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梟雄吳三桂,自康熙十二年(1673年)起兵反清,自命「周王」,後於衡州稱帝,國號大周,改元昭武,至洪化三年(吳三桂死後,其孫吳世璠即位改年號爲洪化)(康熙二十年)吳周政權滅亡,歷時八年之久。以後清廷命令雲貴總督範承勳等,對吳氏家眷成員與部下即所謂吳三桂「逆屬人口」、「部下舊人」,進行十餘年的大清查,吳氏家族幾近被趕盡殺絕。前幾年,媒體披露貴州深山馬家寨發現陳圓圓墓葬和吳三桂後裔,在史學界引發極大震動。做爲吳三桂祖籍高郵人,筆者有機會於2012年9月前往馬家寨進行文化考察交流,經過走訪吳氏家史傳承祕傳人和當地的文史學者、文史愛好者,查閱當代清史專家李治亭、滕紹箴關於馬家寨考證研究的專著,對洪化小朝廷以後那段歷史,尤爲是陳圓圓攜吳三桂後裔逃逸、隱藏真相,有了基本的認識和了解。html
吳三桂、陳圓圓、吳應麒生前身後 「史實」記載與事實不符安全
吳三桂死後,特別是吳周政權滅亡後,過去許多資料著做記載吳三桂身後之事,包括陳圓圓、吳應麒的下落結局,多根據文獻資料研究,或參見某些未經考實的歷史遺蹟,作出種種判斷。而歷史面貌並不是如此。 一、關於吳三桂。吳三桂死後三年,清兵攻陷昆明,吳周政權完全瓦解。清兵奉令搜查吳三桂屍體,屢搜不見,後於安福園石橋水底獲一被認爲是吳三桂的屍體,便同吳世璠的屍體一塊兒,解往京師。康熙帝獲得恨之入骨的吳三桂祖、孫屍體後,於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二月十三日傳諭,「親詣祭告諸陵,剉其屍骨,傳示各省,懸之通衢示衆。」或稱「懸世璠首於市,析三桂骸骨,傳示天下。」清廷出於政治須要宣稱找到並處置吳三桂屍骨,能夠理解,但有史籍同時記載,「(清)大兵逼雲南,世璠潛易祖柩,自郭壯圖數人而外不預也……」雖對吳世璠什麼時候「潛易」、「潛易」何處未有記載,但吳世璠潛移其祖父屍體當是事實。同時,據吳氏祕傳人祕傳,陳圓圓在護送吳三桂靈柩回昆明後,決定再下湖南時,已「隱瞞處置」吳三桂屍體。於是,其真實狀況是,康熙十七年(周昭武元年,公元1678年)八月十七日(吳氏祕傳人說是中秋節),吳三桂在衡州稱帝六個半月後,正當清軍與吳周軍隊爭戰激烈之時,吳三桂病逝。先是祕不發喪,十月開始發喪,靈柩由胡國桂、吳應麒、陳圓圓等護送,由水路常常德、沅州到達雲南。陳圓圓在雲南昆明住了一段時間,再下湖南,後隱蔽於貴州搭茅洞,吳三桂屍體被同時帶往,先藏三桂於洞中,後隨陳圓圓出家天安寺後,移至天安寺地宮,陳圓圓死後歸葬馬家寨,吳三桂屍骨也遷葬馬家寨。 二、關於陳圓圓。衆所周知。陳圓圓是吳三桂的愛妃,也是吳周政權的重要人物。但自從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月二十九日,昆明城陷落以後,陳圓圓名字不只在王府的戶籍「原冊」中消失,並且其人亦杳無蹤跡,她的結局成爲清史研究中的難解之謎。三百多年來,正史野史對陳圓圓歸宿有多種「記載」,諸如死亡之說,出家爲尼之說,潔身以老之說等等。對她的墓葬也衆說紛紜,雲南、貴州、蘇州、上海,甚至日本都有,事實究竟如何呢?