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保護隱私,咱們真的須要嗎?微信
一、隱私是很是現代的事情網絡
有一個話題常常被討論,叫作「互聯網普及下失去隱私的人類」。但若是你去了解中西方几千年來的生活史,會發現「隱私」是一個很是現代的事情。工具
古羅馬做家老普林尼在他的著做《天然史》中描繪到:「家財萬貫是遮不了、藏不住的。王子們的府邸得以敞開大門,臥室與私密寓所盡收眼底,全部深層的祕密也所以被曝光並展現在衆人以前。」而中世紀流行的牀邊派對,牀曾是社交聚會的場所,主人、客人與甚至僕人都會睡在一張牀上。區塊鏈
一直到1770年,時任美國總統約翰?亞當斯爲隱私發聲,他表示:「我沒有道德或其餘義務向外界公開我每一年的我的開銷或收入。」 美國還發布了第一部隱私法案的《1710 郵局法案》,禁止郵局工做人員拆分私人信件,這個規定在今天看來甚至理所固然到有些好笑。大數據
另外一個將人類鏈接起來的發明是電話,最先普及的時候,電話線路出奇昂貴。所以人們會選擇和鄰居公用合成線路。這意味着,只要他們願意,隨時能夠「傾聽」你在電話裏的小祕密,事實上這樣的意外也時有發生。搜索引擎
咱們能夠看到,伴隨着建築、郵件、電話等科技的發展,隱私的概念也在不斷外延。但人類對於隱私的需求永遠滯後於對於新科技帶來的便利性需求。互聯網亦是如此,儘管歐盟在1995年就頒佈了《數據保護指令》,但它僅僅是一個指令,並無很強的效力。直到二十年後的2018年5月25日,《通常數據保護條例》才被正式實施,它被認爲是針對居民我的數據和隱私保護的最強法律。加密
二、從惡搞遊戲看隱私需求對象
說這麼多,並非爲互聯網巨頭侵犯隱私的歷史行爲進行辯護,而是想探討一個問題,在如今以及可預見的將來,咱們究竟須要多大程度上的隱私?另外做爲區塊鏈媒體的記者,咱們還要更聚焦一點,談談隱私幣的需求層級是怎樣的?索引
你們在學校的時候,有沒有玩過一個惡搞遊戲,叫作「時間、地點、人物、事件」,遊戲規則就是每一個人各自寫下這四個要素,而後連在一塊兒構成一句話。好比:月圓之夜 男盆友 在大海上 炒幣,單看每一個詞都很正常,連在一塊兒就像是一個不可告人的神祕儀式了。而我想說的是,這四個要素偏偏就反映出咱們對於隱私的核心需求。遊戲
首先是時間,我一直以爲現代社會人類對於隱私被侵犯的恐慌,更多源於懸在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什麼意思呢?互聯網和大數據時代的到來,讓咱們的一切行爲能夠更輕易的被過後回溯,這是很可怕的。大家回想下曾經撕毀過多少篇日記,是否是特別不想直視本身過去的一些行爲和思想?這其實說明咱們是在不斷成長的,但也反映出一個需求,就是「被遺忘權」。
歐盟早於1995年就在相關數據保護法律中提出了「被遺忘權」概念,而後從2012年開始建議制定法律,直到2014年5月13日裁定,普通公民的我的隱私擁有「被遺忘權」,並據此要求相似谷歌這樣的搜索引擎巨頭,必須按照當事人要求刪除涉及我的隱私的數據。
其次是地點,如今咱們步行有微信運動記錄,通勤打車有滴滴記錄,長途旅行搭乘飛機、火車有同程、藝龍記錄,咱們在利用GPS得到便利的同時也在被它獲取數據。但關於這方面的隱私保護也日益受到重視。
我對GPS最強烈的印象來自於動漫《名偵探柯南》,柯南常常用口香糖把定位裝置粘在跟蹤對象的車上,而後踩着他的滑板跟蹤。但其實根據日本的法律,柯南這個行爲是違法的。
