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上搜到的,感受有必定道理,就轉出來了。程序員
嗯,起碼從本身身上,看到不少其中說明的弱點,之後仍是要注意啊。框架
原文在這裏:http://www.bokee.net/newcirclemodule/article_viewEntry.do?id=68196&circleId=100031ide
=========================================================學習
本文的中國程序員指的是在中國大陸境內(不包含港澳臺和其餘華語地區)的軟件開發人員,他們一般會被 劃分爲初級程序員、高級程序員、系統分析員和項目經理。他們的年齡一般在20-40,20—30歲程序員佔總人數的80%以上,而其中26歲如下的又佔一 大半。收入水平在國內屬於中等偏上,文化水平較高。 測試
因爲是在大陸地區,他們廣泛是無神論者,無信仰;絕大多數爲工科出身,主要來自計算機、自動控制、電子、應用數學等相關專業,由於大陸大學的職業性教育使 其餘專業的學生難以進入這個領域,男性比例偏高。習慣用二分法分析問題,受傳統儒家、道家思想影響深入;他們的工做習慣把他們培養成了實用主義者和完美主 義者。spa
因爲在大學中的職業性教育特色,形成他們廣泛輕學術,重應用,自學能力低,創新能力低的特色。一個直接後果就是可以很是快的進入工做角色,而難以有所深 入、創新;而其餘專業的畢業生進入軟件開發行業後,因爲自學能力弱和缺乏必要的全面的計算機基礎知識教育的緣由,除個別特例外,計算機專業畢業生廣泛反映 與他們有能夠感受獲得的溝通問題;而且,即便是計算機專業的畢業生,在某項技術上,若是沒有實際項目經驗,即便通過很長時間的自學,也每每不得要領;所 以,僱主每每在招聘時,須要某種技術人員時,有實際項目經驗成爲一個重要指標,而不是象西方國家看重綜合素質。這都是職業性教育形成的惡果的佐證。.net
目前,中國程序員的總人數很是龐大,但在計算機基礎理論上毫無建樹,在計算機軟件的主流產品中,沒有一個是國產的,甚至在構建在產品之上的流行框架,也沒 有一個是中國程序員的成果;20年來,他們都在學習語言、理解框架、構築應用,應該認可:中國的計算機軟件開發、應用水平並不高。中國程序員們目前主要從 事系統集成類開發、外包開發的下游和測試工做,「學術性」的研究職位很是少,專門研發人員並不太多。這意味着雖然有必定的入門門檻,可是在入門後不太長的 時間內(1-3年)就能夠達到發展的「天花板」,而很難找到其餘出路或再上升到一個更高層次。而他們的工做更可能是一種他們戲稱的「體力活」的簡單代碼開 發,顯然有一些經驗的年輕人在這方面更有優點,他們之間的「體力」上的激烈競爭使這個行業從業者成爲當今預期壽命較短的異類一族。而幾乎全部的軟件企業對 更新員工技能的投入都極低,由於能夠很容易招聘到有特定技能的人,而且確實在系統集成方面的培訓都只對新人有用而對有經驗的員工只是常識,而更高級的培訓 都超越了企業目前的須要,沒有立竿見影的效果。
因此,在程序員中廣泛存在一種「30歲」或「35歲」焦慮,這不是空穴來風,而是他們對將來不肯定性的焦慮。因爲行業收入和社會認同對剛走出校園的大學生 頗有吸引力,有大批人員加入了這個行業,後來的年輕人會對先行者產生強大的壓力。先行者沒法保持我的技能持續提升,也就沒法讓薪水持續上漲,除轉入管理 (做項目經理或創業做老闆)外,基本就只能轉行了。
在疲勞的工做、工做壓力以及對將來的焦慮的聯合做用下,中國程序員們通常都有輕度抑鬱表現:失去興趣和快樂感、容易疲乏、總想不高興的事、思惟和反應遲 鈍、自責自罪、工做學習和創造能力明顯減退;軀體症狀是:睡眠障礙、疼痛、乏力、胃部不適、食慾欠佳、心慌氣急,以及各個系統的症狀。不過,因爲都是成年 人,心智都比較成熟,通常不會有嚴重後果。orm
中國是一個以儒家思想爲主流,輔以道、法、佛家思想的國家,各類思想通過上千年的互相影響、融合,已經有些難以分清彼此。有個調侃就說:「中國人日常是儒 家,得志了變成法家,失意了就變成道家了。」中國程序員基本都是一個教育體系中的產品,在文化思想上很是類似:所有都是無神論者;表達感情時趨向於間接、 含蓄、內控的表達方式;組織歸屬感強,採起協調、和諧的態度,時常表現出中庸、折衷、妥協、世故,而不走極端的性格,在羣體中儘可能採起順從團體的態度,不 願在團體中把本身的地位顯露出來;組織程序、原則的訓練基本爲零;傾向於相信命運,愛用兩分法來做判斷,系統邏輯爲非此即彼,人行爲模式是謙虛、謹慎、抑 制,甚而是稍有退縮。ci
