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些關於咱們產品的思考,記錄下來。一切從用戶價值出發,再難啃的骨頭,咱們也要慢慢啃下來。前端
1、KPI不是目標,用戶價值纔是程序員
對於咱們的用戶而言,咱們是一個工具。對於企業方而言,是能夠高效完成遠程項目的工具;對開發者而言,是能夠輕鬆接單開發而後賺錢的工具。微信
過去半年,咱們在談融資的時候,總會遇到一個有趣的問題,大家的日活是多少?工具
說實話,很低,比同類的平臺都要低,咱們甚至把技術圈都藏到了個人二級菜單裏,避免騷擾用戶。測試
那大家怎麼去激發程序員在大家平臺上活躍呢?這時對方會問。網站
作個社區?增長交互?改變產品形態來得到更好的日活?人工智能
這個時候我會很納悶,我爲何要讓程序員沒事兒就在我平臺上活躍呢?老是想更多地佔用用戶的時間和精力,背後的目的是什麼?個人商業模式須要我這樣去作麼?spa
在我平臺上活躍能給他們帶來什麼價值麼?能給平臺客戶方帶來什麼價值麼?這個價值和咱們的宗旨相符合麼?設計
只出如今能爲他帶來價值的時候,當他須要此類服務的時候第一個想起的就是我,這不就很好了麼?orm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要增長活躍度,咱們能夠把產品邏輯從如今的「派單」修改成「程序員搶單」,這樣程序員就要不斷來刷平臺獲取最新的項目信息,一單搶不成還要搶第二單。咱們是否是就能夠立刻得到更好的日活了?
然而這樣的話,咱們要損失項目成功率從而損失企業客戶:項目由誰來作徹底看誰有時間有精力手快,而不是根據誰最適合來安排;咱們要引發優秀程序員的不滿:他們更忙,所以他們也更難有時間搶單,或者好不容易搶一次卻總失敗,這樣他們下次就不會再來客棧搶單。
這樣的日活,換來的是用戶價值的損失,咱們不能要。
另一個方面,咱們發現自從客棧2.2上線,從產品上提供了項目進度記錄,里程碑記錄,每日共同工做時間安排,企業方和開發者開始天天很自主地登陸客棧,查看或提交當天的開發進度,完成當天的里程碑。而一個個小里程碑的完成,又提升了最後項目的成功率,提高了雙方的信任感和滿意度,從而提升了雙方對客棧的滿意度。
因此咱們的追求,應該是讓現有企業方由於滿意咱們的服務而來發布更多項目;讓更多企業方由於據說咱們的服務而來新發項目;讓更多程序員有好項目可作。
這樣,企業方花小錢買了好服務,程序員用本身的能力賺了更多錢以及我的經驗的提高。日活只是做爲副產品,被順便提高了而已。
目前客棧的項目成功率96.8%, 60%以上的企業方在完結第一個項目的一個月內,會在客棧發佈第二個項目,項目的平均金額也從1個月前的3千左右,開始上升到5千-1萬。我以爲,咱們在往正確的方向前進。
張小龍說,好產品應該是讓用戶用完即走,我很是認同。好產品,應該尊重用戶的時間精力和金錢,得讓用戶用得更痛快乾脆,深刻解決用戶問題。問題解決完了,不再騷擾他,直到下一次問題出現,而非無謂地佔據用戶的資源。
2、 用戶會用真金白銀告訴你,你作的事情有沒有價值
在平臺上發佈項目的話,企業方除了要支付開發者費用之外,還有支付給平臺10%的服務費用。
然而仍是不斷有用戶從那些免費的平臺過來,找咱們發佈項目。
「爲何?」我問一個客戶。
「由於對於我而言,要找到一個合適的開發者,常常是幾周到幾個月都不必定能搞定的事情,找到以後,能不能準時完成也不知道。以前一個網站建設的項目,5萬的項目換了3個外包方花了10多萬都沒作完,個人時間也浪費了3個月。在大家這裏,我沒有這個問題。我一個月固定成本5萬,你幫我節省1個月的找人時間,下降項目失敗的風險,只用多花小1萬的錢,其實很划得來。對於咱們而言,時間纔是最寶貴的。」這個創業者告訴咱們。
前段時間,有個簽約開發者私信我,說有個單子有人在客棧上直接找他接,他讓對方去發佈項目了,而後聯繫咱們請咱們指給他。
爲何?若是直接接他也不用付咱們服務費了,你到手的錢也許還更多。「接私活最煩的就是談價格,需求變更以及追尾款。在客棧我只用開發,輕鬆。」他回答。
因此,咱們要作的,並非和某些平臺比價格低,咱們只要實打實地幫助企業客戶快一個小時找到成功率最高的開發者,早一天完成項目開發上線;幫助開發者減輕和開發無關的一切事物,幫助維護他們的正當權益,讓他們能夠輕鬆憑開發能力而賺錢,他們就會回報咱們以信任,支持,以及合適的經濟收益。
客戶反饋
開發者反饋
3、啃難啃的骨頭,創造別人沒有的價值
爲了幫客戶快一個小時找到成功率最高的開發者,咱們花費了6個月的時間先去積累足夠多優秀的開發者,研究優秀開發者和項目成功率之間的關係,而後又花費了不少時間和精力來研究開發測試調整自動對接系統。
系統上線後,不斷去調整尋找合適的參數,來判斷什麼樣的開發者,完成某個項目的成功概率最大。
咱們的目標是,好的開發者,會接項目到手軟;而企業方,則能享受到1/2的成本,僱傭超一流開發者帶來的高質量高速度開發成果。
隨着作成的項目越多,匹配的次數越多,咱們的系統會越精準,成功率會越高,速度也會越快。而最開始,咱們鬧的笑話也很多,曾由於一個標籤匹配錯誤把前端開發項目匹配給了設計師,還由於一旦被拒絕就立刻對接下一位的機制一連匹配了6,7人才發現這個問題,大囧,立刻道歉而後修改。
目前,咱們平均一個項目最快匹配記錄1分鐘,最慢2天。平均每一個項目匹配時間4個工做時,平均匹配對接人數5人。但願將來,咱們能夠作到第一次對接就成功,讓企業方的等待成本趨近於0.
