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http://36kr.com/p/5079975.htmlhtml
深圳的硬件方案商吳橋今年很「牛氣」:接到的合做電話絡繹不絕,他拒絕掉的人也數不勝數。前端
感謝智能音箱。吳橋估摸說,本身平均每月會接到20至30家公司的電話,來自互聯網公司或硬件廠商,想跟他在智能音箱設計方案上合做。但他任總經理的海克萊特,在芯片方案商扎堆的深圳屬於中等規模,同一時期內能承接的訂單在3至4家左右。這意味着絕大多數打電話過來的人,會失望而歸。算法
僅在深圳市南山區方圓一千米的範圍內,就彙集了上百家智能音箱方案商,他們從供應鏈內的各種公司拿到語音模組、芯片,而後迅速拼出一個解決方案。喜馬拉雅FM硬件事業部總經理李海波對36氪說,本身迄今已經在市面上看到上百個新生的智能音箱品牌。後端
從小米、京東這樣有硬件生產銷售優點的公司,到科大訊飛這樣的算法技術公司,到聯想、海爾這樣的傳統硬件製造商、傳統音箱廠商……幾乎行業內稍有名氣者都在作智能音箱。據36氪所知,接下來兩個月,包括出門問問、獵豹在內的幾家公司都會發布智能音箱新品。app
BAT也都在行動。幾天前,阿里巴巴宣佈將與喜馬拉雅FM合做開發智能音箱。騰訊也在推動智能音箱項目。百度起步最先,作了開放平臺,試圖把和小魚在家合做推出的視頻通話機器人推舉成標杆性產品。工具
一切始於亞馬遜Echo音箱兩年前在美國的走熱。2014年末,亞馬遜發佈的這款產品,第一代Echo的設計很簡單,主要是個音樂播放器。亞馬遜以後又往Echo上疊加了叫Uber、訂購Pizza、查詢天氣甚至銀行帳戶等功能,把它拓展成智能家居的控制樞紐。學習
此後,這成了全部硅谷巨頭都在爭搶的焦點。上個月,微軟、Google前後在開發者大會放出新款智能音箱。同月,亞馬遜又推出了帶屏幕的「變種音箱」Echo show。到了上週,蘋果也出場了,在WWDC大會上發佈了音箱Homepod——中國公司們固然也不甘錯失風口。開發工具
焦燥感正籠罩着這個行業。兩家傳統大硬件公司今年1月意識到智能音箱是個風口,三四個月後就召開了盛大的發佈會,推出了產品。然而一名從業者告訴36氪,發佈會上演示的僅僅是個手板,尚不能發聲,「目的就是先立一個產品在那,表明本身也作了。但硬件是有本身的邏輯的,從手板到DV板再到最終成品的打磨,一般至少須要八九個月。」網站
本來,因爲PC銷量下滑,吳橋本來作平板方案商的同行們生意慘淡,有些公司爲了拿訂單,不惜先爲客戶墊付幾百萬。吳橋眼看着不少同行撐不下去了。但感謝智能音箱,深圳硬件產業的倖存者今年紛紛轉到了這個新風口上,如今的吳橋們,又成了被「求着」的人。至少,吳橋以爲,能夠賺一筆快錢。人工智能
但深圳南山作出來的大部分Demo,是銷往海外的。在中國國內,智能音箱這個產品有些尷尬:至今,在中國也沒有誕生出一個相似亞馬遜「Echo」的爆款。
目前,中國銷量最大的智能音箱,是京東和科大訊飛的合資公司靈隆科技所作的「叮咚音箱」。官方對外宣佈的銷量是累計100萬臺,據此計算,是Echo的1/10。這個規模差強人意——由於音箱不能只是音箱,它「必須」是個入口,這一切纔有意義。
因此,催熟出一個爆款,成了全部人的目標。
魏強和七八個同事,俯身圍着Echo站成了一個圈,挨個喊關鍵詞試圖喚醒它。然而多數時候Echo無動於衷,除了簡單的新聞、天氣預報和Amazon會員能試聽的幾首歌,搭載在音箱上的海外服務幾乎全都沒法啓用。
那是2014年年末,魏強還在京東智能產品中心當總監。
當年11月上市的第一代Echo,已經經過朋友代購或淘寶等渠道,悄然流入中國互聯網公司的產品部門。
Echo最先展現了智能音箱的可能性:不只是智能家居,也是購物和服務的中樞。這讓京東感到興奮。
