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課經濟學》2、政府的投資、稅收與信貸

    今天的話題,咱們在上期認清了破窗謬論的基礎上,來聊一聊政府的投資、稅收與信貸。
    當今世界上,沒有哪種信任能比人們對政府投資抱有信任更持久,更具影響力的了。各國人民都在仰仗政府開出這個藥方,堅信它能夠包治全部經濟弊病。哪一個地方經濟不景氣?政府投資拉動產業經濟啊!哪一個地方出現失業問題?政府投資創造就業機會啊!總之政府投資一出手就必定能夠擺平一切經濟問題。可是真的是這樣嗎?
政府投資新建大橋
    首先咱們要說, 必定數量的政府投資的公共設施建設那確定是必要的,好比道路、橋樑、隧道、警察局和消防隊等等的。由於社會對於這些公共建設自己是有巨大需求的。需求就是其存在的理由。 可是呢,若是把政府投資公共建設工程看成是一把手術刀,用以「提供就業」或者「創造出民間沒法創造的新財富」這能夠作的到嗎?
    咱們舉個例子來思考一下,如今政府投資要花5000萬修一座大橋,在建橋過程當中須要僱傭1000名工人來參與修橋。一年以後,橋修好而且通車了,還須要一些工人對大橋進行養護,而且大橋兩邊開了不少的商店,有餐館、小賣部還有修車行。一片蓬勃發展、欣欣向榮的景象啊。
    你看看政府投資乾的漂亮吧,修橋和橋的養護工做提供了多少的就業機會啊?而且橋修好了以後所帶動的餐飲業、購物業、汽車修理業、服務業的發展,最後這座大橋修的這麼的漂亮還能帶動旅遊業的發展呢!你說好很差呢?
    可是,除了眼前所看到的一切以外,咱們也不能忘記了那些看不到的東西。 咱們就來分析一下,橋是憑空出現的嗎?首先修橋的5000萬哪裏來的?政府稅收啊!政府稅收哪裏來?你和我每一個人的口袋嘛。
    爲何政府投資公共工程要和政府稅收放在一塊兒說,由於 政府是沒有盈利能力的,政府的全部投資支出都來自於咱們每一個納稅人的口袋。 若是這些錢還在咱們口袋裏咱們會怎麼樣?就和咱們以前分析的同樣,買吃的、買喝的、買衣服啊!說到這裏就不難發現。這座橋所創造的的就業機會就是那些看不見的其餘地方失去的就業機會,造橋工人每增長一個,汽車製造工人、洗衣機制造工人、服裝製造工人就少一個。
    咱們看到的是多了這座橋,而看不到的是那些沒有製造出來的汽車、洗衣機和服裝。因此新建大橋的大橋後面其實就是被打碎的那一道破窗。他沒有創造所謂的財富,而只是對財富的轉移。是經過犧牲其餘的財富而把特定的財富集中表現出來了而已。
政府投資新建廉租房
    那咱們再舉一個例子,政府投資新建廉租房。這個東西和修大橋不同了吧,這但是民生工程,光榮正確偉大吧?那咱們就來看看哈。興建廉租房確實能帶來很多心理上的益處,建設時繁忙的工地,完工後嶄新的建築、入住時喬遷者臉上洋溢的笑容。
    可是呢, 其實廉租房是政府投資行爲下的經濟畸形兒,正是由於廉租因此他的建設以及養護成本是不可能靠後期收取廉價的租金所回收。而這部分缺口就是來自於稅收。因此看不見的是因這部分稅收使其餘行業形成的損失,這樣其餘行業的工做崗位就會減小,所以而失業的人反過來只有去申請廉租房。因此在興建廉租房的同時,政府卻在迫使更多的人只能申請廉租房解決住房問題。
    那麼咱們來總結下: 政府投資建設公共工程,其一「創造就業機會」、其二它所能創造的財富是民間所不能產生的。這兩個論點站不住腳了。修大橋一類的政府投資還只是是財富的轉移。而修廉租房卻成了整個社會經濟財富的損失。
    而且我還要再補充說明一下,若是政府推行這類計劃的主要目的「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的話,以致於呢這項計劃自己的經濟效用如何,卻反而好笑的成了次要問題。那麼工程越是鋪張浪費、耗用的人力成本越高,就越能達到提供大量就業機會的目的。在這種狀況下,政府用於支付公共建設工程的稅收就遠不如納稅人本身在市場中花掉這筆錢來得值當。
政府稅收
