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系統開發(一)——交易系統簡介

交易系統開發(一)——交易系統簡介

1、交易過程簡介

A股市場,投資者必須經過經紀公司交易櫃檯才能鏈接交易所,即交易訂單從客戶策略服務器發至經紀公司交易櫃檯,交易櫃檯內部處理後發往交易所,交易所確認報單後發送回報給交易櫃檯,再從櫃檯發送至客戶策略機的一來一回總體鏈路的耗時。
交易系統開發(一)——交易系統簡介
報單發往交易所和回報返回至策略服務器的鏈路是一致的。算法

2、證券交易解決方案

一、證券交易解決方案簡介

完整的證券交易包括交易所、買方、賣方,證券交易解決方案架構以下:
交易系統開發(一)——交易系統簡介緩存

二、賣方

賣方是把各類資產包裝成產品並提供給市場的實體,如各大證券公司(中信證券、中信建投、海通證券、國泰君安證券等)、期貨公司(永安期貨)。服務器

三、買方

買方是進行投資管理的實體,如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對衝基金、保險公司、我的投資者。網絡

四、供應商

供應商是爲買方和賣方提供業務解決方案的產商,如恆生(公募基金)、金仕達(期貨)、金證(證券)、通達信(網上交易)、同花順(網上交易)、大智慧(我的資訊)、Wind(證券交易、資訊)。架構

3、交易所交易系統架構

一、深交所交易系統業務架構

交易系統開發(一)——交易系統簡介

二、深交所交易系統架構

交易系統開發(一)——交易系統簡介

三、深交所交易系統網絡架構

深圳證券交易所交易系統網絡架構以下:
交易系統開發(一)——交易系統簡介框架

四、深交所交易系統特色

(1)一體化交易服務
交易系統開發(一)——交易系統簡介
(2)多元化的業務服務
交易系統開發(一)——交易系統簡介
(3)靈活易擴展的接入服務
交易系統開發(一)——交易系統簡介
(4)高效的行情服務
支持0.5秒1輪快照的高速行情
(5)高可用
交易系統開發(一)——交易系統簡介
(6)高性能
交易系統開發(一)——交易系統簡介
(7)低延時
交易系統開發(一)——交易系統簡介
(8)高容量
交易系統開發(一)——交易系統簡介
(9)易擴展
性能和容量水平容易擴展:
交易系統開發(一)——交易系統簡介
靈活支持新產品和新業務:
交易系統開發(一)——交易系統簡介ide

五、深交所交易系統接口

(1)同時提供更快易擴展的兩種接口,用戶能夠自主選擇STEP接口、二進制接口。
(2)文件交換接口,支持XML文件、ETF PCF文件。
(3) 基於新接口的新網關,如交易網關、行情網關、文件網關。
(4)基礎數據擴位
交易系統開發(一)——交易系統簡介性能

六、gateway簡介

交易單元指會員(證券公司)向交易所申請設立的、參與證券交易與接受監管及服務的基本業務單位。會員能夠根據須要,向交易所申請設立一個或多個交易單元;不一樣的會員不得使用同一交易單元。交易所經過交易單元對會員進行業務管理,根據會員的業務許可範圍和申請,按照相關業務規則開通或限制交易單元各項交易權限。
網關指放置在會員處、用於鏈接會員與交易所交易系統的軟硬件設施。會員可同時使用多個網關進行報盤,但不容許使用他人的網關報盤。會員可根據須要將下屬交易單元配置到網關上。多個交易單元能夠同時配置在一個網關上,一個交易單元也能夠配置在多個網關上。
交易所經過網關對會員的報盤流速進行總量控制。當實際報盤速率達到網關的流速限制值時,節流功能開啓,超過限制值的報盤將被推延至下一時段傳送。會員可根據須要申請對網關的報盤流速進行設定。深交所規定每份標準流速爲50筆/秒。配置到網關上的流速必須是標準流速的整倍數。目前單個網關支持的最大流速爲1000筆/秒。交易所每一年會對標準流速值進行檢測和必要的調整,確保會員擁有的整體流速與市場發展須要相適應。
交易系統開發(一)——交易系統簡介
交易參與人(證券公司、基金公司等)須要鏈接交易網關、行情網關、文件網關。
Level I行情用戶(純行情用戶,高單用戶)須要鏈接行情網關。
Level II行情用戶(信息服務商)須要鏈接行情網關、文件網關。
基金託管行須要鏈接交易網關 (接收成交數據)、文件網關 (視須要)、行情網關 (視須要)。ui

