低價和爆款盛行;新浪微博把用戶參與度做爲衡量指標,就會出現處處都是推薦關注的功能模塊,讓用戶容易反感;去年噹噹網就作了一件事情,鼓勵用戶去發書評,內部應該是衡量多少人蔘與了評價,最後致使的結果是,大量的垃圾評論產生,讓本來特別好的書評也被淹沒掉了。
若是但願解決解決這個問題,須要真正從用戶的角度思考問題,制定合理的衡量指標。有些衡量指標是相互制約的,例如淘寶搜索的衡量指標中就有一個基尼係數,用來保證流量分佈不能過於集中。如何制定合理的衡量指標,不一樣的業務會很不同,須要綜合性思考。
錯誤7: 沒法分清「激動人心」和「有也不錯」的功能。
這個錯誤和第六點錯誤有些相似。
無線互聯網的發展,讓用戶對產品愈來愈挑剔,若是沒有一些「激動人心」的功能,很容易讓用戶忘記這個產品。但產品經理常常花了太多精力在打造一些「有也不錯」的功能。
若是一個產品的用戶達到幾十萬,任何一個功能,都能知足一部分用戶的需求,也都有部分用戶在使用。相似的功能需求會永遠作不完,持續下去,必定會讓產品愈來愈複雜。微信在這方面作了一個很好的榜樣。微信最大的功能在於溝通,雖然微信能夠作不少事情,包括媒體,朋友圈等,但微信產品的主線仍是在溝通上,把溝通的功能作到很是方便,對講功能的設計就是一個激動人心的功能。微信也作了一些有也不錯的功能,例如:語音提醒。看上去不錯,實際上用的人並很少。
資源老是有限的,產品經理應該把精力放在主路徑上,不斷地問問本身是產品的典型用戶,用戶是否真的喜歡真的急切須要這個功能嗎?設計出一個激動人心的功能,遠遠比提供10個有也不錯的功能更重要。
錯誤8: 追求印象深入的需求文檔,而不是追求感人的產品
寫出一份好的PRD(產品需求文檔),確實重要,由於能夠幫產品經理理清思路,同時又讓技術人員知道產品的設計細節。但我之前一直是在作技術,對PRD看得不會太仔細,不清楚的地方纔會去細看,就像我們平時對待電器說明書同樣。另外,PRD再深入,目標用戶也沒法真正感知產品的設計。
所以對撰寫PRD,應該是夠用就好。最好的方式是和技術、設計人員一塊兒有效溝通,正式啓動產品實現以前,以全動態高保真原型來獲取用戶的承認,感知用戶的心聲。純算法型產品或者數據挖掘類產品可能在這點上有難度,能夠用真實的數據分析來表達這類產品設計。
錯誤9: 將產品發佈看成了成功
這個錯誤不僅是產品經理容易犯,不少公司的老闆也容易犯這個錯誤。在一些大公司,發佈了一個小產品,甚至發佈了一個小功能,都會有洋洋灑灑上千字的喜報郵件。這種郵件很鼓舞士氣,只是不能把產品發佈當成產品成功。
一個看似很簡單的道理,但作起來不那麼容易。不少產品經理急於發佈本身的產品,致使產品體驗很是很差,就算後續快速改進,也很難挽回用戶的流失和口碑。如今有不少產品都開始實行邀請測試的模式。例如微信的5.0測試版,微信公衆帳號的菜單功能;微博的媒體帳號測試;微淘的邀請測試參與;淘寶搜索上線不少功能,也是用5%的流量先作測試。這些作法都是爲了不冒然發佈產品或功能。
產品發佈,意味着用戶才真正開始使用,成功與否不是看產品是否發佈,而是看用戶是否真正喜歡。要作到用戶真正喜歡,產品發佈纔是剛剛開始。
錯誤10: 進入「餵養野獸」的模式
什麼叫野獸餵養?野獸永遠吃不飽,須要拿東西不停地餵養。一個產品經理,有時沒有想好到底應該作哪些功能,但須要給其相應的技術團隊有足夠的工做量,因而不得不找一堆小功能,讓他們去開發。
不少公司都有相似狀況,常常會聽到技術人員或者設計人員說:你這裏工做少,你這裏的工做沒有新鮮的可學的東西,我沒有成就感,個人晉升會受影響,我要去作大項目…….這時候產品經理若是須要爭取到這些資源,必須提供足夠多、足夠大的需求,讓相應的團隊來開發,不停地給出需求把開發和設計的肚子餵飽。需求是什麼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支持這個產品的資源不會被別的產品搶走。
這麼作的壞處顯而易見,不僅是浪費公司的資源,更重要的是,會讓整個產品沒有邏輯,功能臃腫,最後要麼成爲一個平庸的產品,要麼須要作大的減法手術。但一個產品作加法容易,作減法很是困難。任何減法都會損害一部分用戶的使用習慣。
這個錯誤的產生,有時候是不自覺的,甚至發生了咱們本身尚未意識到。要避免這個錯誤,一方面須要從公司組織上給與合理的時間培育產品,也給予產品經理足夠信任,產品經理也應該有足夠的自我反思;另外一方面考慮團隊的垂直化,讓技術人員和產品人員都在一塊兒,要麼一塊兒精彩,要麼一塊兒落寞。
以上10條頂級錯誤,是Marty Cagan根據他十幾年的產品管理經驗總結出來的,對互聯網產品的開發很值得參考。特別是一些中大型的互聯網公司,有多條產品線,技術分工愈來愈細,相似的錯誤就愈來愈多。Marty Cagan 原文寫的是產品設計的十大頂級錯誤,本文這裏改爲了產品經理,會適合國情一些。
固然,不一樣的人總結出來的十大頂級錯誤可能不同,若是讓我來總結,可能還有其餘的一些錯誤。本文中提到的這些錯誤不是適用全部的公司,若是你對產品設計感興趣,或者你原本就是一名產品經理,你能夠把這篇文章收藏起來,每過一段時間拿出來看看,對照一下本身是否犯了一樣的錯誤。
【做者介紹】無招、鬼腳七。無招是一淘網的資深產品專家,對電子商務、數據挖掘類、互聯網產品有豐富經驗;鬼腳七曾經負責過大淘寶搜索產品,對產品設計和產品管理有本身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