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篇文章:Android生命週期組件Lifecycle使用詳解中,咱們講了 Lifecycle 的簡單使用,本篇咱們來研究下它的源碼。java
首先,按照上篇文章所講,快速搭建環境。android
添加 Lifecycle 輕量級依賴庫:緩存
implementation "android.arch.lifecycle:runtime:1.1.1"複製代碼
添加support library 28.0.0
的支持庫(但願你們能先保持一致,由於不一樣版本的源碼是有區別的,後面會將到):bash
implementation 'com.android.support:appcompat-v7:28.0.0'複製代碼
再添加個註解處理器相關的依賴,至於用處,後面會講:app
annotationProcessor "android.arch.lifecycle:compiler:1.1.1"複製代碼
接下來建立實現了 LifecycleObserver 接口的 MyObserver 類:ide
讓咱們的 Activity 繼承自 AppCompatActivity,並在 onCreate() 方法中經過 getLifecycle().addObserver(new MyObserver())
綁定 MyObserver :函數
核心代碼就一句,getLifecycle().addObserver(new MyObserver())
,就能讓咱們建立的 MyObserver 類,擁有生命週期感知能力。咱們知道,這裏主要的對象就兩個。一個是 getLifecycle() 方法返回來的 LifecycleRegistry 對象(繼承自抽象類 Lifecycle),一個是咱們建立的須要監聽生命週期的類 MyObserver。那咱們不由要問:LifecycleRegistry 是如何感知到生命週期的?它又是如何把生命週期事件分發給 LifecycleObserver 的?佈局
咱們先來解決第一個問題,LifecycleRegistry 是如何感知到生命週期的。post
首先,咱們Command/Ctrl + 鼠標左鍵
跟蹤 getLifecycle() 代碼,發現它的具體實現是在 AppCompatActivity 的祖先類 SupportActivity 中,該類實現了 LifecycleOwner 接口。性能
在 onSaveInstanceState() 方法中將 mLifecycleRegistry 的狀態置爲了 Lifecycle.State.CREATED,這點咱們在前篇也講到過。但從這咱們仍是看不到跟生命週期有關的東西。此時,咱們發如今 onCreate() 方法中有這一行代碼:
ReportFragment.injectIfNeededIn(this);複製代碼
ReportFragment 是作什麼的?點進去看:
能夠看到, ReportFragment 的 injectIfNeededIn(Activity activity)
方法向 Activity 中添加了一個未設置佈局的 Fragment :
而後又在重寫的生命週期事件中調用dispatch(Lifecycle.Event event)
方法,來分發生命週期事件,這就是「生命週期感知能力」的來源。這種經過一個空的 Activity 或者 Fragment 來實現特定功能的技巧仍是挺常見的,好比權限請求庫 RxPermission ,以及 airbnb 開源的用於URL跳轉的 DeepLinkDispatch(前者是使用空的 Fragment,後者使用的是空的 Activity)
ReportFragment#dispatch(Lifecycle.Event event)
這裏面,又調用了 LifecycleRegistry 的handleLifecycleEvent(event)
方法。至此,就引入了第二個問題,事件是如何分發到 LifecycleObserver 的。
進入
LifecycleRegistry#handleLifecycleEvent(Lifecycle.Event event)
方法,發現它又調用了
moveToState(State next)
方法:
而在 sync()
方法中,根據 state 的狀態,最終會調用到backwardPass(...)
或者forwardPass(...)
:
以 forwardPass(...)
爲例:
上圖能夠看到,經過 mObserverMap 最終獲取到一個 ObserverWithState 類型的 observer 對象,並調用它的dispatchEvent
進行事件分發:
observer.dispatchEvent(lifecycleOwner, upEvent(observer.mState));複製代碼
ObserverWithState
又是個什麼鬼?咱們繼續追蹤,發現 ObserverWithState 是 LifecycleRegistry 的一個靜態內部類。
從名稱上就能看出,該類封裝了 Observer 對象和 State 對象(具體就是 State
和 GenericLifecycleObserver
,GenericLifecycleObserver 是個接口,繼承自 LifecycleObserver),在其 dispatchEvent 方法中,最終會回調 mLifecycleObserver 的 onStateChanged(...)
方法。
追蹤到這裏,咱們知道了,Lifecycle在監聽到生命週期變化以後,最終會回調 GenericLifecycleObserver 的 onStateChanged() 方法。咱們不禁得疑惑,咱們定義的 MyObserver 哪去了?沒看到有調用咱們定義的回調方法啊。它和 GenericLifecycleObserver 又有什麼關係?