七、交易網關

交易系統開發(一)——交易系統簡介
交易網關敲門機制以平臺爲單位,不一樣平臺獨立進行敲門在每次平臺從非開放狀態轉到開放狀態時,交易網關測量網關與撮合引擎間的網絡時延,並收取(且只收取)櫃檯第一筆委託,根據網絡時延在平臺開放前提早(提早量=網絡時延)上報進行敲門,若是敲門成功(即申報被接受),則正常處理後續委託,不然交易網關將當即以第一筆委託進行重試,直到敲門成功。
平臺狀態是「即將開放」或「開放」時櫃檯系統能夠報單,其它狀態下向網關發送的委託都會以「平臺未開放」拒絕。
敲門過程當中緣由爲「平臺未開放」的業務拒絕將由網關自動處理(繼續重試),不會送給櫃檯。
敲門過程當中櫃檯能夠繼續報單,但委託將緩存在網關操做系統的緩衝區中,在成功後網關纔會接收。操作系統

八、行情網關

行情網關用於提供行情服務。不一樣的行情信息被分爲多個頻道發送,市場參與者能夠根據須要選擇只接收指定頻道的行情信息。
Level2行情的逐筆委託和逐筆成交合成一個數據流發送實時行情發佈頻率、行情快照買賣盤個數可按業務需求配置。

九、交易接入網絡

深交所交易接入網絡以下:
(1)業務:交易+Level I行情
廣域接入:證券公司(10M)、基金公司(6M或10M)
託管接入:1G或10G局域網
(2)高速行情網絡
業務: Level II行情(Level I行情做爲備份)
廣域接入:10M以上
託管接入:1G或10G局域網
(3)高速單向衛星
業務: Level I行情
交易參與人的備用通道;純行情用戶的主用或備用
(4)雙向衛星
業務:交易業務數據的備份通道

十、服務功能

深交所交易時段以下:
交易系統開發(一)——交易系統簡介
深交所風控以及交易管理功能以下:
交易系統開發(一)——交易系統簡介

十一、撮合引擎

交易所交易系統的核心,用來匹配買賣訂單。因爲撮合引擎須要匹配證券市場的全部買家和賣家的委託訂單,所以撮合引擎的穩定運轉對於確保交易所的正常運做相當重要。
撮合引擎在交易所的機房裏,爲了可以更快地把訂單傳輸到交易所進行撮合,HFT公司會盡量地把本身的主機靠近交易所的數據中心。

十二、交易所機房託管

國內交易所都有本身的服務器託管中心,如上交所外高橋上證通託管機房、深交所南方中心深圳通託管機房、上交所金橋託管機房。只有證券、期貨公司能夠向交易所租用託管機房機櫃。證券、期貨公司經過提供機櫃、購買設備、購買或租用軟件爲其客戶提供服務。高端程序化交易團隊一般自購設備或指定硬件配置由證券、期貨公司採購,經證券、期貨公司贊成,放到租用的機櫃內進行交易。
Co-location適用於低延時交易用戶。HFT公司或自營交易團隊可向證券公司或期貨公司申請機櫃和網絡資源,將交易主機與交易所的交易主機在物理距離上儘量近地放置在一塊兒。
交易所提供的託管機房受制於場地及電力所限,通常資源容量有限,經常供不該求。