陳圓圓護送吳三桂靈柩至雲南,在昆明住了大約9個月,發現洪化小朝廷中「吳世璠沒有實權」,所有政權都是由「他的岳父郭壯圖在操縱,」對此陳圓圓「以爲大失所望。」同時,從周洪化元年(1680年)初開始,前方戰事不幸的消息接連傳來,形勢朝不保夕。陳圓圓決定離開這個沒有但願的「是非之地」,再下湖南,到達沅州後,找吳應麒「商量」將來的安排。一個月後,吳應麒命令將軍馬寶和鎮遠守將江義共同護送陳圓圓到達貴州思州(今岑鞏縣)搭茅洞,正式隱蔽起來。在這裏剛剛落腳半年,因爲野獸頻繁出入,兒媳婦凃氏被老虎吃掉,不得不前後移居屋場田、老屋場。直到康熙二十年(1681年)正月,吳應麒在平遠戰敗,前來隱居,她才鬆了一口氣。艱苦的生活和過分的緊張辛勞,嚴重損害了她的健康。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她不幸得了一種頭痛病,疼痛嚴重的時候會昏死過去,不醒人事。開始是三五個月發病一次,漸漸地發展到一兩個月發病一次,後來是三五天發病一次。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八月的一天,在天安寺出家爲尼的陳圓圓,正在念誦佛經,頭痛病發做到地,就再也沒有醒來,享年67歲。根據她的遺囑,她的孫子把她的遺體運回馬家寨,埋葬在獅子山下的繡球凸上。 三、關於吳應麒。據史料記載「世璠回滇,應麒亦奔回曲靖,欲殺世璠自立,郭壯圖使線緎就曲靖計殺之,並縊其子世珺、世珵。」也就是說,吳應麒野心勃勃,企圖「篡弒」、「篡逆」,被郭壯圖派人在曲靖將其殺死。同時還殺了吳應麒的兩個兒子吳世珺、吳世珵。而事實是吳應麒派馬寶和江義護送陳圓圓到搭茅洞隱藏後,本身又回到前線,鎮守嶽州,嶽州失守後,退守到辰州,並趕到思州看望已來這裏避難的陳圓圓,說明形勢很差,已處危險之中,勸陳圓圓在此好好隱蔽。隨後離開思州,護送吳世璠退出貴陽後撤到平遠一帶,與清軍周旋三個多月,戰敗後,決意不回昆明,連在昆明的家眷都沒有接出來,也沒有回過曲靖。看到洪化小朝廷敗局已定,他悄悄回到陳圓圓身邊,與其兩子會合,隱蔽起來。字體
馬家寨人確係吳三桂後裔htm
馬家寨現有230餘戶人家,1300餘口人,連同在外人口,大約2000人左右。全寨人都姓吳,沒有一戶外姓,已被確認是吳三桂後裔。 這裏,首先要弄清楚兩個問題,一是既然馬家寨人是吳三桂後裔,爲何不叫吳家寨或爲隱姓埋名,躲避清軍追殺而叫其餘什麼寨名,偏叫馬家寨呢?二是吳應麒與吳三桂、陳圓圓到底是什麼關係? 關於第一問題,是爲記念馬寶將軍而叫馬家寨的。馬寶是吳三桂的心腹愛將,吳周政權的大將軍,他是吳氏後人隱蔽計劃的主要策劃人、直接參與者和具體實施者,對開創陳圓圓等的隱蔽環境,保護他們的安全做出了突出貢獻。最後在被清軍圍剿時,他深知本身是朝廷要犯,是清軍追殺的主要目標之一,若是主動歸降,省得清軍繼續追殺,正好能夠掩護陳圓圓、吳應麒等人的隱蔽。因而他主動出首,投降清軍,直至大義赴死,始終保守祕密,爲這支吳氏後人的安全,在關鍵時期起到了相當重要的做用。吳氏後人爲感恩和記念馬寶將軍,將所住村名稱爲馬家寨,並尊馬寶爲吳氏之祖。 關於第二個問題。在史籍記載中,一致的說法,吳三桂生有一子即吳應熊,吳應麒是吳三桂之侄。