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babayage CTO科創圈
文末有彩蛋:《陳皓談Rework式團隊實踐體感》 文| babayage 編 輯 | 笑 笑
科創人(如下簡稱科):2015年以後您彷佛沉寂了一陣,那段時間發生了什麼?微信
陳皓(如下簡稱陳):2015年發生了不少事,先是父親病危,以後由於北京工做居住證問題致使孩子上學又出了些情況,總之那段時間發現電影描寫的中年危機都是真的(笑)。那一年我體會到了這輩子最大的磨難,那段經歷很折磨人,沒有一個問題能夠用錢解決。因此,也想借此次機會勸誡下年輕朋友:趁着年輕去擁抱世界上最美好的東西,不要浪費在電腦前、消耗於996,等到有一天你人生進入到壞消息多於好消息的階段,悔之晚矣。網絡
科:等您重出江湖就已是MegaEase的創始人了,是什麼緣由讓您決定創業?架構
陳:父親手術後有一年的觀察期,因此2015 ~2016這一年多,我必須在家照顧父親,不能全職工做。不少公司找我,據說我這個狀況,就建議我以諮詢服務的身份幫他們解決些問題,要麼一單一結、要麼按月付費。我發現這也挺好玩,全職的時候本身是被包養的狀態,只能跟一我的發生關係,可那時候本身能夠不受約束的跟不少人發生關係了(科:忽然開車猝不及防)。一年下來收入還不錯,我本身以外還養得住兩位年薪30萬的朋友。需求和模式就這麼被動着印證了,至於創業,就是這樣打散工打着打着就以爲能夠開公司了,徹底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併發
科創人:那一年多時間大概服務了多少家公司?主要提供哪些服務?less
陳:有四五十家公司,服務內容就是架構,大部分都是解決高併發問題。畢竟我作架構作了20年,我其實不那麼聰明,也不算牛人,可是20多年一直都在和大數據量、大流量、分佈式、雲計算等等打交道,比較踏實吧,因此你們有問題更願意相信我、選擇我。
印象最深的有兩次。有一次幫人諮詢,忙了兩天,對方問我給多錢合適,我咬牙跺腳說5000吧。對方笑了,說我花了200萬買流量,若是不是你這錢就要打水漂,你要5000是否是瞧不起我?最後給了我5萬 。除了這些創業公司,比較有成就感是與餓了麼合做,餓了麼每天高併發,還都是實時訂單,挑戰比較傳統電商大不少。那時餓了麼想作災備,我說災備不靠譜,雙活吧,包括CTO在內的好些人以爲我太過激進,可是仍是有人支持我,後來,我不斷勸說餓了麼的CTO,讓他作了這個決定。因而,當競爭對手掛掉的時候,餓了麼能輕鬆撐住全網的外賣訂單。**餓了麼CTO發微信朋友圈說,你幫咱們拍這個板價值1個億。這個說法有點過了,可是能感到對方的承認。一年下來,我發現一是本身作的工做有價值,二是不少公司都須要相似的服務,需求廣泛存在、價格也不錯,應該能夠試試商業化。 ** 因而就開始創業成立MegaEase了,天使輪也有餓了麼的投資。分佈式
科:別人創業大都是逆水行舟,您更像是順水推舟。高併發
陳:**創業以前、創業三年甚至直到如今我坐在這兒,我都對「本身是否適合創業」留着一個問號。**有人適合當將軍攻城拔寨,有人適合當謀士內政管理,我給本身的定位一直都是謀士。可是Solo了一年發現模式行得通,半推半就着走上了這條路。大數據
科:創業者都會在內心想象企業將來調性風格,您當初指望MegaEase成長爲何樣子?雲計算
陳:我但願團隊別太大。我很喜歡《Rework》這本書,當初我看到的時候以爲太牛了,人家全公司13我的來自8個國家,我就想作一個這樣的公司,第一年咱們團隊8我的分佈在5個不一樣的城市。我甚至想過公司就叫「16進制」,工號到16爲止。另外,我肯定了不能只作諮詢,我更傾向於「經過技術手段來解決問題」,雖然也有不少大型的諮詢公司作得很是好,但MegaEase必須作技術產品。命令行
▲《Rework(中文譯名「重來:更爲簡單有效的商業思惟」》呈現的是一種更好、更簡單的經商成功之道,「你所須要的比你想象的少得多」。
科:MegaEase建立之初就肯定以解決高併發問題爲主?
