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時代,愈來愈多的企業和機構選擇將核心業務上雲。伴隨新基建推進的萬億投資,雲計算基礎設施更大規模地推向全社會,這些都無疑將大幅增長雲安全在總體安全以及安全市場的佔比。小程序
然而,近年來雲上安全威脅的規模也在快速擴大。從2018年到2019年,以國內各大公有云爲目標的網絡攻擊明顯上升,年均增加200%以上。所以,企業愈來愈須要更安全的公有云服務和更豐富的雲上安全產品。基於這一點,雲原生安全理念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微信小程序
雲原生的真正做用在於,基於雲的特色,從架構、開發到部署和維護等階段全面打造企業級雲應用,造成關鍵鏈路的閉環,真正護航企業的雲上安全。安全
近日,騰訊安全副總裁黎巍在接受FreeBuf專訪時表示:「數字化浪潮下,原生的、可防可控的、全域安全體系是必然趨勢。」微信
來源:FreeBuf網絡
做者:Megannainai架構
兩年前,騰訊提出「紮根消費互聯網、擁抱產業互聯網」戰略,集中發力toB業務,現在已見成效。Gartner在7月31日發佈的企業公有云服務市場份額報告顯示,騰訊雲超過IBM,躋身全球top5雲服務商;2019年,騰訊雲整年營收超170億元,同比增加接近90%。佈局
可以在產業互聯網這一大賽道快速佈局推動,騰訊二十餘年來在安全上的儲備是一個極其關鍵的支撐。一方面,騰訊會議、微信小程序等自有業務發展迅猛,安全的全生命週期助力,讓這些業務可以不受惡意攻擊、黑灰產的影響,得到持續的加速度;另外一方面,騰訊也將安全技術、能力與解決方案梳理整合,向數字轉型中的企業,尤爲是雲上客戶開放,助力他們得到「騰訊級」安全能力。雲計算
今年以來,在中央的統一部署下,新基建成爲國民經濟發展的新動能。騰訊積累下的大量雲安全能力,再次找到了亮劍機會。spa
在數字化時代,新基建是地基,安全是新基建的基礎設施。那麼,新基建時代的雲安全相關問題如何保障?騰訊安全副總裁黎巍向FreeBuf分享了騰訊相關的經驗。對象
雲原生應運而生
安全是一個動態話題,防禦對象的演變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黎巍從兩個方面進行了解釋:一方面,新基建會帶來產業快速變革及技術快速升級。雲原生、零信任,身份安全、數據安全等方面的新技術不斷髮展,對雲廠商的業務起到了積極促進做用。企業數字化轉型、產業互聯網升級的需求被激發,安全投入增長,市場也變得更加活躍。另外一方面,新業態也會催生出新的安全挑戰,因此對於安全來講,可否承接新的挑戰相當重要。
市場需求則是對於安全挑戰的細化解釋。根據Gartner的調查,到2022年,向雲計算的轉變將產生約1.3萬億美圓的IT支出。如今,絕大多數企業工做負載都在公有、私有或混合雲環境上運行。大量企業面臨這上雲的迫切需求,可是他們一樣面臨着遷移難題。黎巍將這些雲客戶羣體分爲兩大類:
一是具有安全基礎的企業,如一些大型企業。他們在傳統的IDC環境中已經構建了必定的安全能力,併購買了不少安全產品和設施。當把業務完整的遷到雲上之後,這類企業會遇到之前的安全產品如防火牆等適配雲環境的問題。如何讓舊安全體系及設施在新的環境下流暢過渡和融合?
二是安全設施或者能力較薄弱的企業,如中小企業。在雲化遷移的過程當中,缺少安全意識和基礎安全構建能力,對於雲平臺來講,他們須要經過構建基礎的安全能力,將企業的安全短板填補起來,再配合安全制度要求及產品解決方案上的引導和平常培訓,幫助企業快速完善安全建設。
從技術層面看,不論是哪一種類型,雲原生都是最有效的解決方案。雲原生從字面解讀能夠是「生於雲,長於雲,用於雲」,是一類技術的統稱,經過雲原生技術,能夠構建出更易於彈性擴展的應用程序。其解決了兩方面問題:一是讓上雲的企業在使用安全產品、安全服務時開箱即用,能夠更高效地去構建安全產品。二是能夠減小協調、漏洞問題。
雲是一個開放式的環境,若是一家企業上雲後還要購買不一樣廠家的產品,一樣會面臨不匹配、不標準致使的漏洞問題。雲原生至關於雲廠商已經作了第一道篩選,把好關,減輕了客戶本身作選型、測評的難度。
「實現了更標準化,跟雲產品體系銜接更加緊密,對客戶來講易用性也更高,雲原生是將來雲安全產品的方向。」 黎巍評價道。
從單點防護走向閉環服務
雲做爲開放的IT環境和創新的業態,會持續面臨不一樣的安全挑戰。企業上雲後,尤爲規模到必定量級就容易遇到安全挑戰,如傳統黑客的攻擊和商業黑產。首先,針對一些基礎的安全問題,騰訊雲安全推出了一些包括雲原生的產品及解決方案,如數據安全、DDoS防禦、雲防火牆、主機安全等。
騰訊雲安全的產品體系中,閉環能力使人印象深入。市面上,不少傳統廠商擅長單點突破,在垂直領域有不錯的成績。但實際上,企業在數字化過程當中可能會遇到來自雲端、流量網絡側及終端的多重挑戰,單點產品沒法知足需求。「咱們但願基於雲原生安全理念,構建一套覆蓋雲、管、端的閉環方案,而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黎巍說。智慧安全並不是是靠幾款產品構建,而是須要統一的智能安全指揮中心,可以統一管控與調度安全設施,可以提供用戶整合式的安全服務。
固然,受限於資源、技術、資金等客觀條件,並不是全部雲廠商都可以實現全棧閉環的安全能力,即便像騰訊這樣的行業領導者,也必需要經過構建雲原生安全生態的形式,引入生態夥伴的互補產品、以投資的方式實協同發力、或是謀求更深度的生態整合以實現技術產品和商機的共享。
對於許多企業來講,雲安全投入還僅源自合規需求與業務需求。不過對於騰訊來講,安全是產業互聯網的「底座」,當AI、雲計算、物聯網等數字技術進入深度應用時期,騰訊安全但願更加高效的助力企業跨越安全這道必須面對的「門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