2017年3月15日,日本最高法院大法庭首次對未取得法院令狀而採用GPS搜查的偵查行爲做出違法判決,也就是偵察人員爲了達到目的在對象不知情的狀況下,將GPS終端安裝在偵查對象車輛上,根據車載GPS或手機GPS定位功能,獲取位置信息以肯定其行蹤的偵查手法。
最後是人物和事件,咱們終於能夠談談基於區塊鏈技術的加密數字貨幣。區塊鏈對於時間的準確記錄有着強烈的需求,因此纔會有時間戳的概念,固然這裏的時間不併是物理時間的概念,而是交易的前後次序。而地點則不在區塊鏈的範疇以內,它是物理數據,也是鏈下數據。多解釋一句,區塊鏈系統的地址並非咱們上述的物理「地點」,而屬於「人物」範疇,由於它至關於傳統的帳戶。
三、區塊鏈隱私解決方案
區塊鏈隱私方案的着力點在於人物和事件,用你們更熟悉的名詞就是身份隱私和交易隱私。身份隱私是指用戶身份信息和區塊鏈地址之間的關聯關係,交易隱私是指區塊鏈中存儲的交易記錄和交易記錄背後的事實。
比特幣是做爲匿名加密貨幣被開發的,但它的匿名不是完全的。別人並不知曉你的真實姓名,卻仍可經過各類交易信息關聯到你本人。在比特幣網絡上交易時,你會留下 「鏈上信息」和「鏈下信息」,前者能夠將你的交易信息與他人相關聯,後者能夠揭示你的身份信息。
因而Zcash、Monero,以及基於Mimblewimble的Grin和Beam相繼出現,它們的技術雖然各不相同,但主要目的都是切斷「聯繫」。
Zcash是經過 zk-SNARKs 技術建立的,Eli Ben-Sasson 等人在零知識證實的基礎上進一步開發了zk-SNARKs技術,它讓人們可以簡潔且非交互性地證實本身知道某個信息的同時不透露具體內容。
Monero使用的是環簽名,經過構建 Kovri 以支持保護隱私的封包路由,用戶能夠隱藏自身地理位置和 IP 地址。Mimblewimble 的關鍵特色是無公開地址和徹底隱私化。
四、咱們須要多大程度的隱私?
簡單介紹後,咱們不要去管這些技術,僅僅依靠生活場景的常識去思考:咱們究竟須要多大程度上的隱私?
個人已婚男同事給我提供了一點思路,他說:「我一方面不想讓流水被第三者看到,另外一方面但願店家或者收款方可以保護本身必要的信息,好比出去請客以及買菸的時候。」我問他,紙鈔是否是就能夠知足你的需求?他表示其攜帶不方便,且有被翻錢包的風險。
那若是是央行數字貨幣呢?穆長春在獲得Libra的分享中,明確指出:「公衆有匿名支付的需求,而如今的支付工具都是跟傳統銀行帳戶體系牢牢綁定的,而央行數字貨幣就是數字現鈔,既能保持現鈔的屬性和主要的價值特徵,又能知足便攜和匿名的要求。」
從這個角度切入,筆者認爲普通民衆對於隱私的需求其實分爲兩大類:一是事件自己合法、合規、合情、合理的,但他們但願作個小透明,隱匿在信息洪流之中。好比滴滴能夠獲取全部的出行記錄,並經過大數據的方式提供更好的服務,但不要清晰勾勒出我我的的路徑,研究我我的的習慣,別有用心的推送廣告。
二是事件自己不合法、不合規、不合情、不合理,因此我不想讓別人知道這是我作的,並且也沒有辦法對我進行處罰,好比跑路、洗錢、逃稅、黑市交易。我想,這樣的需求永遠不會被監管容許,也不可能成爲主流的市場,所以不在討論的範圍內。
那麼想請教你們,對於第一類交易的隱私需求,有多大比例是央行數字貨幣能知足的?有多大比例是比特幣能知足的?留給其餘隱私幣的空間還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