陳:對,咱們生活在流量的時代,中國的人口基數又擺在那,市面上真正能扛住超級流量的架構師並很少,大都在大公司裏供職,他們不會出來提供服務。然而市場上又有大量高併發的場景,好比秒殺爲表明的高強度營銷。
科:模式已經跑通,需求很多,客戶也有現成的,看上去商業化會進行得很順利?
陳:波折仍是有的。剛纔說的兩點,團隊16我的就沒Hold住,最新的目標是控制100我的之內(笑)。最開始是5個城市的8我的一塊兒悶頭搞研發,我照顧父親不能離家太遠、在家又幹不進去活,有時候去附近的小招待所。產品研發大概進行了8個月以後,團隊內部意識到了一問題:若是咱們不將產品推到市場上去驗證,就無法判斷市場到底須要什麼樣的產品,研發的方向選擇會出現問題。(文末彩蛋會展開探討)因而你們一致決定「讓陳皓出去浪」,找客戶、吸取真實的需求反饋。
這是我創業以後遇到的第一個難關,把握不許需求。運氣不錯,出來浪了不久,就遇到了某電信行業的一個老朋友,給了一個訂單。工做量不小,80我的天我要親自到場,相比之下錢給的很少,但能帶給我最須要的落地經驗和需求反饋。當時的原則就是猥瑣發育,先驗證產品。 以後託朋友介紹,給某銀行作了一次高併發下全自動化資源加流題調度的POC演示,咱們的方案超過了全部的競標對手,遺憾的是公司過小又是剛成立,用戶說,這家公司明年還在不在?因此,只拿到了一個諮詢的小單。 2017年最有趣的一單,是幫羅輯思惟作跨年演講的技術支持。說有趣是說跟羅輯思惟結緣的過程,有一天我翻本身博客的私信,看到2008年有一位自稱羅振宇的粉絲找到我想請教些事。2017年的時候羅輯思惟正火,我以爲這個小緣分頗有意思就發了條朋友圈,羅輯思惟那邊看到後找到我,但願我協助他們作跨年演講、要作送電子書的活動,扛流量這件事。
科:服務羅輯思惟的時候產品已經成熟了麼?
陳:產品還不算成熟,只有命令行,可是,跟羅輯思惟技術團隊合做過程當中,用戶幫助咱們把產品完善了,甚至幫助咱們開發了一個Web控制檯。這是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賣產品,也是真正意義上的一次幫助用戶提高了他們扛高併發的技術能力。
科:跟羅輯思惟這樣的高曝光率客戶合做,有沒有帶來不少訂單?
陳:當時我沒可勁兒吹呀(笑),由於對咱們來講那次活動的併發量不算大,不太好意思講。最後羅輯思惟首席架構師講技術支持的文章裏提了咱們,只是不在正文裏,是評論區置頂。 宣傳很重要,可是我有個心結,就是我是一個網紅,我的名氣大於MegaEase團隊的名氣,這是我要改變的,因此很長一段時間裏都很低調,但願提供更好的服務讓你們知道MegaEase,而不是陳皓團隊。因此,我也就沒怎麼宣傳,但2017年最後幾個月實現收入後,咱們就盈利了。
▲羅輯思惟首席架構師方圓感謝陳皓團隊的技術支持。
科:創業第一年就實現盈利是怎樣一種體驗?
