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詳解inode節點

Linux inode節點

inode查看命令

  1. stat

功能:列出文件大小,文件所佔的塊數,塊的大小,主設備號和次設備號,inode number,連接數,訪問權限,uid,gid,atime,mtime,ctimehtml

ruanyang@ruanyang-HP-ProDesk-680-G2-MT:~$ stat go
  文件:"go"
  大小:3657       塊:8          IO 塊:4096   普通文件
設備:802h/2050d   Inode:13137033    硬連接:1
權限:(0775/-rwxrwxr-x)  Uid:( 1000/ruanyang)   Gid:( 1000/ruanyang)
最近訪問:2016-07-27 19:12:39.792720377 +0800
最近更改:2016-07-27 19:11:35.608719535 +0800
最近改動:2016-07-27 19:11:35.632719536 +0800
建立時間:-
  1. df -l

功能:查看硬盤的i節點總數和使用的個數.文件系統,總塊數,已用塊數,可用塊數,已用所佔比例,掛載點node

ruanyang@ruanyang-HP-ProDesk-680-G2-MT:~$ df -l
文件系統           1K-塊     已用      可用 已用% 掛載點
udev             4016008        4   4016004    1% /dev
tmpfs             805348     1508    803840    1% /run
/dev/sda2      952649644 21641472 882593248    3% /
none                   4        0         4    0% /sys/fs/cgroup
none                5120        0      5120    0% /run/lock
none             4026720    26084   4000636    1% /run/shm
none              102400       56    102344    1% /run/user
/dev/sda1         523248     3456    519792    1% /boot/efi
  1. ls -i

功能:查看目錄下各文件的inode numberlinux

ruanyang@ruanyang-HP-ProDesk-680-G2-MT:~$ ls -i
13140026 7.15-task         13107213 公共的           13107214 文檔
13107203 examples.desktop  13139539 基礎工單處理.md  13121164 無標題文檔 1
13137033 go                13107212 模板             13107211 下載
13140325 perl5             13107217 視頻             13107215 音樂
13116327 test              13118017 添加監控報警.md  13107210 桌面
13139985 YAML-Studing.md   13107216 圖片

理解Linux inode

  • inode是一個重要的概念,是理解Unix/Linux文件系統和硬盤存儲的基礎
  1. inode是什麼?ui

    理解inode,要從文件儲存提及。文件儲存在硬盤上,硬盤的最小存儲單位叫作「扇區」。每一個扇區能儲存512字節(至關於0.5KB)操作系統

    操做系統在讀取硬盤的時候,不會一個個扇區的讀取,這樣效率過低,而是一次性連續讀多個扇區,即一次性讀取一個「塊」(block)。這種由多個扇區組成的「塊」,是文件存取的最小單位。「塊」的大小,最多見的是4kb,即連續八個sector組成一個block。code

    文件數據都存放在block中,那麼很顯然,咱們還必須找到一個地方儲存文件的元信息,好比文件的建立者、文件的建立日期、文件的大小等等。這種儲存文件元信息的區域就叫作inode,中文譯名爲「索引節點」視頻

    每個文件都有對應的inode,裏面包含了與該文件有關的一些信息。htm

  2. inode的內容blog

    inode包含文件的元信息,具體來講有如下內容:索引

    • 文件的字節數
    • 文件的擁有者uid
    • 文件的所屬組gid
    • 文件的r、w、x權限
    • 文件的時間戳
      • ctime:文件的inode上一次變更的時間
      • mtime:文件內容上一次變更的時間
      • atime:文件上一次打開的時間
    • 硬連接數
    • 文件數據block的位置

    總之,除了文件名之外的全部文件信息,都存在inode之中。至於爲何沒有文件名,下文會有詳細解釋。

  3. inode的大小

    inode也會消耗硬盤空間,因此硬盤格式化的時候,操做系統自動將硬盤分紅兩個區域。一個是數據區,存放文件數據;另外一個是inode區(inode table),存放inode所包含的信息。

    每一個inode節點的大小,通常是128字節或256字節。inode節點的總數,在格式化的時候就給定,通常是每1kb或每2kb就設置一個inode。假定在一塊1GB的硬盤上,每一個inode節點的大小爲128字節,每1kb就設置一個inode,那麼inode table的大小就會達到128MB,佔整塊硬盤的12.8%。

    • 查看每一個硬盤分區的inode總數和已經使用的數量,可使用命令:
      df -i
    • 查看每一個inode節點的大小,可使用命令:
      sudo dumpe2fs -h /dev/hda | grep "Inode size"