4、量化交易系統架構

一、交易系統簡介

在美國電子交易網絡中,投資者能夠用電話、傳真等傳統方式經過經紀商中介來參與交易,也能夠經過交易市場直連(DMA)等方式,跳過經紀商中介,直接參與ECN等電子交易網絡,或者經過各類證券交叉網絡來選擇匿名性更高的交易執行。在交易執行過程當中,訂單管理系統(Order Management Systems,OMS)和訂單執行管理系統(Execution Management System,EMS)在整個交易網絡中起着重要做用。
OMS(訂單管理系統)是全部買方投資者交易活動的中樞,專一於提供投資者電子的交易能力,用來讓投資者管理和記錄其電子化交易活動,被買方投資者用來很好的與其經紀商交互,特別是基於FIX(Financial Information Exchange)的交易記錄管理系統。隨着交易技術的發展,Direct Market Access(DMA)的引入、算法交易及訂單路由(Order Routing)的出現,買方交易迫切須要一種新的、更側重於管理交易執行過程而非僅僅有交互和記錄功能的系統,解決方案就是隨後出現的EMS(訂單執行管理系統)。EMS專一於加強經紀商在直接市場(Direct Market)、算法交易等方面執行電子交易策略的功能,即經過內嵌的算法交易引擎,利用ECN、Crossing網絡等項,找尋多元交易選擇,從而發掘更全面的流動性來源。
隨着市場的發展,執行管理系統和訂單管理系統有互相靠攏的趨勢,EMS和OMS也逐漸具有了對方系統的部分功能。

二、交易系統分類

目前EMS/OMS系統分類以下:
(1)OMS。
多數買方機構並不很是須要高級執行管理能力,且已有的訂單管理系統已經知足所須要的功能,於是部分買方機構僅在OMS訂單管理系統上運做。
(2)EMS
部分機構選擇EMS,高級的執行管理能力和速度是平臺的關鍵決定因素。積極交易策略的對衝基金多數使用EMS。
3)基於FIX整合的EMS/OMS
整合EMS和OMS的平臺,客戶能夠在EMS上管理全部的執行功能,但依賴OMS來進行基本的訂單管理、驗證和結算等。
4)徹底整合的EMS/OMS。
在長期來看,更穩定的交易執行平臺必須徹底整合EMS和OMS。但鑑於代碼層整合及數據流協調等諸多方面的複雜性,整合並不容易。
OMS(Order Management System)是訂單管理的核心業務系統,典型案例是各大證券公司的大集中系統。
EMS(Execution Management System)是提供更多訂單類型和訂單執行的核心業務系統,是OMS的強助力。
交易系統開發(一)——交易系統簡介
PMS(Portfolio Management System)是提供對客戶的資產組合分析的系統,提供如資產報告、交易報告、組合分析、盈利分析、風險分析、交易行爲分析、帳戶診斷、風控與合規等功能。
POMS(Portfolio and Order Management System)是PMS和OMS結合的系統的統稱。

三、量化交易架構

交易系統開發(一)——交易系統簡介
優秀的量化交易系統擁有最快接收行情數據線路、最快數據處理與讀取能力、最好的策略軟件、最快的交易通道,每一個環節缺一不可。

四、歐美證券市場交易系統實踐

目前,歐美證券市場中的機構投資者大多根據自身需求的特色,選擇適合本身的交易執行系統。根據交易頻率和投資策略的複雜度能夠把機構的對OMS及EMS的選擇很好地劃分出來。使用較複雜的交易策略,如統計套利、高頻黑匣子(Black Box)等交易頻繁的機構,一般偏好使用EMS;僅使用簡單交易策略,如僅買入持有、關注全球宏觀等且交易不頻繁的機構,一般僅須要OMS便可;長期投資,特別是多數養老基金、共同基金等,偏好OMS;對衝基金,特別是使用高級交易算法和策略的對衝基金,則多傾向於EMS。

5、交易執行策略

一、交易執行簡介

在證券投資活動中,交易執行是最基本的行爲。不論組合交易仍是複雜的套利策略,最終均會以基本的買入或賣出實現。隨着資產管理規模的不斷增長,機構投資者的交易行爲對市場的影響愈來愈大。如何在不驚動市場的前提下買進或賣出大額證券從而承擔較低的交易成本並避免市場的異常波動,已經成爲機構投資者和證券監管當局最爲關注的問題之一。
算法交易(Algorithmic Trading)提供了一種解決思路。算法交易技術將交易執行的目標以金融數學的方式轉化爲特定的策略模型,並基於計算機技術和信息技術將證券訂單指令流予以計算機化(程序化、算法化)且以恰當的模式進行交易執行,以期得到較高執行質量。
在成熟市場,算法交易的用戶包括經紀商、對衝基金、養老基金、共同基金以及公司中有本身算法交易系統的自營交易部門。

