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CES2019次日 | BY AI,AI技術賦能教育的N種可能讀芯術

全文共2720字,預計學習時長6分鐘數據庫

CCF會士,北京大學教授李曉明微信

上集小芯說到,本次大會主題是「FOR AI & BY AI」,這恰巧從側面展示了人工智能教育的雙重含義。工具

一個是理論部分,FOR AI,須要搞清楚其目標和定位,這是原則性的問題。一個是技術實踐的部分,AI技術如何賦能高校計算機教育改革,讓AI賦能自身領域教育,這是最基礎的破壁之旅。學習

技術或者產業出身的大佬們,都在嘗試將AI技術帶進教育過程的「將來課堂」。AI時代信息的快速涌入,爆炸和繁榮,使得老師的課堂、決策和評定模式也面臨着新的變革。優化

李曉明:「學生很差好學」仍是「老師沒好好教」人工智能

CCF會士,北京大學教授 李曉明設計

李曉明教授的報告在小芯看來,更多的是經驗和觀念的分享。李曉明教授從自身參加Learning@Scale2019和AI in Education (AIED) 2019大會的「破冰之旅」出發,指出了中國學界目前在交叉融合領域的保守和不足。blog

國外研究「大規模學習」和「人工智能教育」的開放會議具備更強的開放性、交叉性和創新性。幾天的參會經歷讓李教授收穫頗多:部署

一,國外人工智能教育研究的眼光是發展的,思辨的。面對某個現象性或者技術性新事物的衝擊,他們回去探討和預測對「教育」自己的影響。所以他們的研究得以是最新的,最尖端的部分。深度學習

二,對某個現象和問題的關心程度存在差別。要保持對新名詞新事物的學習和接受,不能在邊緣徘徊;

三,要改革關心的方式,好比面對技術賦能知識學習,不能再是效率第一原則,也應該注重提高價值觀念。

談及感想:一是AI教育,老師們須要學習一些心理學、認知科學基礎;二是將技術用於追求層次價值,而不該該一味追求效率。

「一堂課的效果更多師生行爲之間相互預期的一種均衡。咱們在技術的支持下應該提升均衡的水平,而不是學生的成績。」 究竟是「學生很差好學」仍是「老師沒好好教」?這也是須要認真反思的。

高瑋:IT培訓機構的教育使命感驅動創新

達內教育集團校企合做中心總經理 高瑋

由於互聯網技術人才的高薪福利,小芯周圍不少非本專業的同窗都轉身培訓機構的懷抱。有需求就有市場,不能否認培訓機構的教學特性和繁榮市場。

達內集團的高瑋女士臨時受董事長韓少雲先生的委託,發表了報告。她從區別於高校和用人單位的獨特立場——培訓機構,談了談對人工智能教育的見解。

隨着計算機技術的普及和各領域對計算機人才的缺口,IT培訓機構已成爲高校密不可分的培訓夥伴。相較於高校人才培養,培訓機構的教育業務更爲複雜。

市場規模小、獲客成本高、課時單價低、客戶構成複雜等問題都是嚴峻的挑戰,可是IT培訓機構這幾年也迎來了產業的繁榮期。創造出一套更爲靈活的人才培養模式。

一是:O2O雙師遠程直播的教學模式;二是專一於求職的「技能」教育;三是保護與企業的密切合做,不斷更新課程體系。四是因材施教,分級培優的人才培養模式。

由於培訓機構用戶具備「就業」方面的剛性需求。在產學研的戰略合做和「技能」型人才的培養上,有明顯的自身優點。

成秀珍:AI賦能教育要正視技術、市場和社會的挑戰

山東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教授 成秀珍

成秀珍教授條理有序地分析了人工智能賦能教育的挑戰和機遇。

成秀珍老師與七八位博士生討論,最終從技術、社會和市場三方面總結出多重挑戰。

首先技術方面:數據不完備、數據共享不到位、深度學習缺乏理論解釋,於是其結果在教育上有不肯定性。這三大挑戰會形成教育測量與評價體系難以創建。

應對策略:面對技術上的挑戰,構建完備的數據庫,最關鍵的是面向學生,好比,設置智能工具的時,讓學生參與進來。這正是以用戶爲導向的作法。

市場方面:國家間研發競爭激烈,產品落地難度大,投入轉化率不高,這三大問題致使市場對人工智能賦能教育系統的需求並未徹底打開。

應對策略:加大科研經費的投入,減小滯後性;政府參與進來整合市場投資;教育部應打破壁壘提升預算,縮短市場反饋週期。

社會層面:一是隱私保護的問題,二是社會和道德問題,三是社會對於人工智能的認識存在兩極化。

應對策略:一是政府應創建完善的隱私保護制度。二是對社會和道德問題須要從產品的設計上進行考慮,部署前明確產品的責任歸屬問題。三是普及人工智能+教育的融合技術,普及技術科普和技術教育。

