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 在我過往人生中的一些記憶

 

 

這幾天前兩天看了《騰訊傳》,看完後本想寫讀後感,但仔細回想過往時光時,騰訊這家公司在我人生中出場的頻率,以及每次出場給我帶來的影響,都遠遠超過這一本書對個人影響。因此今天寫篇博客來記錄一下騰訊這家公司在個人生命中出場的角色。web


若是說中國有哪家民營公司和我相處的時間最長,那我想應該就是騰訊。2006年,我第一次接觸WinXP電腦。那時候Internet好像叫因特網,也叫「信息高速公路」,後來才統一稱呼「互聯網」。那時候上網絡課叫 微機課,清楚地記得回家寫日記「微機」倆字糾結了好久,最後在大媽的幫助下終於將這倆字歪歪斜斜畫在了方子格里。安全

 

最先接觸的天然就是QQ了。一開始我沒有QQ號,我用我大媽的QQ號網上衝浪,頭像和暱稱我仍然記憶的很是清晰,想來也很奇怪,那個年齡,感受不多有什麼事能記得那麼清楚。很快,我也註冊了本身的QQ號,固然我也沒啥網友能聊,主要就是跟我姐聊天,種菜偷菜,下五子棋。至因而何時開始真正的網上衝浪,那就不太記得了。服務器

 

若是這麼說的話,我也算是QQ的早期用戶了,並且我當年見過OICQ這個名字,我也是後來才知道這是QQ的前身。如今想一想,QQ這樣的應用,我猜想應該已經超越了互聯網這個事物最先的構想了,畢竟從最初的狀況來看,即使是web這樣的應用,用HTTP、HTML這些技術上傳、下載文檔,已經算是很潮流了。誰能想到互聯網能把每一個個體鏈接起來呢?微信

 

後來在表哥的帶領下,我成功接觸到了網絡遊戲,最先的是《夢幻西遊》,這是網易的遊戲,不過一但進入了網遊這個坑,想必誰也繞不開騰訊吧。後來果真如此,我玩過的騰訊網遊,好比QQ飛車、QQ三國、戰地之王。當時,家裏管得緊,都是一些淺嘗輒止的接觸。其中戰地之王這款遊戲挺有意思,用的是《孤島危機》的引擎作的,畫質不是通常的好,當年看起來仍是很驚豔的。不過當年的我確實理解不了一個事情,那就是對配置要求過高的網遊,在中國咋可能普及呢網絡

 

還有一些衍生自QQ的事物,也在個人過往中有一席之地。好比,QQ空間,上小學的時候你們真是熱衷這個,挺有意思的是那會兒你們會說「幫踩」,在今天就是幫頂的意思。如今若是再打開QQ空間,估計那些遺留的上古文章,能讓我發起一場直抵靈魂深處的哲學拷問,那就是如今的萬璋和當年的萬璋究竟是什麼關係,咱們二者身上的細胞已經換了這麼多,咱們仍是不是一我的。反正,我不少年沒打開本身的QQ空間了,我也不知道那些數據還在不在。就像信託同樣,我決定將見證了個人童年的數據託付給騰訊,至於會不會有再打開的那天,誰知道呢。工具

 

《騰訊傳》裏,做者將3Q大戰稱爲騰訊公司的關鍵轉型節點。這事要提及來,我是實打實的親歷者。學習

 

在初中的時候,家裏的多媒體電腦維修有一大半是360安全衛士的功勞,剩下的一小半功勞就是關機重啓了。若是你接觸過那種裸奔的、公共環境下的Windows XP,你必定知道我想表達的是什麼意思。當時基本只有360能基本維持家裏這臺多媒體電腦的可用性,讓咱們插入U盤的時候能正常打開文件,以及不會在百度答案的時候彈出黃色小窗口。blog

 

3Q大戰最白熱化的階段,就是兩者只能留其一,嚯!當時我是親眼看着「艱難決定」的彈窗從電腦右下角彈出來。不過比較奇怪的是,其實當時我哪一個也沒卸載,雙方也都在正常運行,因此我猜想這個互斥策略沒有上每一個客戶端。遊戲

 

後來就是微信。其實一直到我上大學的2015年,微信都不是特別流行,咱們大一新生在入學前,都是在QQ羣裏聊天、相互認識。不過等2019年畢業的時候,已經沒人再用QQ了。我印象中,微信早年間的路數仍是挺猛的,我印象中有搖一搖,「打飛機」小遊戲之類的。可能後來用的人多了,轉向了穩重。文檔

 

應該是在2018年,我開通了本身的微信公衆號。最先的設想是作一個和計算機專業學習相關的公衆號,後來演變爲本身的我的日記本,不過很是高興的是這個輸出本身想法的渠道一直在延續着。微信公衆號,應該也是我第一次在互聯網上創建本身影響力的嘗試,雖然影響力是微不足道的,但對我我的來講,互聯網進入了新的時代,也就是我也在創造互聯網上的內容,而不只僅是獲取。

 

上了研究生疫情期間連不上學校的服務器,爲了跑代碼和寄存數據,我還用過騰訊雲。嘗試而已,沒什麼可講的故事。

 

基本就是上邊說的這樣。我1996年出生,這正是《沸騰十五年》中所定義的中國互聯網元年。從我駛入信息高速公路的那一刻起,騰訊公司的產品就伴我左右。QQ、QQ空間、LOL、微信、和更後來的專業工具。

 

在看《騰訊傳》的時候,我經常停頓下來,試圖琢磨騰訊在這個階段怎麼又一次爆發式的增加。在我看來, 這本書更多的講述了騰訊在增加的過程當中解決的困難,至於增加的動力,就像是天然而然的同樣。真的是天然而然的嗎?我目前還講不清楚。但我知道有不少素材在講這件事,這也是我持續在關注和學習的。

 

我作爲局外人,經過一本書來觀察騰訊這家公司成長的故事時,就像是在遠遠地觀察某種龐然大物,細節紛繁以致於看上去就像迷霧。但突然間,我卻發現那迷霧中遠遠看去有一個亮點,這亮點有種熟悉感,走近了定睛一看,這多是我在這個世界上最熟悉的事物,甚至可以和我對話——那就是我本身。從我2006年開始接入信息高速公路後,我參與了騰訊這家公司的每個成長階段,我貢獻了本身的那份DAU、ARPU。

 

個人這份經歷很獨特嗎?不是。我對這些騰訊產品,對這些社交產品的相處經歷,正是我身邊無數人的共同經歷。細節上當然不一樣,但參與進去的程度,有太多人和我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一個商業公司,在將近20年的跨度上,持續影響如此之多的人,這種影響的連貫性、商業盈利模式以及網絡效應都如此可觀,我想這就是一種答案吧。

 

撿起一些記憶碎片拼接一下,僅此而已。


2020.11.10  宿舍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