二、交易成本

證券投資活動中的交易成本可分爲外生成本和內生成本兩部分。外生成本包括佣金、印花稅等,由交易所和監管部門制定收費比率,通常在股票實際交易前就能夠肯定大小;內生成本是指股票成交過程當中受到市場條件、執行狀況等因素影響而產生的成本,也稱爲交易執行成本,包括機會成本和衝擊成本兩部分。衝擊成本指訂單交易行爲對市場價格的影響程度。當訂單規模等於或者小於最優報價檔位(即最優賣檔或最優買檔)的市場深度時,訂單可以在最優買價或賣價上執行;當訂單規模超過最優報價檔位(即最優賣檔或最優買檔)的市場深度時,訂單的交易會使市場價格向不利於交易者的方向變化。所以,訂單的交易數量越大沖擊成本也越大。機會成本指從投資者下達訂單開始到訂單執行完畢(或者最終沒有執行而撤單)時間內的價格風險。因爲新信息的進入、投資者情緒、臨時流動性缺失等因素的影響,證券價格波動會致使訂單執行價格相對訂單下達時存在必定差異,即爲訂單的機會成本。
外生成本的收取大多實施固定手續費制度,投資者每筆交易所需外生成本是很是明確的;而市場條件的不肯定及執行狀況的內生性引起的交易不肯定性使交易執行成本具備隱含性,每每致使許多投資者在觀念上及實際操做過程當中將外生成本視爲交易總成本而忽視了交易執行成本的存在。
根據ITG公佈的以交易執行損失(IS)方法衡量的主要證券市場交易執行成本狀況,在2012年第二季度,世界主要市場的內生成本佔交易總成本的84%,而外生成本僅佔16%,代表在海外成熟證券市場交易過程當中由機會成本和衝擊成本構成的交易執行成本在總成本中的重要性。

三、交易執行策略基本框架

投資者的須要權衡選擇即時交易仍是延期交易,確保選擇恰當的執行策略使交易成本最低。對大額交易需求,須要在制定執行策略時深刻討論須要在多久的時間內執行完畢,每次執行多大的頭寸。
投資者能夠經過一次性交易或拆分訂單的方式完成大額交易。在選擇前者時,大額交易極可能對市場產生較大沖擊,致使實際成交價格向不利的方向變更,機構投資者須要承擔較高的市場衝擊成本;在選擇後者時,雖然能夠有效下降對市場的衝擊,但大額交易所有完成的交易時間每每較長,機構投資者必須承擔較大的價格波動風險,即承擔較高的機會成本。爲此,機構投資者必須在不一樣執行策略引發的市場衝擊成本和機會成本中作出權衡,選擇符合本身風險偏好、效用最大的執行策略,即採起何種交易策略以及如何肯定分割訂單的規模。
交易系統開發(一)——交易系統簡介
假定某個機構投資者考慮在時間(0,T)之間買入或賣出頭寸大小爲X的股票(買賣都可,以賣出爲例)。機構投資者在初始時刻的頭寸大小爲X,T時刻剩餘頭寸爲0。設每一個時刻點的交易頭寸爲xi,序列表徵了一種交易執行策略。在實際交易過程當中,存在無數種不一樣的交易執行策略,以橫座標爲時間,縱座標爲持有的頭寸大小的座標體系來表徵整個執行過程。假定在賣出過程當中不能買入,那麼每一個執行過程能夠表徵爲一條鏈接(0,X)點與(T,0)點的降低軌跡曲線。
交易系統開發(一)——交易系統簡介
投資者在不一樣的執行策略下面臨着不一樣的風險與收益選擇,不一樣風險偏好的投資者會選擇不一樣的執行策略。對於風險中性投資者而言,只關心交易過程當中執行成本的大小,而無論執行過程面臨的風險,交易時可能更傾向於將交易時間拉長,拆分訂單更細,以免對市場的價格衝擊,其可能會選擇勻速平均的執行策略C;極度厭惡風險的投資者不肯承擔哪怕極小的價格風險,其會選擇執行策略A,交易一開始就所有賣出,將不肯定性削減到最小;對於極度偏好風險的投資者,將會選擇執行策略E。而對於其餘風險厭惡的投資者而言,投資者會根據自身的風險偏好,選擇適合本身的恰當的執行策略。