作遠程項目,另一塊難啃的骨頭是項目管理。
目前各平臺有兩種作法:第一種,本身聘請全職項目經理來人工管理項目,向客戶彙報;第二種,只在出現問題是參與仲裁,其他時間由用戶本身解決。
第一種辦法可以完成項目,但每一個項目的人力參與都過重,可擴展性不強;第二種方法基本屬於聽天由命型,項目失敗機率很大。
咱們的辦法很笨:
1)收集整理能找到的著名的遠程協做平臺的分享文章,總結他們的遠程協做經驗。
2)在咱們全部的項目組裏面蹲點,默默觀察他們的成功或者問題,總結。而後不斷把獲得的經驗運用到咱們的項目運營中,來驗證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再把經過運營驗證了正確的作法加入到產品體系,使全部人都能收益。
在這樣的不斷迭代下,咱們項目經理的效率對比最開始提高了5倍。將來咱們還要考慮微信平臺的整合,人工智能的整合等,來進一步提高項目管理的效率。
4、 賺一部分人的錢,放棄另一部分
咱們只有這麼一個小小的團隊,每一個人一週只有七天,一天只有24小時。咱們能專一的事情有限。
若是要花10分精力才能把一件事情作到top 1%,花5分精力能夠作到和別人同樣。你是願意作兩件花5分精力的事情,仍是作1件花10分精力的?
我選擇後者。
即便不從咱們本身出發,不一樣的用戶自己是有不一樣的產品體驗要求的:
一個遠程工做者,在本身能力勝任的狀況下,會但願獲得更多新機會;而一個非遠程工做者,會以爲被別人聯繫是一種騷擾。企業方聯繫了那些無心遠程的人被拒絕,會認爲是客棧的篩選展現有問題,浪費了本身的時間。等等。
作程序員的經紀人。作Top20% 程序員的經紀人。作 Top 20%遠程工做程序員的經紀人。
咱們給本身定下了愈來愈清晰的邊界,在這個邊界裏,咱們但願能夠作得比任何人都好。
5、結語
日本的木村秋則老先生,用11年種出了徹底自然生態的好蘋果,日本某高檔法式餐廳只用他的蘋果來烹製店內招牌菜「木村的蘋果湯」。而在他種出着全國馳名的純自然蘋果以前,他經歷了7年無收成,果樹枯死的困境,不少和他同樣想要嘗試天然農法的人,在第四年就放棄了。他啃着這塊難啃的骨頭,研究了各類解決辦法並嘗試,終於在第8年收穫了兩顆好吃到難以想象的蘋果,而後一步一步以自然蘋果聞名於全國,成爲了獨一無二的「木村的蘋果湯」的惟一供應者,一果難求。
2015年的創業圈,讓我看盡了什麼是B2VC, B2Media,各類神話故事翻江倒海,讓更多的人覺得創業就是追求一晚上成名一日暴富的神話,人們都在瘋狂地追逐快速成名,把融資成功當作創業成功,卻忘了商業的最本質,是基於價值差別的交換。
沒有價值,沒有價值差別,再怎麼樣的神話,也有坍塌的一天。
咱們團隊都不太懂怎麼B2VC, B2Media, 但咱們尊重商業規律,咱們試圖創造本身的獨特價值,讓用戶和咱們都受益。若是能夠像木村老先生那樣,經過踏實地努力,啃下遠程工做這塊難啃的骨頭,成爲遠程工做最佳平臺,我相信咱們會慢慢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