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給用戶製造信賴感和驚喜感,一直是體驗設計的難題,這篇好文做者總結了關於這兩方面的經驗,建議閱讀。網絡
信賴感架構
近和業務方討論產品體驗目標時,「可信賴」一詞被屢次提到,那麼都有什麼因素會影響到產品的可信賴感?如何經過體驗設計手段,打造能贏得用戶信任的產品呢?在此拋磚引玉,歡迎探討。佈局
專業的總體印象設計
專業與信賴的關係密不可分,展示出產品的專業程度,有利於快速獲取到新用戶的信任,在高質量的內容基礎上,咱們也能夠經過設計進一步固化「專業」的印象。3d
1. 氛圍渲染視頻
在上圖這個案例中,產品關鍵功能的截圖並非孤立展現的,而是嵌入在具體的使用場景(老闆和員工正在交談)之中,經過高質量的場景圖/視頻,能夠有效強化用戶對產品專業性的印象,這種方式在很多 B 類產品首頁都能見到。對象
除了以上這種形式,在頁面中透露出產品當前已經取得的成就,好比具體的數據、來自已有用戶的正面評價等,也是經常使用手段之一。blog
2. 關注細節產品
細節上的設計心思雖然不是全部人都能感知獲得,但也是有效表達產品專業態度的手段之一,粗糙的界面、使人困惑的文案、糟糕的一致性、直接暴露的系統錯誤信息,不專業的設計表現,影響的是用戶對產品總體的信任。it
3. 適當保守
雖然咱們平時都講要設計創新、要突破常規,但對於專業可信賴有着高要求的產品,一味追求酷炫的交互視覺表現,有時反而容易引起用戶的疑慮,並不是全部人都是熱愛新鮮事物的年輕一族,適當的保守對於營造產品專業印象仍是有積極做用的。
放心的使用感覺
1. 坦誠透明
處於個性化推薦等功能須要,產品有時會要求用戶提供我的信息、系統權限等,但不夠穩當的索要方式則會讓用戶感到不安、擔憂隱私泄漏。
更合適的作法是,首先和業務確認須要讓用戶提供的內容是否必定必要,在合適的場景下(好比不提供就沒法進行下一步操做,而非一打開應用就要求)向用戶請求,並表達清楚爲何須要我的信息/權限等內容、提供後的具體用途,承諾保障隱私權、不會對用戶利益形成損害。
除此以外,涉及到多流程、多狀態等場景,及時反饋給用戶最新動態,讓用戶第一時間產生感知,也有利於贏得更多信任。
2. 井井有理
秩序,意爲有條理地、有組織地安排各構成部分以求達到正常的運轉或良好的外觀的狀態,映射到產品設計中,則是清晰有條理的瀏覽操做體驗。
內容層面,信息組織須要有一條清晰連貫的邏輯主線,雜亂無章的堆積則很容易使人迷失;交互層面,操做邏輯環環相扣,適當外化總體進度,對當前所處位置有比較好的感知;展示層面,保持用戶注意力的聚焦,好比當有多個模塊都存在切換動效時循序執行,而不是每一個模塊都在切換,使人無所適從。
3. 品牌背書
同等條件下,大公司、大品牌更容易獲取信任,產品設計中也能夠利用這一點,在界面裏嵌入展現品牌信息,增長權威印象。
固然,我想營造信賴感的方法還有不少,文章也只是片面地總結了一部分,有更多想法的話,歡迎補充交流哦~
驚喜感
在平時的設計工做中,咱們有時候會陷入一種「千篇一概的平淡」式苦惱,以爲相似的產品基本都是差很少的信息架構、佈局風格、界面元素……本身按照各類方法推導下來的結果也難逃窠臼;而若是想要作一點不同的創新突破,又容易走進「爲設計而設計」的誤區,非但不能討得合做方和用戶的歡心,還會招來相似「爲啥不按 xx 產品那樣作」的質疑。