陳:好多人都不信,說大家是否是騙子啊?(笑)人生總要面臨一些質疑,這麼多年網上什麼都見過,沒往內心去。忙完了羅輯思惟的活動,2018年初了,我判斷經濟形勢可能會更糟糕,因而決定啓動融資。咱們服務於高併發場景,可若是市場不景氣、商家不搞活動,對MegaEase的需求就不存在了。事實證實這筆錢融對了,2018年的市場狀況比我想象的還要糟糕,沒這筆錢咱們可能撐不到今天。
融資過程當中,有好些投資人都有點不太相信咱們,只有8我的,還全是工程師,沒有銷售,第一年還盈利了,感受像是來騙投資的。 其間有個插曲,有個幣圈的大佬想要投資咱們,也但願我能爲他們提供技術支持,後來,我仍是謝絕了,主要仍是感受不在一個方向上。我還曾經發微博自嘲過本身的 「酸葡萄心理」。後來,曹政(caoz的夢囈)在他的電報羣裏提到過這個事,讓我着實驚訝,這個世界真是沒有祕密。
▲曹政準確地報出意向投資的額度,陳皓感慨「這個圈子沒什麼祕密」。
科:咱們也好奇曹政的這個假設,兩個億您會不會拒掉?
陳:固然不要(3秒後)還得要考慮一下(笑)。
科:2018年,拿到投資,但業務開展得很差?
陳:直觀感覺就是市場需求萎縮得厲害。企業發展放慢就會發生問題,積極地看也算讓我有時間沉澱反思。我思考了兩個事情,首先創始團隊8我的走了4個,我認爲是這邊的舞臺過小,配不上他們,他們都是各自領域的高手,理應有更大的舞臺,那麼個人人才結構會作調整,再也不追求技術頂尖的大咖,而是培養具有成長潛力、又具有創業心態的朋友。 第二個問題直接讓我改變了發力方向。2018年一個春節,產生了4萬億左右的消費額,僅僅是餐飲+零售7天時間銷售額就有9000多億。我看了看本身的信用卡帳單,90%的消費產生在線下,我忽然意識到,要從網絡上走出去,去線下,看看真實的世界究竟怎麼運轉的。
2018年有8個月的時間,我都在線下浪。到一個地方,見一個線下模式的從業者,交換故事,我來告訴大家互聯網巨頭是怎麼玩的,大家告訴我各自行業的門道和玩法。8個月下來大開眼界,我以爲本身應該在20歲的時候就瞭解這些事情,40多歲有點晚。但願年輕的朋友,尤爲是技術人,不要把本身搞成書呆子,必定要多看、多瞭解線下行業。技術思惟是很厲害的,夠理性、有邏輯、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大家去玩那些行業必定能玩得更好,千萬別以爲作技術的只能在線上生存。
科:哪些行業給了您比較大的觸動?
陳:太多了,甚至一個菜市場都有不少有趣的玩法,從上游的冷鏈供應商到下游的小商販都深刻交流過。線上有的流量線下也有,但線下的服務倒是線上解決不了的,好比酒店,客人的住宿習慣、客房要求這些數據,高級酒店都會採集,但線上則沒有。線下蘊含着大量的能量,等待有技術思惟的朋友去挖掘、加工、服務。 8個月以後我開始招兵買馬,打算作一個全新的項目。暫時不方便對外講,不過有些朋友好奇「陳皓怎麼開始招銷售甚至搭建地推團隊了」,實際上是由於這條新業務線。
科:MegaEase的業務打算保留仍是放棄?
陳:繼續作,2019年業務規模很可觀,和某商業銀行等知名企業深度合做,是很是棒的合做夥伴。不只收入不錯,更重要的是在銀行的場景中看到了不少技術理念落地的但願,好比Serveless、Function as a service,以前我只想獲得是邊緣計算的場景,而想不到他們在數據中心的落地場景,在跟客戶合做的過程當中看到一個需求,這個實實在在天天都在發生的需求和用戶的痛點讓我以爲太適合FaaS了,這比掙錢還讓我欣喜。
科:說點方便說的:我們的競爭對手有誰,咱們的競爭優點體如今哪?
陳:在MegaEase這種技術類需求領域,競爭對手基本都是巨廠、巨頭,老百姓都能叫出名字的那些家。至於競爭優點,我如今也時常有點夢幻的感受,怎麼對方就選擇咱們了呢?其實技術需求仍是須要專業、專一的態度,還有專業的服務模式。MegaEase專一一件事,所以能打造出完整且有技術含量的服務模式。一方面,咱們是架構師參與銷售、打單、諮詢、調研,而競爭對手大部分都是銷售人員先行,大廠的那些技術大咖基本不可能參與售前,另外一方面,咱們不是賣產品給用戶,咱們是真正的賦能,與用戶合做研發,在過程當中「磨刀不誤砍柴功」地提高用戶工程師的技術能力,甚至幫助用戶作2-3年的技術規劃,這點別的公司無法作到!由於咱們是國內爲數很少的能把整個互聯網分佈式技術地圖和路線完美說清楚的團隊。
科:祝您的業務線都順利成長,方便說的那一天咱們再來拜訪您。最後問一下,不少創業者都有一種改變世界或者在世界裏留下些什麼的信念,您創業的信念是什麼?