      因爲每一個文件都必須有一個inode,所以有可能發生inode已經用光,可是硬盤還未存滿的狀況。這時,就沒法在硬盤上建立新文件。

  4. inode號碼

    每一個inode都有一個號碼,操做系統用inode號碼來識別文件。對於系統來講,文件名只是inode號碼便於識別的別稱或綽號。

    表面上,用戶經過文件名,打開文件。實際上,系統內部這個過程分爲三步:
    • 系統找到這個文件名對應的inode號碼
    • 經過inode號碼,獲取inode信息
    • 根據inode信息,找到文件數據所在的block,讀出數據
    查看文件所對應的inode號碼:
    ls -i example.txt
  5. 目錄文件

    Unix/Linux系統中,目錄(directory)也是一種文件。打開目錄,實際上就是打開目錄文件。
    目錄文件的結構很是簡單,就是一系列目錄項(dirent)的列表。每一個目錄項,由兩部分組成:所包含文件的文件名,該文件名對應的inode號碼

    • 列出整個目錄文件,即文件名和inode號碼:
      ruanyang@ruanyang-HP-ProDesk-680-G2-MT:~$ ls -i perl5/
      13238464 bin 13238465 lib 13502103 man

    • 查看文件的詳細信息,必須根據inode號碼,訪問inode節點,讀取信息。 ls -l命令列出文件的詳細信息。

      ruanyang@ruanyang-HP-ProDesk-680-G2-MT:~$ ls -l perl5/
        總用量 12
        drwxrwxr-x 2 ruanyang ruanyang 4096  7月 14 19:06 bin
        drwxrwxr-x 3 ruanyang ruanyang 4096  7月 14 18:49 lib
        drwxrwxr-x 4 ruanyang ruanyang 4096  7月 14 18:49 man
  6. 硬連接

    通常狀況下,文件名和inode號碼是「一一對應」關係,每一個inode號碼對應一個文件名。可是,Unix/Linux系統容許,多個文件指向同一個inode。
    這意味着,能夠用不一樣的文件名訪問一樣的內容;對文件內容進行修改,會影響到全部文件名;可是,刪除一個文件名,不影響另外一個文件名的訪問。這種狀況被稱爲「硬連接」(hard link)。

    • ln命令建立硬連接
      ln 源文件 目標文件

    運行這條命令以後,源文件與目標文件的inode號碼相同,都指向一個inode。inode信息中有一項叫作「連接數」,記錄指向該inode的文件總數,這時就會增長1(沒有硬連接時的硬連接數爲1)

    反過來,刪除一個文件名,就會使得inode節點的「連接數」減一。當這個值減到0,代表沒有文件名指向這個inode,系統就會回收這個inode號碼,以及其所對應的block區域。

    順便說一下目錄文件的「連接數」。建立目錄時,默認會生成兩個目錄項:"."和".."。前者的inode號碼,等同於當前目錄的「硬連接」;後者的inode號碼就是當前目錄的父目錄的inode號碼,等同於父目錄的「硬連接」。因此,任何一個目錄的「硬連接」總數老是等於2加上它的子目錄總數(含隱藏目錄)。

  7. 軟連接

    文件A和文件B的inode號碼雖然不同,可是文件A的內容是文件B的路徑。讀取文件A時,系統會自動將訪問者導向文件B。所以,不管打開哪個文件,最終讀取的都是文件B。這時,文件A就稱爲文件B的「軟連接」(soft link)或者「符號連接」(symbolic link)

    這意味着,文件A依賴於文件B而存在,若是刪除了文件B,打開文件A就會報錯:「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這是軟連接與硬連接最大的不一樣。文件A指向文件B的文件名,而不是文件B的inode號碼,文件B的inode連接數不會所以而發生改變。

    • 建立軟連接命令
      ln -s 源文件或目錄 目標文件或目錄
  8. inode的特殊做用

    因爲inode號碼與文件名分離,這種機制致使了一些Unix/Linux系統特有的現象。

    • 文件名包含特殊字符,沒法正常刪除。這時,直接刪除inode節點,就能起到刪除文件的做用
    • 移動文件或重命名文件,只是改變文件名,不影響inode號碼
    • 打開一個文件之後,系統就以inode號碼來識別這個文件,再也不考慮文件名。所以,一般來講,系統沒法從inode號碼得知文件名。

    第三點使得軟件更新變得很是簡單,能夠在不關閉軟件的狀況下更新,不須要重啓。由於系統經過inode號碼,識別運行中的文件,不經過文件名。更新的時候,新版文件以一樣的文件名,生成一個新的inode,不會影響到運行中的文件,等到下一次運行這個軟件的時候,文件名就自動指向新版本,舊版文件的inode則被收回。

參考文章: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31b2f5b01012lb3.html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