兩三年前,不管是小米爲首的手機廠商、海爾這樣的家電公司,仍是京東這樣的渠道,都在言必稱智能家居、智能硬件。就像當時全部試圖成爲中心入口的公司同樣,京東曾作過一個「京東微聯」app,來操控各類硬件。但用戶並不活躍。
「好比你要開燈,直接按下開關就行;但若是經過App控制,你首先要掏出手機,打開APP,再按下開關。」新辦法反而比老辦法麻煩得多。魏強反思,直到智能音箱這種更天然的交互形態出現,入口這事纔算看到眉目了。
很快,把亞馬遜作爲本身參照系的京東,年末就與科大訊飛開始合做,到了2015年正式註冊了合資公司靈隆科技,京東佔股45%,科大訊飛佔股55%。這是中國探索智能音箱最先的公司之一。魏強後來擔任了這家公司的CEO。
同年8月,第一款叮咚正式發售,售價798元。三塊功能拼起了它最初的形態:基本的音樂播放器、能簡單聊天的助手,以及用語音操控京東微聯中400款家居的能力。至關於給京東微聯加了張嘴和喇叭。
劉強東對這個項目很是重視。首發時京東商城撥給魏強一個月的3C類戰略單品首頁位置,還有各類免費資源、秒殺、優惠券。
一樣在Echo出現那年,創業公司Rokid,也決定作款入口性質的智能語音機器人。創始人Misa以前是阿里巴巴M工做室領頭人,負責深度學習、視覺和天然語言處理研發。如今,36氪跟智能音箱從業者打交道時發現,你們通常都會拿先行者Rokid的產品做爲研究樣板。
Rokid設計第一代產品時,但願吸引到雖然小衆可是高端的用戶,力求突出「黑科技」的感受:實現語音、視覺多種交互模式,同時但願能有相似視頻通話、給小孩子看繪本故事等功能。
最終,去年初代產品ALIEN面市時,帶有麥克風音箱、投影儀和來自蘋果供應商的面板。儘管已經按成本訂價,但售價依然高達5280元。
更重要的是,這家公司發現,周全的交互設計,或許反而限制了用戶對語音的使用率。
亞馬遜Echo最初曾經由於只支持語音交互,飽受詬病。好比,當你想用智能音箱訂外賣,經過閱讀屏幕文字選定菜品或許只須要花費你幾十秒,要等語音把餐廳的整張菜單報完,卻須要幾分鐘。
但過後反觀,偏偏由於Echo的這種設計,「迫使」用戶大量使用語音來操做音箱,一來爲亞馬遜積累了大量交互數據,二來也讓用戶造成使用語音的習慣。
從現在國內的產品來看,用戶使用語音的習慣堪憂。「目前(語音交互)也只有電視上能看到明確的消費場景,天天有固定量級的用戶經過語音搜電影,進行消費。並且每一年的量級達到千萬,遠超過音箱。」一位行業內人士對36氪說,目前電視端語音的使用比例在20%。
天天,魏強都要看叮咚音箱的活躍度。由於足夠活躍才能吸取更多數據,提高語音識別的精準度。而準確率和用戶體驗,纔是讓一個全新品類成爲爆款的基礎。他告訴36氪,目前叮咚語音交互的日活爲25%,周活40%,月活70%。
一個共識是,Echo的興起,其實跟你們最開始對echo的低預期有關。亞馬遜最初並無大推Echo,因此早期用戶對Echo的語音識別準確率,以及有用程度期待不高,加上價錢也不貴,結果用了後反而有驚喜,口碑很好。並且,實際上新鮮感事後,把echo扔在一旁的用戶也大有人在。
一名業內人士對36氪說,幾個月前本身在一場展會上看了一百多款智能音箱,其中語音識別準確度最高的,十句裏也只能聽懂三四句指令,更不乏所有辨識失敗的產品。
一家內容提供商對36氪說,即便是語音識別準確率最好的叮咚音箱,目前點播準確率也只有40-50%。
「高頻功能很差用,低頻功能不咋用,」上述人士以爲這是現國內智能音箱產品的關鍵問題:廠商們雖然都在急迫地接入各類內容,卻沒把音箱內容的體驗作好。「好比你要點首歌聽,還要在音箱選二級目錄,下面再選蝦米音樂仍是咕咪,再選歌。很是麻煩。」
迄今爲止,Echo的銷量已通過千萬量級。但它的成功,在中國複製起來卻挺困難。
「美國人以爲聽音樂是生活中的必需品。」喜馬拉雅的李海波評價。第一代Echo上市後,首先圈佔的就是傳統音箱四分之一的市場。讓它的銷量繼續攀升的,是更多諸如聽歌、閱讀Kindle電子書等內容和服務的接入。蘋果Homepod發佈時,強調的也是本身的音樂播放能力,只是提了一下能用siri。
