札記-20190707

這裏記錄過去幾天,我看到的值得分享的文章。html

Farmed salmon isn't naturally pink or red

via Katherine Martinko程序員

image

If it weren't for an added colorant, it would be grey or white like most of the other fish on display at the store.安全

The next time you're passing a seafood counter, take a good look at the salmon filets. That deep red color you see, that rich hue that makes the fish so attractive to certain shoppers, is not naturally occurring in farmed fish. It comes from an additive that's mixed into fish feed. In fact, if fish farmers didn't add it, the farmed salmon would be grey. Suddenly that doesn't seem nearly so appetizing, does it?網絡

The red color found in wild salmon comes from their diverse and natural diet of crustaceans, such as krill and shrimp. These little critters contain a reddish compound called astaxanthin, the same that turns flamingos pink. Quartz reported that the spectrum varies with the species:app

"Since Alaska’s sockeye salmon are closer to the Bering Sea’s teeming krill, they’re the reddest of all. Salmon further south— Coho, king, and pink, for instance — eat relatively less krill and shrimp, giving them a lighter orange hue."less

But farmed salmon hunt for none of these crustaceans. Kept in pens, they are fed a mix of ground-up anchovies and herring, fish oil, corn gluten, food processing byproducts such as wheat and soy, and, of course, astaxanthin in additive form, either derived from crustaceans or formulated in a lab.dom

image

This food coloring is the most expensive component of fish feed, accounting for 20 percent of its cost, but according to salmon farmer Don Read, who works in British Columbia, "If we didn’t do it, customers wouldn’t buy it... Consumers buy what they are comfortable with. They won’t go into the store to buy white salmon." Read told TIME that he wishes he and other fish farmers didn't have to use the colorant, as it would save significant amounts of money, but "that's not the way it works."學習

I recently spoke out against eating fish and the complex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aquaculture, and my opinion on those issues has not changed; but I do think it's important for customers to be aware of what's in their food, and to understand that farmed/domesticated/processed versions are never the same as the real, wild thing, no matter how hard we try to replicate it.component


有用

via 渚碧orm

人們寧願去關心一個蹩腳電影演員的吃喝拉撒和雞毛蒜皮,而不肯瞭解一個普通人波濤洶涌的心裏世界。」——我在豆瓣上看到這樣一句話,由於原句想不起來,在網上查的時候才知道,這句話出自路遙的「平凡的世界」,我對此並沒什麼印象。

近來我常會瞥幾眼豆瓣,但由於沒關注幾我的,只好看看推薦的內容,各個話題下,大可能是一些文藝範十足的回覆,讓我自慚形穢。雖然不是很感興趣,但至少比微博的內容有價值。我不清微博的機制是怎樣的,熱門之下全是娛樂新聞,而我從未關注過這方面的帳號,仍是說全部用戶的熱門內容都是相同的呢,總之讓我很失望。

對於路遙的那句話,我沒什麼異見,但也多少了解那些「人們」的心理。相比一個普通人,無疑一個電影演員對於他們來講更有用。固然,這其中有所謂的名人效應,比如兩隻公雞,一隻的尾巴插上了孔雀的屏,即使它不是真的孔雀,也會更容易吸引人們的注意力。

也能夠將明星視爲一種「消費品」,能讓大部分普通人感興趣的,不是另外一個普通人的人生經歷和心裏活動,而是這些有距離感的消費品。不論一個演員的演技多麼拙劣,有的人仍是在他身上寄予了本身的幻想,有的人將其做爲本身發泄的對象,有的人只是在圍觀中找樂子。不管是哪一狀況,明星對這些人來講都是有用的,而一個普通人,或許他更有能力、更有思想,但沒有擺在檯面上成爲消費品,對人們來講也就沒有使用價值。

有用,是現實世界的一條重要法則,甚至是惟一法則,有用的東西纔是值得存在的東西。

拿我來講,當我對別人說本身喜歡看小說時,有時會遇到這樣的反問:「你看這些書有什麼用呢?」。對於這個問題,我回答不上來。確實,我看的這些書沒什麼用,我不是搞文學的,看的這幾本不能讓我寫出什麼論文,也不能讓我寫出什麼小說,更不能給我提供什麼工做,甚至不少時候都不能像那些網絡文學同樣讓我爽一下,雖然我並無看過網絡文學。

我看書的時候,歷來沒有想過這本書對我是否有用,我不是抱着娛樂的心態,也不是想從中得到什麼知識,就像交朋友同樣,只是以爲合個人脾性,對個人胃口,因而就看了這本書。固然,有些人只會交有用的朋友,但我不是那種人。

不過,也不能說我看的書是無用的,雖然不少小說的內容都已忘記,但殘留的部分,或許已經浸潤了個人靈魂(若是我有這種東西的話),不知什麼時候就會顯現它的做用。何況,若是那些書是無用的話,大概也不會流傳到如今了。