可是,這種文化的另外一方面使他們在堅持本身的觀點上會有很強的韌性,加上對組織程序、原則的訓練少且不重視,在觀點遭到反對時,會在行動上表現出非此即彼 的強烈的不合做態度,保留意見就同時保留了實力,激烈一些的就會想辦法調離出團隊;但在表面上,不會表現出強烈的態度,甚至有時會讓反對者感到他至關好的 合做態度和藹解人意,在遭遇不合做形成的困難時不會發覺緣由,感到莫名其妙。不要被此矇蔽,這是儒家這種「恥感」文化的特徵:保護本身的面子,給別人留面 子,可這不表示贊成對方觀點。內斂的特徵經常讓對方最後感到反對者在玩「陰」的。 這種態度顯然不適合團隊合做,傳統上中國的管理方式是「制衡」,經過平衡各方面利益和力量保持穩定;傳統上的優秀的治理者更多時候是「耍手腕」的高手。因 而對中國人使用現代西方的管理方法常常無效,團隊的進取能力顯然不足,維持則比較容易。而軟件研發卻一般都須要團隊的很強的進取心,系統集成則次之。開發
這種管理上的失靈或部分失靈致使的一個現象是:在項目中遇到難點不可怕,中國程序員的單兵做戰能力是很強的,可是遇到規模問題就糟了。咱們知道,技術可以 部分消解規模問題,但不能完全解決規模問題;技術不可能替代管理。因此,中國的項目組,項目經理每每是高手,或者是項目組的首席程序員,這樣才能保證他的 意圖能正確實施。在軟件開發因爲某些新技術的出現而使程序員我的能力獲得極大的擴大時,中國軟件開發界會及時地反映,變得很是活躍;而技術普及以後,競爭 轉換到規模水平上時,惡性競爭就會當即展開,程序員們會感受很差,感到沮喪。這恐怕也是中國軟件業特別喜歡追逐新技術的緣由吧。
「恥感」文化在程序員這個職業上造就的另外一個特色是:儘可能避免內部直接競爭。程序員這個職業有一個特徵:程序員們把他們的程序看做他們的外在延伸,事實 上,的確有不少人把程序比做他們的子女。批評他們的程序會遭到強烈的反彈,給人的印象是他們都有些犟,不肯認可本身的錯誤;實際上這被看做是在批評他本 人,會被他進一步延伸爲我的的失敗,他固然不能輕易接受;若是你批評他們的衣着,他會很虛心的接受的,而且銘刻在心,遵守執行,還心存感激。中國有句古話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評價誰的文章更好是很難的,評價武藝則比較簡單,打一架就好了。評價程序原本就是很難的(跟評價文章同樣),而且在有可能「傷人 「的嚴重後果狀況下,項目組內部通常不評價每一個人的程序如何,也通常不用競爭的機制來選擇程序(原本人手就不夠),傷面子對中國人是很嚴重的事情;不過, 若是展開競爭,會是至關激烈的(保住面子更加劇要),激烈程度很容易失控,達到破壞掉項目組的程度。因此,若是不是某我的寫的程序差勁到了離譜的程度了, 通常不會有人說什麼的;可是,當某人離開了項目組,能夠隨意評價而沒必要顧及他的面子時,評價是不可避免的,並且每每是負面的比較多(能夠借貶低對方提高自 己的面子)。而對外部競爭時,因爲不須要顧及對方面子,則能夠不客氣得多。如此一來,能夠想見,一些軟件工程手段:走查,內部評審等就勢必難以展開,即便 展開,效果也會因爲顧及同事面子等考慮大打折扣。在這種會議上,中國程序員比國外程序員的活躍性差不少,本人蔘加這種會議時老是觀察到,通常都是老外在不 停發言,國內同事一聲不吭,有時乾脆關掉本身這邊的麥克風。文化產生的效果何其明顯!但是在另一種會議上,好比技術交流,技術學習會議,項目框架初步討 論、研討等學術研究交流型會議,只要不涉及評論他人的成果,中國程序員們仍是很是積極的,簡直判若兩人;惟一的不足是組織紀律性差,若是主持人控制會議能 力不足,會被不停打斷或者離題。因此,在組織前一種會議時,主持者必定要注意引導向後一種會議的研究型風格,把評審變成更優方案的探討,寓貶於褒,或探討 方案長處和弱點,只要不太傷面子,不作根本性否認,方案的主人天然會取長補短作出調整的。
另外一個國人不適合軟件開發的特色是由「修齊治平」的觀念形成的,「學而優則仕」是它的一個直白的解釋。中國人的通常觀念是:在一個崗位上作的好了,就應該 提高到這個崗位的管理者的位置上。因此,程序員們努力工做多半是爲了提高到不作程序員的位置上,不是像印度人有安於現狀的淡泊,也不象日本人甘作螺絲釘, 也不象西方人士爲了興趣愛好而狂熱;沒有信仰在這裏成爲一個缺陷,而有信仰的人每每更加有韌性,不容易浮躁,不輕易跳槽。而程序員要作到優秀是須要持續的 學習,獲取經驗;統計數據代表:中國程序員平均從業時間爲4年,美國爲14年(2003年數據);這麼大的差異,足以使兩國的軟件水平拉開幾代的距離。從 根子上看,這是中國人心裏的等級觀念形成的,學習和技術只是獲取財富和地位的敲門磚。但在程序員這個職業上,這種傳統思想是很是有害的。
而較長時間的教育使這些傳統在他們心裏更加深入,交流少的技術工做使他們大部分在與行業外的人接觸時表現得比較內向,自尊心強,自認爲要優於對方;交談時 每每毫不談及他們真正核心的工做內容。對批評的接受能力弱,容易誇大其辭,不肯意作與計算機無關的任何工做(當他仍是一個程序員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