小米做爲「戰略新品」的音箱,主打的就是本身的音樂、音頻內容有多麼豐富,並無強調「智能」。「沒有內容的電視只是一塊顯示屏,沒有內容的音箱只是揚聲器。」小米對36氪評價說。即使如此,相對於美國,中國人對音箱的使用需求自然不足。
在中國,魏強聽到過來自京東採銷同事的質疑:「他們以爲一款音箱要賣幾百萬是不可能的。」
出門問問的李志飛以爲,如今整個中國的智能音像市場一年能有100萬臺的出貨量,就挺不錯了。今年八九月份,出門問問也即將推出一款智能音箱,他認爲對於一家硬件商,若是第一年能賣出10萬臺,就算成功。
就在上個月,亞馬遜新發布的Echo Show,改變了此前的音箱形態,帶有一塊內置觸摸屏。這意味着更全面和完整的交互方式,但更關鍵的是Echo選擇在用戶適應了語音交互後,再作這道「加法」的時機。
並且,亞馬遜在過去一年已經逐步將 Echo 背後的語音助手 Alexa 作成了一個開放生態,截至去年下半年,Echo整合的第三方服務已經達到950項。
叮咚音箱已經出了6個系列產品。其中一款的主打功能是兒童陪伴。小孩能夠跟音箱提要求,給本身讀本故事書,或者跟機器人學英語。這反而是能被用得比較頻繁的功能和場景。
小魚在家和百度,在合做開發針對兒童教育場景的音箱。更多小巧便攜的音箱,也出如今今年的新品市場上。喜馬拉雅即將在下週召開一個發佈會,據稱,口號是「想聽啥都有」,應該是要推出一款音箱,主打的幾個場景,一個是陪伴小孩,一個是陪伴老人,「給來段沙家浜」。
吳橋在深圳觀察到,不少客戶們已經開始在細分場景上添加功能。「有的開始帶屏幕、有待放客廳、有的專門爲浴室設計,包括房廚房的也有。」
積極的信號是,魏強觀察到,智能音箱的銷量正以每一年超過100%的速度增加,遠高於他預估的50%。
趕在蘋果Homepod發佈的同一周,Rokid發佈了本身的第二代產品PEBBLE。相對於初代,拿掉了屏幕和前投影,體積接近先前的二分之一。售價1399元,也有別於初代的高端訂價檔位。過一陣,這家公司會再發布第三款音箱產品。「快速迭代,就是爲了對今年的市場競爭環境提早作些準備。」Rokid感覺到了行業競爭的緊迫感。
相比此前的「入口之爭」,若是說智能音箱這波浪潮有什麼變化,那就是作出一個產品的門檻明顯變高了:從AI語音算法技術、到硬件方案、到內容公司、銷售渠道,少了哪一個環節,都沒法造成完整的體驗。
這意味着,行業裏須要強有力的整合者。
整合內容,是第一道門檻。
一位方案商對36氪透露,一般咕咪、蝦米這類音頻內容商會設置一道合做標準:銷量10萬臺;入門費一般40-50萬,最低也得30多萬;每一臺音箱還須要單獨交費;若是超過內容商限定的播放次數,廠商也要再補錢。
強勢角色之一,是AI技術平臺。「變成了智能音箱,背後有算法、有內容、有生態,咱們就會開始比傳統音箱佔優點了。」出門問問李志飛說。
正因如此,吳橋對36氪說,「這不是小的方案商或硬件公司能整合的,如今都是由BAT、訊飛這類平臺型公司來談的了。」
上百家無處獲取內容和服務的智能音箱,足以讓一批有整合能力的平臺賺上一筆。科大訊飛目前的商業策略,是將本身的算法技術、語音模塊、合做方案商的設計Demo、後端內容提供商這整條鏈路,打通作成一個完成的產品,賣給須要的公司。
就像套麥當勞快餐,小公司趨之若鶩。
不過,技術供應商雖然能賺上一筆,也有本身的尷尬。「在硬件方案後面的生態場景、用戶體驗都還不是很成形的狀況下,一個品牌廠商什麼都無論,在深圳找一個供應商,把平臺的系統放在裏面就賣了,是作很差的。」李志飛說。
也有些從業者對36氪表示,科大訊飛雖然牌子硬,但要獲取它的一整套方案,須要付出不小金額的代價。這又讓一批願意免費開放的平臺,得到了生存餘地,甚至是先機。
百度這樣的大公司,又進一步撥快了競爭的計時器。