四、交易執行策略的方法

恰當地選擇執行策略是投資者在交易時可否順利進行的核心和關鍵。在電子化交易中,執行策略的選擇更多地體現爲算法交易策略的選擇和使用 。具體表現爲,投資者利用計算機算法決定交易下單的時機、價格乃至最終下單的數量與筆數等,經過將大額的交易分解爲若干筆小額的交易,以便更好地管理市場衝擊成本、機會成本和風險。隨着交易技術的發展及執行策略理論研究的深刻,交易執行的算法交易也在不斷髮展:
A、 第一代算法交易策略
最初的算法交易要解決的問題是計算機能替代人工下單,以實現每隔一段時間就按照某種模式下達交易指令的目的,主要實現訂單提交的功能。如在國際市場上使用最多的成交量加權平均價格(VWAP)、時間加權平均價格(TWAP)。
B、 第二代算法交易策略
第二代關於交易執行的算法交易策略始於投資者對最優執行策略認識質的變化。第二代算法交易策略已經開始關注以下問題:在肯定的交易執行期,如何分配各時點的執行頭寸才能使交易成本最低?若按照相似VWAP或者平均策略那樣的每一個時刻均參與交易,如何決定交易的執行期,是一天,仍是一個周,在執行快慢中如何選擇權衡? 總的來看,此類算法不會根據市場的情況主動選擇交易的時機與數量,而是按照一個既定的目的進行交易,於是也被稱爲被動型算法交易,或者結構型算法交易。如在國際市場上使用較多的到達價格(Arrive Price)策略、執行損失(Implementation Shortfall)算法。
C、第三代算法交易策略
第二代算法交易策略認爲市場是平穩及可預測的,一旦根據模型和數據得到執行策略,無論流動性及其它的市場條件的變化,交易通常不會偏離預約軌跡。但在實際狀況下,基於歷史數據的模型沒法對一些極端市場狀況加以考慮,這使得投資者指望在市場條件發生變化時,交易執行策略可以進行自適應調整。所以,在行業實踐中出現了不少隨着價格運動而改變執行迫切度的主動性策略。除了考慮第二代算法交易策略關注的如何下降執行成本和價格風險外,這類自適應交易算法把關注的重點轉向了價格趨勢預測。例如,投資者如判斷市場價格在向有利於方向運動時就推遲交易的進行,反之則加快交易的速度;當市場價格存在較強的均值迴歸現象時,投資者可以抓住有利的偏移。
目前,最多見的算法交易策略包括VWAP、TWAP、Target Volume、Arrive Price,在大多數經紀商的系統中均提供。此外,還有一些機構爲客戶量身定製的策略。例如,隱身( Stealth )、游擊隊、狙擊手(Sniper)、嗅探器(Sniffer)等。現有海外機構投資者的算法交易系統而言,一部分機構投資者的算法交易系統須要提供自定義參數。例如,須要交易者自定義執行的數量、執行的方式、選擇的算法交易策略、交易起止時間、參與的交易量比例等,這些參數的設定決定了交易系統對該筆交易的執行狀況,好比Instinet的Execution Experts對VWAP策略的設定。一樣,有部分機構投資者可以徹底將自身研發的最優交易執行策略徹底內嵌到交易系統中,例如海外著名交易執行服務提供經紀商ITG公司ACE系統的最優執行策略等。
隨着執行策略的研究深刻和完善,算法交易策略已被對衝基金、養老基金、共同基金以及其它機構交易者普遍使用,各大經紀商或第三方交易服務商紛紛開發出嵌入算法交易的管理系統,並在美國絕大多數的經紀商或第三方交易執行服務商中均獲得了應用,如美銀的Electronic Algorithmic Strategy Execution (EASE),巴克萊資本的LME系統,瑞士信貸的Advanced Execution Services, 摩根斯坦利的Benchmark Execution Strategies (BXS)等。根據服務提供商對使用這些系統的客戶的分類統計,在證券交易經紀商(Broker/Dealers)、對衝基金(Hedge Funds)、共同基金(Mutual Funds)、自營交易部門(Proprietary trading desks)四類客戶中,比例最高的多數爲對衝基金及共同基金,在絕大多數的服務提供商中超過一半多的客戶來自於這兩類。隨着算法交易服務商隊伍的擴張規模較大的投資銀行、經紀商每一年都會投入不菲的研究經費,用於開發更爲迅速知足客戶個性化需求的算法,以拉開與同業競爭對手的差距。而那些小機構則很難承擔鉅額的研發費用,不得不向大機構購買算法。

