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識架構之高性能

理解性能

從用戶視角來評價一個網站就是,當他在瀏覽器輸入地址按下回車鍵後或打開一個新頁面後,多久能看到東西,就這麼簡單。
從技術視角來看,則很是複雜,背後涉及前端的瀏覽器緩存、渲染優化、預加載等;後端的集羣、併發異步、海量計算等;運維的帶寬能力、硬件配置、資源利用率等等。前端

性能指標:
響應時間:最直觀反映快慢的指標。因爲耗時可能很是短,因此實戰中,通常重複請求後求平均響應耗時
併發數:反映負載能力。通常採用多線程併發模擬多用戶請求,爲了更真實,會在兩個請求中間隨機等待模擬出「思考時間」。
吞吐量:單位時間內系統處理請求的數量,體現總體處理能力。QPS、TPS。系統的併發數由小變大的過程當中,吞吐量先是逐漸增長,達到極限後,隨着併發數增長反而會降低,一旦達到崩潰點後,服務崩潰,吞吐量直接掉0。優化目標:其實就是在改善響應時間的同時,儘可能提升系統吞吐量。
性能計數器後端

性能測試方法:瀏覽器

Web端性能優化

瀏覽器訪問優化
CDN加速
反向代理緩存

服務端性能優化

分佈式緩存
異步操做
使用集羣
代碼優化性能優化

存儲端性能優化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