    那咱們在繼續說說政府稅收,關於稅收一直聽到這樣一種聲音:就應該多收富人的稅,把從富人那裏收到的稅再補貼給窮人。帶來的好處顯而易見吧?縮小貧富差距,使得社會變得公平,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目的。
    咱們就先站在富人投資的立場上看看,富人的企業在市場中打拼,若是虧了1塊錢那就是從本身的口袋裏拿出去了一塊錢,當他賺了一塊錢卻要把這筆錢的一部分好比說兩毛用來納稅,他就只能賺到了8毛錢。
    若是對富人的稅收再提升呢?我冒着損失一塊錢的風險只能賺5毛?3毛?甚至只能賺1毛錢的時候,若是你是富人還會想盡辦法投資嗎?若是你是富人辛辛苦苦幹一年在保證賺錢的狀況下還要負擔重稅,要白乾3個月、5個月甚至白乾半年。
    那麼若是是個人話,我寧願拿我現有的錢去吃喝享受,把他給消費掉。那結果就是富人不肯意投資賺錢,各類各樣的中小企業相繼倒閉,大量人員失去工做。那個時候卻是真的貧富差距縮小了,由於你們都成窮人了。
    固然了,爲了執行基本的政府職能,必定數量的稅收確定是必不可少的,圍繞這個目的的合理稅收對於生產不會形成太大的損害。做爲回報,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務,能保護生產,同時能爲生產者提供更多的回饋。可是,稅負佔國民所得的比率越高,民間生產和就業受到的抑制就越大。等到總稅負大到超過可以忍受的極限時,纔回過頭考慮從新設計稅制,損失程度恐怕已經很是慘重了。
政府提供信貸
    最後再說一個關於政府提供信用貸款的話題,咱們常常都會聽到政府給社會上的弱勢羣體提供低利息,甚至是免息的貸款,這很是的常見吧?
    特別是對於農民,有人就說農民的生活艱苦,沒有土地、沒有生產資料,因此只能等着吃國家的救濟,可是若是給他們提供一點貸款,讓他去買一臺拖拉機,再租一塊地,那麼他就可以創造財富,不只貸款能夠償還,並且還能夠完全改變本身的生活,從一個吃國家救濟的人,變成爲一個納稅者。這聽起來是否是很是的完美?
    但其實在做者黑茲利特看來,這也是一個謬誤。咱們想,爲何須要政府提供低利息貸款幫助這些人呢?由於他們不肯在民間貸款,或者說根本就貸不到這筆錢。爲何會貸不到呢?私營的信貸機構天天都在尋找這些,獲得貸款以後可以創造更多財富的人,在農村有大把這樣的機會爲何他們還要視而不見呢?
    道理很簡單,由於私營機構是用本身的錢在放貸,他們是要對本身的貸款收益負責的。他們在放貸以前必然要仔細的考察,看看這個農民是否是一個講信用的人,是否是有償還貸款的能力。若是把錢拿給不靠譜的人,那麼結果確定就是財富的損失。
    如今政府要涉及貸款業務,政府官員怎麼可能像在市場中長期搏殺的私營機構同樣,去審查借款人的經營能力和信用程度如何呢?並且政府要幫助的就是這部分拿不到民間貸款的人。 換句話說,私營放貸者不肯意拿本身的錢去冒這個巨大的風險,而政府則願意用納稅 人的錢去冒這個險。
    再有,咱們想一想政府放貸出去的這些資金,咱們看着這些錢仔細的想一想。回憶下咱們剛纔所說的,有沒有發現,在這些錢的背後,又是那一扇被打破的櫥窗。政府把目光全都聚焦在貸款資金幫助到的那些人頭上,而忽略了由於政府的貸款計劃,被剝奪掉在市場上得到這筆錢的機會的那些人。
    政府每把多一分的錢借給那些信用很差,償還能力不強的人的時候,那些信用良好,具有償還能力的人,在市場上就將少拿到一分錢。政府借出去的是錢,但錢只是交易的媒介而已,最後體現出來就是土地、是農場、是拖拉機。這些資源終歸是有限的。政府把農場給了甲,就沒有辦法再拿給乙。那真正的問題就變成了究竟是政府懷抱中的甲更應該獲得農場呢?仍是在市場中的乙更應該呢?
這樣一來政府信貸,所形成的最終效果是減小而不是增長了當地所能創造的財富,由於可用的土地和拖拉機沒有交給效率更高、更值得信賴的人手裏,而是落到了低效率的貸款人手中。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