過去幾個月來,我一直在試圖驅動本身多思考怎麼賦予本身的設計以更多的「驚喜感」。首先要明確的是,「打破常規」只是「創造驚喜」的充分非必要條件,相比盲目追求「爲了避免同樣而不同」,嘗試有邏輯多維度的聯想發散,帶給了我更多有意思又具有必定說服力的靈感啓發,下文中就我就舉近期幾個思考的例子來講明。
1. 諧音聯想
在背單詞、想文案、譯商標時,「諧音聯想法」常常被有意無心地用到,不少流行一時的網絡用語也源於一些內涵的諧音詞彙。而在設計工做中,諧音聯想則能夠幫助咱們把一些抽象或無味的詞彙,可視化成生動有趣的形象。
前段時間組隊參加部門的 Hackathon 活動,須要設計一個相似「壓力指標」的數據圖表,最開始的時候我想到的是可視化成氣壓計、儀表盤之類的形象,比較直觀和常見,但也偏於平庸、沒什麼驚喜感。
起色發生在一次用拼音輸入「壓力值」的時候,無心間瞥到輸入法的建議列表中給出了「鴨梨」一詞,瞬間想到幾年前的流行網絡用語「鴨梨山大」,因而我想:爲何不直接把壓力值可視化成一個梨子的形象呢?還能夠進一步拓展:壓力值越高梨子個頭越大,給梨子加上各類微表情,能夠像「切水果」同樣切碎梨子來「釋放壓力」等……這下可比氣壓計儀表盤之類有趣多了,方案也獲得了小組內夥伴的一致確定(雖然仍是遺憾地沒能獲獎哈哈~)。
2. 行爲聯想
動效設計研究是我這半年來一個主要的專業沉澱方向,也沒少蒐集體驗各類界面動效設計案例,但感受大部分的動效設計仍是停留在諸如「讓體驗銜接更流暢」、「吸引你的注意力」之類的階段,對於深層次一點的有溫度、有情感的動態行爲挖掘並不太深刻。
以前聽公司裏一位資深設計專家的分享時,他舉了一個設計案例,爲了在產品中體現出「主動積極」的商務禮儀設計語言,爲左右切換 Banner 的箭頭入口作了一個小動效,當鼠標 Hover 到箭頭附近時,後者會主動向鼠標靠近,就像商務場景中對方主動來向你握手同樣。雖然只是一個很小的細節,但卻能給人以觸動。
最近在作對話式交互產品的案例蒐集工做,在 Dribbble 上看到了一個 Google 用來招聘實習生的做品,是一個相似 Google Allo 的對話界面,效果以下:
雖然對話氣泡出現的動效用在實際產品設計中,會顯得略於浮誇,但這卻給了我一個啓發,是否是能夠考慮給對話氣泡賦予一些有情感的動效呢?好比當我給這個氣泡的內容點了贊,氣泡會感到「高興」而蹦蹦跳跳一下;當我以爲氣泡裏的回答沒有任何幫助,氣泡會由於「沮喪」而癱軟成一團爛泥;當我表達了憤怒生氣的情緒時,氣泡會由於「懼怕」而瑟瑟發抖……把設計的對象當作一個有血有肉的人,再去思考怎麼賦予它的行爲以意義,也許能夠更好地幫咱們作出「觸動人心」的動效設計。
3. 通感聯想
「通感」是咱們在中學時就學過的一種修辭手法,「將人的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等不一樣感受互相溝通、交錯,彼此挪移轉換,將原本表示甲感受的詞語移用來表示乙感受,使意象更爲活潑、新奇」。
在體驗設計中咱們一樣能夠運用「通感」,不過受限於平臺,嗅、味、觸覺的施展空間不大,大部分狀況下主要都依賴視覺與聽覺元素的轉換。好比說給用戶操做以反饋的場景,大部分設計可能只考慮了視覺一個維度,可能作出水波擴散、煙花綻開、漫天彩紙片飛舞一類的特效,若是再加上符合感受的對應趣味音效,也許就能把氛圍渲染得更上一層樓了;而對於FM、音樂播放器一類的應用,則能夠反過來把聲音具象爲視覺元素,好比把聲波具象爲一輪輪擴散的漣漪,挖掘聲音中的情感等……
文章來源:http://www.haitao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