五、A股證券市場交易執行策略實踐

交易執行在A股證券市場還處於起步階段,在實踐操做中,交易執行的應用較少,程序相對簡單,風險基本可控。A股證券市場的交易執行特色以下:
(1)以人工下單模式爲主,交易執行下單爲輔,但交易執行下單佔比呈遞增趨勢。
自2009年以來,交易執行逐步引入國內證券市場,獲得了市場參與者的重視。
在基金方面,截至2012年末,國內基金公司共73家,絕大部分的櫃檯系統爲恆生03系統。目前,該系統已經嵌入瑞銀證券和國信證券的算法交易模塊,包括華夏、嘉實、易方達、博時、南方等20家基金公司購買了交易執行技術系統,並在實際交易中利用交易執行進行交易。一些管理規模較大、交易量較多的基金公司採用交易執行進行交易的比重不斷提高。例如,華夏、嘉實、工銀瑞信等公司的股票交易量中約有15%至25%由交易執行完成。從咱們以前對基金交易執行成本的分析結論就進一步代表交易執行佔比在逐步增長。
在券商方面,瑞銀證券、國信證券、海通證券、中信證券、廣發證券等紛紛開始開發交易執行策略。在2009年7月,瑞銀證券利用交易執行在QFII業務方面開展機構客戶經紀業務,交易執行在瑞銀證券正式啓用,目前瑞銀證券的交易執行的交易量已佔交易總量的80%。國信證券的交易執行服務在2010年在彭博系統正式上線,成爲本土券商中第一家在彭博系統中推出針對A股市場算法交易服務的證券公司,全球機構投資者能夠經過遍及各大金融機構的彭博終端選擇使用國信證券算法交易服務參與中國證券市場的投資與交易。中信證券在2012年選擇Progress軟件公司Apama算法交易平臺,爲機構投資客戶提供包括交易執行在內的低延遲高頻算法交易策略。廣發證券在2012年則選擇美國StreamBase和Thomson Reuters合做提供的一個算法平臺來開發交易執行策略。
(2)交易執行技術程序簡便,應用對象有限
以基金行業爲例,基金公司目前採用海外市場較爲成熟而且相對簡單的交易執行模型,如交易量加權平均價格(VWAP)、時間加權平均價格(TWVP)等,對於其餘一些諸如執行差額(IS)等改進算法的應用較少。在應用對象方面,目前交易執行主要應用於流通市值較大、流動性較好以及波動性較小的股票。因爲交易執行技術在國內應用時間不長,具體效果有待檢驗,對於波動性較大的中小盤股,基金仍是以人工下單爲主。
(3)交易執行優點出現,但還沒有徹底顯現
儘管國內交易執行優點已經出現,但還沒有徹底顯現。緣由在於,我國部分交易制度的缺失限制了交易執行的發展,這進一步阻礙了交易執行優點的徹底顯現。具體而言,交易執行在我國面臨的限制包括:
A、T+1交易制度。我國股票市場目前採用T+1的交易制度,而算法交易通常須要進行大量的日內交易。T+1交易機制無疑會帶給以高頻交易爲主的算法交易者帶來極大的阻礙。
B、交易費用較高。我國股票市場的交易費用較其餘國家或地區更高,特別是股票交易存在單邊成交金額0.1%的印花稅,對算法交易來講影響更大。
C、數據存在高延遲問題。國內股票市場中存在數據延遲問題,這會制約算法交易的順利進行。目前,在股指期貨市場中的行情信息爲實時揭示,而我國股票市場中通常的行情揭示爲5秒/次,Level2的行情揭示速度也僅爲3秒/次。所以,目前股票市場數據存在高延遲狀況,這不利於專業型投資者進行算法交易。
若上述問題解決後,隨着交易技術的複雜化和交易頻率的增長,交易執行的優點將進一步顯現,機構投資者將更爲重視交易執行,並投入更多的精力將此技術付諸實施