固然,人工智能技術也帶來了新機遇:AI技術具備處理重複勞動的能力、對海量數據提取規律的能力、在規律基礎上的模式識別能力、自我優化能力和針對性優化能力。根據技術特性找準定位,能夠幫助教師解決例如「教學睏倦」等諸多問題。

不過暢想中能應用於中國AI教育的技術和產品還很遠,國內亟需解決的是課程體系的設置問題。

 

劉知遠:將來須要更多「小木」同樣的學習助手

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副教授 劉知遠

劉知遠教授則是實幹派的行事風格,他以清華大學與學堂在線合做的「小木」在線學習助手爲例,分享了他的研究團隊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於教育領域的嘗試和思考。

基於對學生新學習方式的預測,學習助手小木的設計從這三方面入手:

一方面是對於學習者,作了學習者數據的分析,對那些有退課風險的用戶進行主動干預。

二是從課程角度,挖掘了課程概念的先修後修關係的抽取,從而幫助這些學習者更好創建起關於課程的概念體系。

三是基於以上這兩種相關的數據分析,創建了自動問答的功能,經過交互式的問答提升學習者的學習效率。

基於這三方面的考量,小木成爲一個互動力超羣的在線學習夥伴。將來的教學,一方面是更好的人機交互,經過計算機更好理解學習者的特色,基於數據創建起學習者跟課程知識的橋樑;另外一方面則是更好的人人互動,以羣體爲單位,建起學習者與學習者的橋樑。

彩蛋Q&A:專訪滴滴副總裁 章文嵩

CCF常務理事、CCF TF主席 滴滴出行高級副總裁

章文嵩

——Q:滴滴是一個很是優秀的科技創新企業,近幾年,騰訊、科大訊飛等企業開始「走出去」,與高校共建人工智能研究院,人才培養等。不知道滴滴有沒有校企合做的打算?

——A:校企合做咱們滴滴一直在作,好比咱們企業會開放或者提供一些題目、數據集、和研究經費,好比青年科技基金給青年教師或學生。

——Q:您以爲如今大部分學生以「就業」爲導向,或者一些高校注重「就業率」的現狀,對創新型人才培養有沒有影響?

——A:咱們應該以樂觀的態度看待,尤爲是對咱們企業而言。就業能讓學生的技能落地於產品和應用,更好地創造社會價值。高校培養學生的目的就是使其成爲有用的人。企業是一個實踐和檢驗學術成果的戰場。咱們歡迎更多的青年學生和老師來到企業將想法變爲可量化的指標。實際的模型迭代等等,對自己作科研但是頗有幫助的。

——Q:黎銘教授在報告中說,企業重金求才,激勵人才,可是對社會總體人才增量沒有用。包括目前國內高校許多博士甚至許多青年教師從科研轉身企業,這會對形成科研或者高層次研究人才的流失嗎?

——A:我以爲這應該說是人才流動,人才去到他能夠發揮做用的地方。並且這也是他們的選擇。

——Q:如今廣泛有一種反向觀點,認爲目前人過度依賴處於工具階段的AI技術,會限制人的創造力,您怎麼看?

——A:我不太認同這種說法,人得到信息的手段和速度得到提高,是一種價值交換的進步。如今的創造是組合信息的過程,信息獲取高效,咱們有時間作更多的組合和創新。

除主會大咖外,多個panel的論點也是精彩紛呈,想知道老師們臺下的另外一面?就持續關注小芯芯哦~ç®—æ³•çš„å…¬å¹³æ€§ä¹Ÿå¯ä»¥é‡åŒ–ï¼Ÿè¯•è¯•è¿™ä¸‰ä¸ªæŒ‡æ ‡å§

留言 點贊 關注

咱們一塊兒分享AI學習與發展的乾貨
歡迎關注全平臺AI垂類自媒體 「讀芯術」

(添加小編微信:dxsxbb,加入讀者圈,一塊兒討論最新鮮的人工智能科技哦~)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