咱們看到,ObserverWithState 的構造函數裏傳進來了一個 LifecycleObserver 類型的 observer 對象,這個參數是從哪傳進來的?繼續追蹤,發現追到了
LifecycleRegistry#addObserver(LifecycleObserver observer)
方法。
MainActivity#onCreate(...)
方法中調用的:
getLifecycle().addObserver(new MyObserver());複製代碼
到這裏,總算跟咱們的 MyObserver 關聯上了。查看
LifecycleRegistry#addObserver(LifecycleObserver observer)
方法源碼:
這裏面的核心代碼就兩行,一行是:
ObserverWithState statefulObserver = new ObserverWithState(observer, initialState);複製代碼
這行代碼,經過傳進來的Observer
對象,建立出 ObserverWithState 對象。還有一行是:
ObserverWithState previous = mObserverMap.putIfAbsent(observer, statefulObserver);複製代碼
這行代碼是將 LifecycleObserver 對象放入一個FastSafeIterableMap 中,以便進行迭代。
接下來咱們就進入 ObserverWithState 的構造方法中看看:
在構造方法中,經過 Lifecycling.getCallback(observer)
根據傳進來的 observer ,構造了一個 GenericLifecycleObserver 類型的 mLifecycleObserver ,那祕密應該也就在這個方法裏,繼續跟進。
這個方法的本質,其實就是根據傳進來的一個LifecycleObserver 對象,構造出來一個 GenericLifecycleObserver 對象(目前有四個子類:FullLifecycleObserverAdapter
、SingleGeneratedAdapterObserver
、CompositeGeneratedAdaptersObserver
、ReflectiveGenericLifecycleObserver
),而最終構造出來的對象,就包含了咱們建立的 LifecycleObserver 的全部信息,包括各類回調方法等。
看到這裏,就要提到文章開頭要你們添加的一個註解處理器的依賴:
annotationProcessor "android.arch.lifecycle:compiler:1.1.1"複製代碼
當咱們經過註解的方式來自定義LifecycleObserver 的時候,按照傳統方式,一定要經過反射來對註解進行解析,這樣就會對性能形成影響。一方面,咱們經過緩存,來避免每次都經過反射獲取構造器。另外一方面,又經過註解處理器,在編譯時對那些被@OnLifecycleEvent
註解標註的普通方法,進行預處理,生成以「類名_LifecycleAdapter」命名的類,將各類回調方法直接進行邏輯轉換,避免反射,進而來提升性能。
明白了這點,再看Lifecycling.getCallback(observer)
方法就比較容易理解了。
如今咱們在 app 目錄下的 bulid.gradle
中添加上上面的註解處理器依賴,而後編譯下項目,會發如今build目錄下生成了對應的類:MyObserver_LifecycleAdapter.java
點進去,看看生成的這個類的源碼:
@OnLifecycleEvent
註解標註的那些方法,在這裏都根據條件進行判斷了,而非經過註解。
這時候咱們就能理清這個這個流程了,當添加了註解處理器以後,咱們這裏的Lifecycling.getCallback(observer)
方法將會把咱們的MyObserver
對象構建成一個 SingleGeneratedAdapterObserver
對象返回(由於這裏只有一個構造器),以後的 mLifecycleObserver.onStateChanged(owner, event);
其實調用的就是SingleGeneratedAdapterObserver
的onStateChanged(owner, event)
方法:
這裏面就能夠看到,它調用了內部包裹的類的callMethods(...)
方法,也就是咱們上面提到的MyObserver_LifecycleAdapter
的callMethonds(...)
方法。
到這裏,就完成了 Lifecycle 源碼的解析。
這順便提下經過註解的方式調用各回調方法的過程。主要相關類就是 ReflectiveGenericLifecycleObserver.java
這裏咱們主要關注回調信息 CallbackInfo
的獲取方式的代碼:
mInfo = ClassesInfoCache.sInstance.getInfo(mWrapped.getClass());
由於反射的代價是比較大的,因此又經過 ClassesInfoCache.java
這個單例類,爲 ReflectiveGenericLifecycleObserver 類要調用的各類方法的相關信息進行了緩存。
點進去看下它的 getInfo(...)
方法內部,是如何獲取方法信息的。
裏面又調用了createInfo()
方法:
這裏,就能看到對註解進行處理的代碼了。
到這,咱們就算完成了繼承自 AppCompactActivity 的狀況下的源碼解析,而繼承自普通 Activity 這種狀況下,原理是什麼呢?
鑑於篇幅,將放在下篇文章。歡迎關注個人公衆號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