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端午,從新看了一遍黑鏡第三季(black mirror - season 3),一如既往,看完以後都是無盡的噓唏和感嘆。恰好在前兩天,也看到了DDIA(designing data-intensive applications)的最後一章節,也是講數據(data)的潛在的危害,好比對隱私的窺視;對偏見、歧視的加深。算法
黑鏡這個神劇系列,反應了科技的濫用對人來帶來的困擾與危害。固然,問題可能自己就是存在的,但科技放大了這些問題。科技是一把雙刃劍,當咱們在擁抱科技帶來的便利時,咱們也應該重視科技帶來的問題。技術是無罪的,但發明或者提供這個技術的人是須要負責任的,若是明知這個技術容易被人利用做惡,那麼提供這個技術就是有罪的。何況,不少公司即便知道技術有害,也仍是會用來謀利,好比屢禁不絕的醫療廣告。安全
我的以爲,黑鏡第三季中最精彩的是第一集與最後一集。網絡
Nosedive(急轉直下)故事劇情:女主Lacie (Bryce Dallas Howard 飾,恰好是這幾天上映的《侏羅紀世界2》中女主角)生活在一個十分看重我的評分的世界之中,在這個世界裏,你能夠給你遇到的全部人打分,自身分數越高的人,給他人打分的權重就越高。每一個人的分數決定了他們可以過上怎樣的生活。app
劇集裏面的評分系統和PageRank算法很像:每一個人能夠給別人打分,本身的分數來自其餘人評分的加權平均,我的分數越高,那麼給別人評分的權重越大。因此爲了提升本身的分數,最快捷的辦法就是讓高分的人給本身打高分。.net
這個評分表明了一切,表明了信用、階級、我的素質、社會地位。擁有較高的分數那麼就會有更低的首付、更低的貸款利率、更便捷優質的服務;而分數較低的人會受到各類各樣的歧視與不公平對待。分數劃分出了階級,且固化了階級。不論是在活生生的人類,仍是冷冰冰的機器系統看來,每一個個體都幻化成了一個分數,分數成爲了惟一的評判標準。這扭曲了人性,爲了達到別人的好評,虛僞、假笑、悲哀:設計
正如DDIA中描述的,這種分數致使的差異化對待,很容易加強偏見(reinforcing existing biases):一個評分良好的人,可能有因爲突發事故,致使評分降低,這個時候,數據系統和其餘人就會不公平對待,給予更差的服務和評分,致使惡性循環。劇集中女主就是這個例子,其餘人如女主的同事(Chester)也是這樣。rest
這樣的評分系統現實中存在嗎,固然是存在的,好比銀行徵信、好比螞蟻芝麻信用。但這些評價體系,普通的我的只是被評分的對象,咱們只能相信評價機構(銀行、大公司)是公正公平客觀的。可是也存在個體之間相互評價的狀況,如淘寶、滴滴。對於淘寶或者滴滴快車,買家是消費者,賣家是服務者,這並非對等的,買家對賣家的影響很大,賣家對買家的影響卻很小,所以纔是出現賣家威脅差評買家的狀況,固然對於的也有職業差評師。對象
滴滴順風車或者閒魚,不論是賣家仍是買家,都會受到評分的影響。都會被貼上各類標籤,這種標籤對隱私的侵犯在不久前空姐順風車遇害事件一經獲得了體現,及時個性化標籤已經下線,但評分依然存在,雖然目前看起來沒有什麼壞處,可是若是有一天這種點對點(P2P)的評價體系獲得普及,也許就會出現劇中的狀況。blog
權利越大,責任越大,如劇中的機場保安員,一個小小的舉措就讓女主的分數急劇降低,跌入了惡性循環的深淵。做爲一名IT從業人員,咱們的代碼、算法、系統、應用、服務也許也會對其餘人產生重大影響,計算機系統是無心識的,但人應該有溫度。事件
Hated in the Nation(爲國所恨)劇情:社交媒體上被打上 #DeathTo 標籤的人,將會被人工蜜蜂攻擊致死。因而這變成了殺戮的狂歡,對本身討厭的人(或者僅僅是跟風)說「去死吧」,充當劊子手。卻不知,最終受到懲罰的是這些網絡暴民。
互聯網時代,沒有人知道你是一條狗。
這句上世紀的金句,是網民在網絡上施暴的一個重要緣由,既然幹了壞事也不用付任何責任,那做惡就更加肆無忌憚。網絡的隱祕性放大了人性的惡,在陽光下彬彬有禮的人在網上卻完全成爲了殘暴、無腦的烏合之衆。劇中大boss(Garrett)精心設計的這套報復計劃的初衷,就是由於其同事 Tess(或者女朋友)由於網絡暴力而幾乎神經衰弱、甚至自殘。
另外一方面,當今的互聯網,不只能知道你是一條狗,還知道你是一條什麼品種的狗,什麼性取向的狗,吃什麼狗糧的狗。我的的隱私信息在線上、線下都在被收集、販賣、利用,其實你們都在裸奔。隱私的收集,也許初衷並無惡意,可是監管者、公司卻沒有能力保護好這些隱私,不論是國內國外,用戶數據的泄漏都時有發生。固然,更多的時候,互聯網收集用戶的數據,原本就是爲了用這些數據謀利。正如DDIA所說:
If the service is funded through advertising, the advertisers are the actual customers, and the users’ interests take second place.
除了互聯網,這些年也搞出來一個物聯網,提倡一切都聯網。不只僅是電腦、手機、還有攝像頭、牙刷、手錶、任何家用電氣。
當一個技術越廣泛,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以後,危害越大。好比無處不在的攝像頭,好比前段時間的360水滴攝像頭事件,還有經過穿配設備推測出密碼、啪啪姿式的例子。這些網絡接入設備一來安全性不好,很容易被攻破,即便生產廠家以爲已經固若金湯,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正如劇中的電子蜜蜂,Project Leader Rasmus 信心滿滿的說「絕對不會出問題」,但仍是被人控制了。
何況,這些設備極可能有後門,劇中的蜜蜂就是這樣。兩位警官去Granular公司的時候還在談論:互聯網上的人們認爲政府利用這些人造蜜蜂監控公民,簡直是精神分裂,卻不知每個小小的蜜蜂都是一個監視器。
黑暗中,有一雙眼睛在注視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