6、交易執行過程

一、交易執行過程簡介

交易系統網絡僅僅是投資者具有交易執行的硬件保障,投資者對於交易執行過程的應用手段及策略選擇等軟件保障一樣重要。在歐美成熟證券市場,投資者的交易執行過程一般分爲交易前計劃(Pre-Trade Strategy Plan)、交易執行過程監控、交易後分析。

二、交易前計劃

在決定交易的具體任務後,投資者須要對交易執行進行如下分析:
(1)交易執行標的分析(Identifying Potential Outliers)
投資者首先對組合的交易執行標的進行分析,充分得到執行標的歷史執行特色,以識別出潛在的須要特別考慮的標的。例如,須要識別出那些流動性不好、很難交易的證券、具備較大的執行成本或者佔較大比例的日均交易量的交易等。
(2)流動性來源及交易方式的選擇
在識別交易標的執行概況後,投資者須要對標的證券的流動性來源進行分析,以選擇恰當的執行系統等。以ITG爲例,對高流動性的股票,可使用ITG以交易量爲基礎的策略Horizon smart server;對流動性很差的股票或者相對日均交易量而言頭寸比例過大的交易,能夠人工去尋找流動性池(Liquidity Pools)或者經過大宗交易的配對系統(Block-Matching System),即ITG的POSIT等。
(3)執行策略的選擇
執行策略在行業實踐中表現爲各類算法交易策略,即按照設定的形式執行將大額的交易分解爲若干筆小額的交易,以便更好地管理市場衝擊成本、機會成本和風險。市場上不一樣機構開發了大量不一樣形式的算法交易,各類算法交易都有各自的特色,算法交易的選擇重點是投資者的需求,並不存在一種任何狀況下最優算法交易策略。
不一樣的投資者有不一樣的交易風格和風險偏好,投資者的特色均會影響執行策略的選擇。有些投資者可能交易很是迫切,在交易中將大部分執行在上午便完成,而其餘投資者可能就很是有耐心,選擇在較長的時間內慢慢執行;不一樣的投資者還有各自不一樣的交易成本標杆,例如指數基金可能但願購買的價格儘可能接近收盤價。此外,在交易的過程當中,若是股票的價格或者成交量發生了變化,投資者的投資意願也可能會隨之改變,這些都是影響算法交易選擇的因素。所以,選擇恰當的策略來執行各類不一樣的交易,須要從股票特色、市場的條件、投資者的風險偏好等出發,基於歷史參數對各類策略進行績效評估比較,以選擇最匹配的策略來執行。

三、交易執行過程監控

在交易開始後,可能會有不可預料的事件或信息發生,從而改變執行交易的設定,影響交易執行的表現。若是構成策略執行的各類影響因素髮生了變化,投資者須要改變執行策略來應對突發變化。例如,基於交易量分佈的策略對影響交易量分佈的信息或事件很是敏感,在交易執行過程當中市場公佈了可能致使交易量大幅變化的信息時,若是投資者不及時改變執行策略,可能會使交易策略面臨災難性的結果。
所以,投資者須要監控系統來評估突發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及事件發生後對執行策略的影響程度。簡單的交易量信號和實時的最優買賣價差等指標均能幫助投資者較好地應對執行策略過程當中的信息事件。

四、交易後分析

交易執行完畢後,投資者須要對交易執行質量進行評估,即經過對預約目標的估算執行成本與實際執行成本的差價進行識別分析。對差價的分析可讓投資者明白執行成本出現變化的緣由——是市場條件的劇烈變化,仍是執行策略選擇上的不恰當。例如,若使用VWAP策略來交易低流動性的股票,可能產生大的差價,由於低流動性的股票的交易量模式很難去準確預測,會影響VWAP策略的執行質量,而交易後的分析一般會識別出不合理的差價。交易後的分析對交易執行的反饋很是重要,從其中獲得的分析結論會影響將來交易執行的選擇。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