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算法
基於距離向量
格式是(N,d,x) 到目的網絡N,距離爲d,下一跳爲X數據庫
交換相鄰信息
交換的是本路由器得知的全部信息,在交換過程當中會收斂且趨於穩定網絡
適用於內部且小型網絡
大型網絡更新表會很高時間複雜度
內部網絡環境意味着不需考慮過多環境因素,也就是偏理論的算法比較湊效優化
使用UDP報文
RIP週期更新全部網絡信息,仍須要較大的數據報文ip
路由器到直接主機距離爲1 非直連則爲所通過路由器數+1
對地址爲X的相鄰路由器RIP報文把下一跳改成X(看解釋1懂了,就是爲了d[x]=d[y]+1],到後面一條就知道你是來自X,表示通過X到某個網絡N的距離爲d[x])路由
具體:
if 項目沒有目的網絡N,則添加到路由表 如(N2,3,Y)沒有N2===>(N2,4,X)
else 看下一跳
---- if 原來的下一跳是X 就要無條件更新,保證網絡拓撲狀態時刻最新
---- else 下一跳不是X,須要看d更優才更新同步
3min內沒收到更新則設爲不可達d=16基礎
至於下一跳的用法,我認爲是在ARP報文響應是纔有用處,當發出請求查詢路徑時,可經過下一跳來辨識到該往哪走且距離爲多少(路由器Ri中的項目在符合頭兩個判斷條件下一跳恆定是最後一個發來的Rj)<====由於ARP更新報文到手時是先馬上修改該報文的全部下一條爲發送方本身且d+1路由器
若是R4發來更新(N,5,R1)到R6原有(N,1,R7)==>更新報文先更新爲(N,6,R4),對比(N,1,R7),走第三個條件,不更新
若是R4發來更新(N,5,R1)到R6原有(N,9,R7)==>更新報文先更新爲(N,6,R4),對比(N,1,R7),走第三個條件,更新(N,6,R4),能夠直到當前距離N爲6,下一步往R4走便可!
其他同理,更多例子看計網例子【4-5】請求
開放路徑有限
與RIP相比更適用於內部較大型的路由環境
1.使用洪泛法,對比RIP只是向相鄰的幾個路由器發送信息,而洪範法是相鄰所有(但不會發到原輸入端口)
2.僅當鏈路變化時才更新,而RIP是按期更新
3.僅發送與本路由器相鄰的全部路由器的鏈路情況(只告知下一個路由器本身相鄰的那些節點的度量),對比RIP是所有網絡
一些優化:
1.添加區域的概念,劃分更多的自治系統,減小洪泛的通訊量
2.直接使用IP數據包發送(自己提供必定的可靠傳輸,所以在這基礎上使報文儘量小)
3.(計網P161,過程有點含糊。。)
分組類型
1.hello分組,詢問聯通性
2.數據庫狀態,給相鄰的節點本身的摘要信息
3.鏈路狀態請求,向對方請求鏈路狀態
4.更新分組,(書裏過程略掉了)
5.鏈路狀態確認
過程
1.經過hello得到聯通性情況
2.經過數據庫描述使得數據庫達到同步
3.鏈路變化狀況下:請求->更新->確認
書裏沒有太多具體的描述,應該是機制比較複雜,看成了解吧 (`・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