有用無用,若是隻憑本身的主觀判斷是沒有說服力的,必需要轉化爲實在的可度量的東西,好比錢之類的,才能讓人信服吧。拿我看的書來講,它們爲做者帶去了收益,爲出版社帶去了收益,甚至也爲研究的學者帶去了收益,但我從它們身上沒有得到什麼收益,於是被說是無用的也沒什麼好反駁的。至於精神上的收穫,是我做爲一個消費者從商品上應得的,和人們追逐什麼蹩腳的電影明星一個道理,於是說看書無用彷佛也不合適。

不過,從現實的角度來講,固然是做爲一個精神的輸出者才能賺到錢,也就是說,要寫對別人有用的文章。我在想,那些做家在寫出偉大的做品之時,是否也抱着這樣的想法呢?咱們都知道「江郎才盡」的故事,早年的江淹仕途不順,心裏孤憤,寫出了「別賦」「恨賦」這樣的經典做品,他只是因本身心裏不平而鳴,不是爲他人而寫。到了晚年,江淹仕途順利,生活優渥,失去了年輕時的精神,也就寫出不什麼好的做品了。

若是隻是忠實地表現本身的心裏世界,不去想什麼有用無用的問題,固然也是能寫出好的做品吧。人類的情感,既能夠說是變化無窮,也能夠說是一成不變,做爲其中的一員,本身的心裏活動,總會引發別人的共鳴,哪怕只是一我的,也應該感到知足了。

咱們作一些事的時候,不去想有用無用的問題,這樣不是也很好嗎?


爲何如今知乎上有人開始批評 Kindle?

via 知乎

與其說是你們開始批評kindle,倒不如說是在狂熱追捧一地雞毛以後,你們才真正開始認識到kindle究竟是什麼東西。

單反窮三代,kindle富一輩子。這是起源於知乎的很是鮮明的kindle廣告語,在各個評價kindle的回答裏,你大概能感覺到的就是一點:買了kindle,你就是愛學習有逼格的人

當同樣產品變成一個符號,那必然有不少「門外漢」趨之若鶩,買了以後才發現這個「符號」貌似很不實用,批評聲天然隨之而來。底下的不少答主都是在指點江山般地諷刺這些人:潮水退去,留在岸上的仍是像我這樣「真正愛讀書」的人呀。

說到底,kindle這樣一個硬件的設備,是不適合深度學習的。一本大部頭的著做,或者更精確一點:知識密度比較高的書,閱讀的時候須要頻繁作筆記圈點的書,都是不適合在kindle上閱讀的。那剩下來的都是些什麼?基本上也就是一些小說和文學做品了。

知識密度比較高的書,你要是強行看,差很少就是用雞刀來殺牛。換成iPad,它能作的更多,完成得更加優秀,並且能讓你很是容易地管理和增長知識點之間的串聯,更容易達到《如何閱讀一本書》中的「主題閱讀」的層次。

咱們不必去拔高kindle和買了kindle的人,好像擁有而且認同它就成了一個談笑有鴻儒的士人,不喜歡不認同的就是愚氓P民low雞。

最終它也就是一個設備,一個選擇。

kindle一直都沒有變,它一直都是個閱讀文學的簡單設備。咱們面對更加艱難的學習,kindle有時候也是無能爲力,對於這時候的咱們來講,它的優勢反而成了缺點。

或者說,摒棄kindle的過程,是從無憂無慮的掛科看閒書少年,變成天天啃大部頭專著不想落後的青年的過程...


【年終總結】馬三北漂記之8102年總結

via 馬三小夥兒

在這個動盪的時代,程序員必需要保持危機感。在這個快速迭代的市場環境裏,沒有絕對安全的公司,沒有絕對穩定的工做。比起把公司當成本身賴以生存的平臺,更適應當下這個時代的作法是,提高本身的專業素養,梳理我的的職業品牌,拓展手中的人脈資源。將來的職場會更加看重個體所能發揮的做用。所以咱們必需要保持快速掌握新技能的學習能力、以及應對外界變化的靈活性,不斷在工做和積累中提高本身的我的價值。

當你不管放在任何公司都能產生足夠的價值時,再沒有人能「裁」掉你。


未選擇的路

via 未選擇的路

黃色的樹林裏分出兩條路

惋惜我不能同時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佇立

我向着一條路極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叢林深處

但我選了另一條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顯得更誘人,更美麗

雖然在這條小路上

不多留下旅人的足跡

那天清晨落葉滿地

兩條路都未經腳印污染

啊,留下一條路等改日再見

但我知道路徑延綿無盡頭

恐怕我難以再回返

也許多少年後在某個地方

我將輕聲嘆息將往事回顧

一條樹林裏分出兩條路——

而我選擇了人際更少的一條

今後決定了我一輩子的道路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