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Spring的IoC(Inversion of Control)。 這是Spring中得有特色的一部份。IoC又被翻譯成「控制反轉」,也不知道是誰翻譯得這麼彆扭,感受很深奧的詞。其實,原理很簡單,用一句通俗的話來講:就是用XML來定義生成的對象。IoC實際上是一種設計模式,Spring只是實現了這種設計模式。程序員
這種設計模式是怎麼來的呢?是實踐中逐漸造成的。數據庫
第一階段:用普通的無模式來寫Java程序。通常初學者都要通過這個階段。 第二階段:頻繁的開始使用接口,這時,接口通常都會伴隨着使用工廠模式。 第三階段:使用IoC模式。工廠模式還不夠好:(1)由於的類的生成代碼寫死在程序裏,若是你要換一個子類,就要修改工廠方法。(2)一個接口經常意味着一個生成工廠,會多出不少工廠類。 能夠把IoC模式看作是工廠模式的昇華,能夠把IoC看做是一個大工廠,只不過這個大工廠裏要生成的對象都是在XML文件中給出定義的,而後利用Java的「反射」編程,根據XML中給出的類名生成相應的對象。從實現來看,IoC是把之前在工廠方法裏寫死的對象生成代碼,改變爲由XML文件來定義,也就是把工廠和對象生成這二者獨立分隔開來,目的就是提升靈活性和可維護性。編程
IoC中最基本的Java技術就是「反射」編程。反射又是一個生澀的名詞,通俗的說反射就是根據給出的類名(字符串)來生成對象。這種編程方式可讓對象在生成時才決定要生成哪種對象。我在最近的一個項目也用到了反射,當時是給出一個.properties文本文件,裏面寫了一些全類名(包名+類名),而後,要根據這些全類名在程序中生成它們的對象。反射的應用是很普遍的,象Hibernate、String中都是用「反射」作爲最基本的技術手段。設計模式
在過去,反射編程方式相對於正常的對象生成方式要慢10幾倍,這也許也是當時爲何反射技術沒有普通應用開來的緣由。但經SUN改良優化後,反射方式生成對象和一般對象生成方式,速度已經相差不大了(但依然有一倍以上的差距)。框架
因此要理解IoC,你必須先了解工廠模式和反射編程,不然對它產生的來龍去脈和實現原理都是沒法理解透徹的。只要你理解了這一點,你本身也徹底能夠本身在程序中實現一個IoC框架,只不是這還要涉及到XML解析等其餘知識,稍微麻煩一些。學習
IoC最大的好處是什麼?由於把對象生成放在了XML裏定義,因此當咱們須要換一個實現子類將會變成很簡單(通常這樣的對象都是現實於某種接口的),只要修改XML就能夠了,這樣咱們甚至能夠實現對象的熱插撥(有點象USB接口和SCIS硬盤了)。優化
IoC最大的缺點是什麼?(1)生成一個對象的步驟變複雜了(其實上操做上仍是挺簡單的),對於不習慣這種方式的人,會以爲有些彆扭和不直觀。(2)對象生成由於是使用反射編程,在效率上有些損耗。但相對於IoC提升的維護性和靈活性來講,這點損耗是微不足道的,除非某對象的生成對效率要求特別高。(3)缺乏IDE重構操做的支持,若是在Eclipse要對類更名,那麼你還須要去XML文件裏手工去改了,這彷佛是全部XML方式的缺憾所在。翻譯
總的來講IoC不管原理和實現都還算是很簡單的。一些人曾認爲IoC沒什麼實際做用,這種說法是能夠理解的,由於若是你在編程中不多使用接口,或不多使用工廠模式,那麼你根本就沒有使用IoC的強烈須要,也不會體會到IoC難得之處。有些人也說要消除工廠模式、單例模式,可是都語焉不詳、人云亦云。但若是你看到IoC模式和用上Spring,那麼工廠模式和單例模式的確基本上能夠不用了。但它消失了嗎?沒有!Spring的IoC實現自己就是一個大工廠,其中也包含了單例對象生成方式,只要用一個設置就可讓對象生成由普通方式變單一實例方式,很是之簡單。設計
總結: (1)IoC原理很簡單,做用的針對性也很強,不要把它看得很玄乎。 (2)要理解IoC,首先要了解「工廠、接口、反射」這些概念。對象
2、Spring的MVC
若是你已經熟悉Struts,那麼沒必要把MVC作爲重點學習內容。基本上我認爲Spring MVC是一個雞肋,它的技術上很先進,但易用性上沒有Struts好。並且Struts有這麼多年的基礎了,Spring很難取代Struts的地位。這就是先入爲主的優秀,一個項目經理選用一種框架,不能單純的從它的技術上考慮,還有開發效率,人員配置等都是考慮因素。但作爲研究性的學習,Spring的MVC部份仍是蠻有價值的。
3、數據庫層的模板 Spring主要是提供了一些數據庫模板(模板也是一種Java設計模式),讓數據部分的代碼更簡潔,那些try...catch均可以不見了。這個的確是個好東東。
4、AOP
AOP又稱面向方面編程,它的實現原理仍是用了反射:經過對某一個種類的方法名作監控來實現統一處理。好比:監控以「insert」字符串開頭的方法名,在這種方法執行的先後進行某種處理(數據庫事務等)。但這裏我有一個疑問?不必定全部以insert開頭的方法都是數據庫操做,哪麼當某個insert開頭的方法不是數據庫操做,你又對它進行了數據事務的操做,這樣的錯誤如何防止???我對這方面瞭解不深,仍是隻知道一個大概。
曾看過一個程序員發出這樣的感慨:框架一個接一個,學也學不完,並且有必要嗎?這樣一層層的加上框架,還不如直接寫JSP來得直接,效率還高。我想這種困惑不少人都有吧?但若是你通過的項目漸多,就會發現,維護項目要比開發項目更艱難,代價更大。那種用JSP直接來寫,層次又不清楚的開發,每每最後獲得一個不可再修改的軟件,一團亂麻,移一發而動全身。但軟件不象電視機,作好了就不會改動了,軟件是一個變化的事物,用戶的需求隨時會改變,這時你會體會到分層和使用框架的好處了,它們爲你作了軟件中不少和業務無關的工做,你能夠只關注業務,並減小代碼量。惟一缺點就是有一個學習的代價,框架配置上也較麻煩。
學習框架,我認爲應該:第一步,瞭解這個框架中的一些關鍵概念,它的具體含義是什麼。第二步,瞭解這個框架的精華在哪裏,它能對開發起到什麼樣的做用,最好能對它的原理有必定的瞭解。第三步,用這個框架來寫幾個例子,實際體會一下。我如今仍是剛剛大概完成了前兩步,這幾天會再看看Spring的文檔並用Spring寫幾個例子,到時一塊兒發出來。
另外,很讚揚<Spring開發指南>的做者夏昕的觀點,將自已的經驗寫成文檔公開出來,不過一我的的力量終究太弱。最好可以造成一個組織,對一種新技術,由一兩我的出一個大綱,你們把它分了,更寫一章,而後由兩三我的總集起。我我的感受,因爲英文語言的關係,新技術引進到國內的仍是太慢了,至少要比國外慢上一年以上,成立一個開源文檔組織仍是頗有意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