吳三桂死後,清廷在窮追吳三桂逆黨時,涉及吳應麒也只是稱「吳應麒爾等系三桂藩下之人」或稱「逆黨吳應麒、夏國相俱三桂族戚」,並無更親暱之稱。官方文獻也證實,吳應麒至多不過是吳三桂一個較親近的侄兒。然而據吳氏祕傳人介紹,並經專家考證推算,吳應麒實際是吳三桂第二個兒子。吳三桂晉升爲副總兵的時候,曾經娶一位楊氏爲妾,她「跟隨吳三桂不到兩年,生了一個兒子叫吳昌華,字啓華(即吳應麒)。楊氏生子後不久死去。」吳三桂的結髮妻子張氏(吳應熊生母)爲人強悍,不肯接納吳應麒,「吳三桂將孩子交給吳三鳳(吳三桂大哥)扶養。吳昌華喊吳三鳳爲爸爸」。吳應麒九歲時進入王府,面對吳三桂蠻橫的正妻張氏,孤身幼弱的他沒有其餘能夠選擇,只有靠近陳圓圓以求生存。而陳圓圓無子嗣,很是喜歡並疼愛吳應麒,收他爲養子。吳應麒與陳圓圓感情篤深。所以,吳三桂實際生有兩子,長子吳應熊,次子吳應麒。吳應熊娶皇太極之女和碩公主爲妻,招爲駙馬,長居北京(實爲人質);吳應熊亦生有兩子,長子吳世霖,吳三桂反清後與吳應熊在北京同時被殺,次子吳世璠,在吳三桂反清前祕密出京,後繼承吳三桂皇位。吳應麒生有三子,長子吳世琮,吳周政權的龍威將軍,後戰死,次子吳世珺,幼子吳世珵。 陳圓圓前往思州隱蔽時,同時帶走了吳應麒的兩個兒子吳世珺、吳世珵,即傳被郭壯圖所殺的二人。他們先住在搭茅洞,後因野獸較多,不安全,遷到山下的龜形脖子(又叫屋場田),再因清軍追剿危急,又遷到山上的老屋場。陳圓圓死時,她決定葬在馬家寨,吳應麒遂決定族人遷移馬家寨並在此定居(約雍正元年)。爲增強防護,保護寨中人安全,村寨按八卦原理建造,生人進來,很難找到出路,連原路也難找回(現仍有遺蹟)。 馬家寨人究竟是不是吳三桂後裔,通過吳氏祕傳人講述和專家考證,結論是確定的。 一、馬家寨人自認吳三桂是其祖宗 馬家寨人不管男女老幼,衆口一詞,都說吳三桂是他們的老祖宗。吳三桂是一個具備很高知名度的歷史人物,但在廣大農村地區其影響未必有多大,尤爲像馬家寨地處「天邊」僻壤,距中原路途遙遠,爲重重山嶺所阻隔,信息難通。這樣一個極其封閉長達千百年的小山村,居然認吳三桂爲他們的祖宗(馬家寨人也都知道他們的祖宗名聲很差,但並未所以而不認祖宗)。吳氏族人對吳三桂的認同,剛好說明他們與吳三桂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血緣關係。特別是與吳氏第十代祕傳人吳永鵬面對面訪談,他講述吳三桂、陳圓圓、馬寶等人的故事,如數家珍。在這遙遠的窮鄉僻壤,文化很不發達,既沒有高校,也無研究機構,有誰來說吳三桂的事?祕傳人沒念過大學,僅初中畢業,何以知曉三百多年前吳三桂部下各位將領名字與有關事件和吳三桂死後其家眷避難貴州岑鞏縣的事?即便是研究清史的人,若是對這段歷史不下足夠的功夫,積累至關的專業知識,也很難將當時所發生的有關細節講清楚。而吳永鵬卻有條不紊、娓娓道來,很顯然他是靠上代人傳給他的。 二、吳三桂、陳圓圓、吳應麒等墓主人身份獲得確認 馬家寨北側地勢稍高,是一個寬達數百米的朝陽山坡,山坡上佈滿了墳塋。這就是吳家世代的最後歸宿處。在衆多的墳塋中。居中而葬的,其主人已被確認是吳三桂、陳圓圓、吳應麒。同時還發現了馬寶將軍的墳墓。