陳:實話說我沒太想過這個問題,可是你問我以後我有點感受:我要證實技術思惟對比非技術思惟的優點,但願MegaEase成爲一家由技術人員、技術思惟領導的出色企業。
科創人的採訪對象中,陳皓和TDengine創始人陶建輝在團隊搭建模式、企業運營理念上都必定程度借鑑了《Rework》模式,咱們邀請陳皓分享了一下Rework模式的實踐體驗。
▲TDengine創始人陶建輝與陳皓。
科:分佈式遠程團隊的實際體驗如何?有無預料以外的收穫或不足?
陳:分佈式團隊要召集自驅力很強的人,固然集中也好,分佈也好,自驅力都是越高越好。集中工做,你不自驅,就會有人來驅動,而分佈式,只能自驅。 團隊會產生大量文檔,見不着面、電話說不清,在一塊兒一個白板能解決的事情分佈式團隊要靠文檔解決。好處也顯而易見,寫做是深度、理性、完整的思考過程,白紙黑字也避免語言交流的模糊。 員工間要多交流,我鼓勵你們多進行一對一溝通。這裏還有個樂子,我一個員工要我跟他家人通話,由於他家人看他不上班,在家裏對着電腦搞七搞八,都覺得他加入了一個傳銷公司(笑)。
科: 「16進制」的理想沒照進現實,是哪一個崗位出現了預期外的超編?
陳:其實,16我的只是一個小公司的說法,就像我說,你等我兩分鐘同樣,並不僅是兩分鐘,「兩分鐘」只是一種量詞。個人初衷是建個能效最高的公司,由於我已經受夠了大公司。我認爲小公司是很是可行的,如今這個社會不少東西均可以經過合做或是外包的方式進行。你可使用共享空間,省掉前臺和行政,你能夠經過HR外包省掉HR,你能夠經過渠道省掉你的銷售團隊,你還能夠經過社區和科技媒體省掉你的市場運營,你還能夠經過和系統集成商合做省掉須要你駐場和定製化開發的事……你只須要專一於你的產品開發,攻佔技術制高點……可是我發現to B不像to C,toB須要到用戶現場與客戶密切溝通,因此,這個事的確是省不掉了,可是通過測算,100人之內的公司規模我仍是應該能夠控制到的,由於,我傾向於用技術解決問題,而不是用人解決問題。
科:Scratch your own itch,這種模式愈來愈多,科創人一直關注這種模式的成長性,而且發現了一個問題:作解決本身癢點的產品,總會有一個階段須要「剪斷臍帶」,也就是商品化以後會脫離實際使用場景,要麼相信本身、以我爲主,開拓產品、引導市場、要麼不得不以市場反饋爲新的燈塔,您傾向於哪種方式?
陳:我傾向第二種,MegaEase爲例,地基咱們最擅長,可是戶型大仍是小?裝修什麼風格?這些咱們無法判斷,必需要交給市場、交給實際使用者去把握。
科:有人愛你,有人恨你,網絡的一些負面抨擊對您本人而言是否形成過影響?您如何消化這些惡評?
陳:韓寒被全網質疑的時候一開始還反擊,後來該賽車賽車、該拍電影拍電影。我以爲這是處理網絡爭議、惡評的好心態。他們天天花時間在找你的問題,而我在花時間去讓本身飛得更高,這樣才能讓這些人更爲氣極敗壞。
科:Focus on what won't change,MegaEase認爲不變的那部分是什麼?
陳:用技術解決問題的信念。
今日故事由「科創人」獨家首發, 經陳皓受權,歡迎分享給您的好友。
本文由博客一文多發平臺 OpenWrite 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