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點意見,從今天在京東和亞馬遜的購物體驗談用戶體驗設計網站
導讀:spa
今天,想給本身買一款筆記本,貨比三家,打開京東和亞馬遜的首頁,搜索「筆記本」,在對比和購買的過程當中,我有明顯不一樣的感覺,設計
由此,就今後次購物體驗談談我對用戶體驗設計這個問題的4點意見。遊戲
1。發展階段不一樣,中國人和外國人選擇產品的心理側重點也不一樣內存
我在京東和亞馬遜上隨意搜索了「筆記本」,下圖就能夠看出來京東和亞馬遜的產品展現頁分別表明中國人和外國人選擇產品的側重的不一樣。產品
圖1:京東用戶體驗
圖2:亞馬遜配置
可能看不清楚,有興趣能夠本身看一下。搜索
京東的邏輯順序是:品牌、價格、尺寸、你們說淘寶
亞馬遜的邏輯順序是:電腦分類、屏幕尺寸、顏色、內存、芯片、顯卡、產品特徵、硬盤容量、配送、客戶評分
對比後,立刻會感受到京東的邏輯顯然考慮到了國人的實際購物心理,國人通常首先會考慮品牌、價格、屏幕尺寸,很是契合目前國人的購物心理。
但亞馬遜簡直是反人類,有幾我的明白爲啥要讓我先選擇是買「電腦筆記本」仍是「超級本」,有啥區別,更別說要篩選各類芯片和顯卡,個人天,幹嗎搞得這麼複雜。電子商務網站是爲普通人服務的,不是爲發燒友。
而京東把「分辨率、厚度」等作了一個按鈕,點擊後纔打開,分門別類是各類參數配置,竟然有一個「勝任遊戲」的選擇,體貼入微。
不過亞馬遜能夠先讓用戶選擇「配送方」這點很好,由於用戶通常更信任和願意購買由本站配送的產品,這個篩選條件在京東產品列表頁篩選分類項上沒有。
我看過一篇文章,說汽車之家有一個小姑娘,好像是個客服,有一天指着首頁上的汽車分類對滿屋子的產品經理說:爲何不直接把汽車的樣子畫上去,不是比你寫什麼車型、排量更直觀嗎?今後,你看看,如今全部汽車網站的導航基本都是按這個小姑娘的想法作的,中國人現階段買車首先考慮的就是車的大小,排量啥的,這裏面有面子問題,攀比和炫耀的心理,不可不考慮呀。
2。用戶喜歡選擇,但討厭作決定
如今的時代是物質極大豐富的時代,用戶一方面喜歡你的網站物品豐富,另外一方面又但願你能爲他作最聰明和不後悔的選擇。
從圖1和圖2能夠看到,搜索「筆記本」,京東有25677個商品,亞馬遜有78037條(淘寶有30多萬件,直接關閉頁面),這就是選擇的矛盾了, 雖然用戶喜歡有不少選擇,但超負荷的產品選擇會讓用戶有選擇障礙。
仍是拿京東和亞馬遜比較,點擊某一款筆記本,進入產品具體頁面後,這兩個網站的頁面邏輯就很接近了。都是在顯示產品價格後,印入眼簾的功能框首先展現「產品組合」,京東和亞馬遜的心理很簡單,他們認爲這個時候用戶已經決定要買了,「組合」能夠增長捆綁銷售,其實,這時用戶每每還在選擇,他們還在猶豫,我認爲應該把「組合」換成「相同配置產品」,只顯示6款產品,縮小用戶的選擇範圍,幫助用戶迅速作決定。
3。用戶喜歡經過了解別人的行爲後作決定
在京東、亞馬遜的產品展現頁面上,咱們也會注意到產品下方「有322人作出了評論」這樣的字眼,點擊會看到網站提供已購該產品的用戶評論(雖然不少都是假評論,咱們管他叫回購,哈),但這點,對用戶決定購買那款產品的影響很大,由於用戶在作決定是願意相信來自於其餘人的選擇或建議,這些直接決定着他的購買決定。
全部的電子商務網站都有這項提示,這也反映出這是人類廣泛都有的」從衆心理「,連購物都但願有志同道合的人,同時,好的評論和衆多的已購買人羣又會讓他們以爲本身的選擇是正確的,是聰明的不會後悔的決策。
其餘類型的網站也有各類排行榜,這也是一種引導客戶的頗有效的方法。
4。用戶能夠容忍點擊3次以上…
我常常聽到作電子商務的人說:必定要儘量的縮短用戶購買流程,儘快下單。我不一樣意這個觀點,購買流程關鍵在因而否流暢,只要用戶能明顯的感受他正在向目標行進,他們是不會在乎多點那麼一兩次的,購買流程應該是漸進式、平滑的,讓用戶逐步決定,一味的追求減小用戶點擊次數,會阻礙用戶的動做和思路,若是他們感到迷茫,反而會選擇先離開。
必須吐槽一下:
寫完這篇文章後,決定在京東上下單,在付帳的一步,發如今銀行卡必須綁定手機(之前沒有),而後,支付失敗,而且發現購物車中決定要購買的東西的紀錄不見了,我又從新下了一遍單,到了京東在線綁定手機協議的環節,點擊後,跳出錯誤頁面提示,而後產品紀錄又不見了。。。
打電話,工行答覆必須去櫃檯捆綁。這個支付變化爲何京東不先提示一下用戶呢?此處,我能爆粗口嗎?
網頁設計風格改變能夠不通知用戶,但支付環節有變化,應該在選擇支付方式的時候就作一下提醒呀。
此時,5月10日午後3點,北京街頭,在烈日和暴雨下,我正走在去工行的路上,想到了駱駝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