李彥宏在去年9月的一次會議上宣佈,百度對開發者和企業開放「百度大腦開放平臺」和「百度深度學習平臺」。簡單來講,百度會輸出語音能力、圖像能力、天然語言處理能力和用戶畫像方面的技術和開發工具。更關鍵的是它採起的模式——免費。
「一旦to B市場上出現一家巨頭免費,其餘人就沒得玩了。」36氪採訪的多位創業者,很快意識到這點。對於沒有掛靠上任何平臺的小公司,這個訊號尤爲危險。
更重要的是,免費平臺之爭會讓這場戰爭加速。就像滾雪球,用戶規模越大的平臺,獲取數據的速度會愈來愈快。相應的,經由不一樣數據量級訓練的語音品質,音箱語音識別準確率的差距,也會迅速拉大。
一些此前單純向企業出售算法生存的小公司,已經被迫嘗試本身作面向消費者的硬件產品。然而,這些公司接下來還得面對供應鏈、銷售渠道、內容整合的問題。
「不少公司都在跟風音箱,有算法就想本身出硬件產品,從麥克風陣列、處理芯片、降噪算法、聲學結構到內容和服務整合所有本身作。結果他們找的方案商就從各處拿語音模塊、芯片,只能拼湊出一個粗糙的產品。」一名業內人士說。
更長遠來看,就像硅谷同樣,這個市場巨頭會更有勝算。
BAT這三家生態巨頭中,百度的高層頻繁出席每一次小魚在家的發佈會,力求把它推成行業標杆,攜「百度大腦」的平臺能力佔據行業制高點。
阿里和騰訊,沉澱了中國最大量級的用戶數據,自身生態已經佔據了互聯網服務和內容行業的頂端。只欠一款音箱,把一切串聯起來。
京東攥着與大量品牌商的合做關係,京東微聯已經整合了1000個SKU。魏強的設想是,之後全部經過叮咚音箱接入智能家居場景的設備,都統一用京東的帳號,最終能夠經過電商或其餘路徑在京東生態變現。
小米的生態鏈上已經有一連串的高銷量產品,它本身的網站和小米之家銷售渠道都頗通暢。小米對36氪稱,已經推出了人工智能開放平臺「水滴計劃」。
不過一個平臺要立足,須要前端鏈接上大量爆款產品,而不是一堆殭屍硬件。Amazon後來可以駕馭一個智能音箱入口平臺,也是由於本身先作出了Echo這個爆款。因此BAT都在以自營或合做的方式,製造音箱。
一名業內人士判斷,兩年內,現在上百家從業者會被洗牌至兩位數,包括少數幾家有強大生態的平臺,和能實力做出爆款產品的硬件公司。
今年叮咚音箱的首要任務就是「上量」。
京東商城目前是國內智能硬件品類最大的線上銷售渠道之一。618大促期間,京東電商給了叮咚音箱一系列最好的位置,打出大幅價格促銷。「如今他們見到咱們都頭疼,一去就是要資源的。」
本月的上海CES Asia上,靈隆發佈了一款僅售399元的小巧音箱叮咚TOP,這款產品的玄機在於,將其鏈接到家中已有的傳統音箱,就能夠把後者直接變成智能音箱。這就跟不用換電視、直接買個電視盒子一個策略。
這些都像是Echo趟過的路。此前的幾代Echo,亞馬遜不斷作促銷,價格從不到180美金,下探到50美金,甚至產品有的不到39美金。對於美國用戶,嘗試成本很低。「吃頓飯的成本就能買一臺echo嚐鮮,門檻很低。」徐超說。
好在,如今的成本已經大幅下降。兩年前調試一套方案至少須要半年時間,現在已經縮減至兩個月。芯片成本也下降至十年前的五分之一。爲智能化多掏20塊錢的「體驗」成本,已經進入用戶可接受的區間內。
Echo還開發出買硬件送軟件的銷售策略,將硬件銷售與亞馬遜會員綁定,購買一臺設備能夠送付費音樂。
根據公開資料,在去年2016年末11月和12月的美國年末促銷季中,Echo的銷量佔到整年的45%。這意味着性價比和促銷策略,在Echo銷量的增加中起了不小做用。固然,亞馬遜經過智能音箱的盈利之路很清晰:Echo能夠促進銷售。
至少目前,智能音箱在中國的需求還沒那麼強烈,使用習慣尚待培育。在看上去很美好的商業藍圖實現以前,每家公司都在牟足力氣催熟音箱,從看起來尚可,到在消費者中真正引爆之間,還有一段不短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