從其墓聯「重壘土塋人祖即己祖,復修石臺若翁如吾翁」及立碑時間「光緒三十二年五月初六日立」來看,這是吳氏後人爲感恩懷念馬寶將軍而立的衣冠塚,並尊其爲本身的祖宗。 須要說明的是,吳氏墳山上的早期墓主,都是清廷追查對象,爲更好地隱蔽,其碑文都通過精心巧妙地掩飾,或是變換文字,或是採用會意,或是改名,或是用號,變化無窮,若無祕傳人講解,外人沒法理解其義。其碑文的隱晦,充分說明吳氏後人的文字底蘊以及立碑時所下的文字功夫。真是堪稱中國碑帖文化史上可貴的奇文怪篇。如: 吳三桂墓碑碑文「受皇恩頤養一次八十五歲吳公號碩甫墓」,其義爲「受皇恩頤養」,吳三桂稱帝后,認爲本身是「受皇天所命」,「受皇恩」是受「皇天」之恩,而並不是其餘某一帝王之恩;「一次」解讀爲「大周太祖高皇帝」(吳世璠即位後尊吳三桂爲太祖高皇帝),指創業之主;「碩甫」指吳三桂字號;「八十五歲」是指吳三桂的忌日即那一年的八月十五日(中秋)。(注:吳三桂墓葬及碑文,未列入吳氏祕傳人祕傳內容,由北京和地方多位專家、學者現場考察,集思廣益,晝思夜慮,潛心研究,才得以解讀)。 陳圓圓墓碑文內容爲「故先妣吳門聶氏之墓位席」。這裏的「吳門」暗示陳圓圓籍貫蘇州。「聶氏」暗指陳圓圓。此碑立於雍正六年,當時尚未「聶」的簡化字,是吳氏文人爲隱蔽而本身造的字。此字造得很是有水平(吳氏造此字時,並未想到後來念「聶」,只是做爲一個符號),首先,它表明陳圓圓有二姓,六歲前姓邢,父母雙亡後,由其姨父撫養,隨姨父姓陳,邢、陳都有耳旁,仍是一左一右的耳,即「雙耳」;其次「雙」字的繁字體舊字形上半部分能夠看着是「佳佳」二字,「佳佳」表明「好」,引伸爲「花好月圓」即「圓圓」之意。「位席」是因陳圓圓是皇妃,這是對皇妃死後的一種敬稱。碑上未用「清」字就是暗喻爲「明蘇州氏陳圓圓皇妃之墓」。 另外,吳應麒、馬寶墓的碑文也有一些隱晦自造字,若非祕傳人解釋,外人根本不會弄清其義。吳應麒墓碑聯曰:「 姓於斯上承一代統緒,藏身在此下衍百年箕裘。」其義爲「來此居住是有隱情的,」要求子孫「繼承上輩遺志,完成上輩未完成的宏偉事業,振做家聲。」其中「 」爲自造字,正寫當是「隱」字。馬寶的墓碑正中間刻文爲「清故上壽先考明公號公玉老大人之墓,」這裏的「玉」字,當初是個「王」字,本來暗指繁體字「寳」,以「王」代「寳」,「號公王」即「號公寳」,是爲隱蔽馬寶身份,後有人指出,「公王」詞義含有對吳三桂等祖宗失敬之意,即有喧賓奪主之嫌。直到國家文字改革後,繁體「寳」字簡化成「寶」字,吳氏主持者用「寶」字下的「玉」字,取代「公王」中的「王」字。 三、吳氏家族遺蹟及標記可進一步佐證 吳氏祕傳人明確指出其「祖籍江蘇高郵」,是「遼東人」,這與吳三桂家史徹底吻合。馬家寨吳氏家族子弟每有考上廩生、貢生等獲取功名時,都要在寨子中豎起一個旗座,以示記念和炫耀。如宣統元年(1909年),吳勳宣考中進士,所豎的旗座對聯雲:「貢樹名標不愧延陵簪纓胄,儒林德重克承渤海八月風」。這後一句所說的「克承渤海八月風」,就是指吳勳宣繼吳襄(吳三桂父)、吳三桂前後在遼東考取武舉以後,再次中舉。渤海是指遼東中後所地區(今遼寧綏中,吳三桂祖父吳長盡遷離高郵,流寓遼東定居地),在渤海沿岸。早年馬家寨有一我的名字叫「襄子」,因其名字與吳襄的名字相重,在家族中引發強烈反響,爲此召開家族會議,要求他限期更名。他不肯意聽從,家族便將他趕出寨子,移居山上居住,造成地名叫「襄子家」、「襄子家屋」、「襄子家屋場」。 吳三桂祖籍高郵吳氏的堂號叫「延陵堂」。吳三桂有字,也有號,其中之一是延陵,或許具備不忘祖先之記念意義。在他如日中天的時候,人們經常稱呼他爲「延陵將軍」。時至今日,咱們親眼看到,馬家寨吳氏各個家庭的堂屋,都供有延陵堂,上邊書寫「延陵堂上歷代宗祖昭穆考妣姻親之神位」,並將祖宗神位擺在諸種神位之首。這是根據陳圓圓死前留下的遺囑而設立的,一直延續至今。 吳三桂稱帝,死後傳位給其孫吳世璠,前後兩帝,不過三年零七個多月時間。而馬家寨的吳氏後裔,不但保存有當年清朝皇帝的賜物,並且在精神層面,仍然保持有吳周皇族心態。他們至今仍然保存着順治皇帝的御賜書。順治二年(1645年),清廷爲表彰吳三桂在清軍入關問題上所立下的功勞,擬提高他的爵位,在已封爲平西王的基礎上,晉封爲平西親王。吳三桂主動辭去「親」字,知足於原先的爵位。爲此,順治帝親自寫給吳三桂四句話:「吳氏望族,三讓賢風,千秋功業,萬代福綿。」並蓋有皇帝御印。吳氏族人曾經擁有由順治皇帝封賞,並蓋有御印,用於記載吳氏家族大事的御賜簿,過去馬家寨的老人親眼所見者不在少數,早年保存在馬家寨大地主吳名繡家。但解放前土匪橫行做亂,湘西和黔東交界處的土匪頭子潘雲誠帶人把馬家寨大半個寨子全燒光了,吳名繡家未免其難,御賜簿也就隨着房屋化爲灰燼了。馬家寨早年曾保存有皇傘,許多老年人都見過。但由於「世代保管」的這戶人家「家窮」,兄弟八人,霸道異常,無視家族委託,竟將皇傘當被子蓋,日久天長,便將這珍貴的文物給扯爛、毀掉了。 馬家寨老一輩的人都記得,寨中曾保存着吳三桂使用過的兩把大刀,重的120斤,稱爲雄刀,是吳三桂臨戰使用的兵器,輕的96斤,稱爲雌刀,是吳三桂備用的兵器。惋惜於1958年「大躍進」大鍊鋼鐵時,被做爲廢鐵賣去鍊鋼了。 馬家寨人的體貌還有一個明顯特徵,他們不像黔東南人那樣身材瘦小,而大多數身材魁梧高大,有人說與吳三桂很類似,是基因所至,可能有些道理。 在精神層面。吳氏家族儘管從先進的城市王府轉移至落後的山溝,變成了普通農家,但三百多年來,這個家族在精神領域,卻保留着很多原來的狀態。凡是馬家寨人都遵循一個規矩,無論本地及附近省、縣吳姓家族的人有多大的權勢,本寨人並不隨意認做本家。他們認爲:「咱們祖宗來源與他們不一樣,咱們是吳三桂後代,祖籍與他們不一樣,咱們的祖籍在遼東中後所,江蘇高郵,咱們馬家寨家家戶戶都供奉延陵將軍。」(至於陳圓圓曾認做本家的吳姓,是個例外)。同時,馬家寨的吳姓人,不給他姓人擡轎子。他們認爲本身是皇族出身,只有別人給本身擡轎子,沒有給他人擡轎子的道理。馬家寨人還決不容忍任何詆譭、污辱其祖宗的人和事。 陳圓圓曾在天安寺出家,並出錢修建寺院。天安寺爲記念和感恩陳圓圓,每一年春節都要辦一桌齋席招待馬家寨的吳家人。凡是「馬家寨人去思州城挑鹽巴,路過天安寺的人吃飯不用給錢。」上述作法一直延續到解放前夕。對象
轉自:http://www.gytoday.cn/tb/20131015-254337.shtml繼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