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個角度看微信小程序[推薦]

去年參加幾回技術沙龍時,我注意到一個有意思的現象:與以前你們統一接受的換名片不一樣,有些人並不肯意被添加微信好友——「很差意思,不熟的人不加微信」。html

這個現象之因此有意思,是由於名片暴露的我的信息彷佛更多:所在公司、職位、電話、郵件等等;相反,微信只暴露一個帳號。若是是從隱私角度考慮,能接受換名片就應當能接受加微信。但不肯意加微信,偏偏也是從隱私的角度出發的,由於不肯意被打擾。小程序

因此不加微信的緣由,是「隱私」以外另外一重考慮:不肯意跟你發生某種形式的聯繫。微信小程序

所謂「聯繫」,指的是發生交互的能力。名片暴露了公司、職位、電話、郵件等等聯繫,看似繁多,其實都是單向的聯繫方式,外人不主動聯繫你,是無法獲取更多信息的,若是有危害,也無非是些很容易拒絕的騷擾。微信的聯繫則複雜不少:加了好友就能夠看你的朋友圈,持續看到你的動態、瞭解你的愛好和心理,能夠把你拉到某個陌生的羣,還能夠「零成本」把你的微信名片發給其餘人…… 從這個角度來看,不加微信就很容易理解了。微信

若是順着這個角度繼續思考就會發現,工具提供的交互能力,與基於工具創建的聯繫的強弱是大體匹配的:電話是獨佔式並且「必須即時答覆」的,因此聯繫強度很高,不輕易發起;微信是全方位介入生活並且形式多樣的,因此強度也不小,並且一應俱全;短信、QQ不要求立刻答覆,表達形式也較貧乏,因此每每用於不那麼正經的場合(銀行通知類短信除外);郵件的狀況複雜一點,雖然交互能力有限,但由於每每揉合了職級體系和工做安排,並不能簡單算做弱聯繫。工具

這些結論不難理解,但仍然有不少時候你們會「搞錯」聯繫的強度,本該交換名片的時候變成了互加微信,本該留郵件地址的時候留了電話號碼。究其緣由,未必是參與者對聯繫形式沒有感知,還有多是由於確實沒有合適的聯繫形式。設計

要知道,真實世界的聯繫是很是複雜的,即便看起來很固定的「雙人好友聯繫」,也可能須要在不一樣強度和形式中切換——有時候我只想和你的郵件聯繫,有時候又須要和你電話聯繫。惋惜的是,大多數通信工具只提供了「好友」這類聯繫模式,它是固定的,缺少靈活變化的柔韌。因此,若是我加了你的微信好友,那麼任什麼時候候——哪怕咱們的關係不那麼密切了——你均可以隨時給我發消息、給我拉羣、看個人朋友圈。這,正是讓不少人感受不適的緣由。htm

再舉個例子。不少人都有過飯館排隊等號的經歷,領號以後每每只能幹等着,若是錯過就只能重來。好一些的飯館會提供讓食客留下電話號碼,這樣領號以後就能夠四處逛逛,快到了會接到飯館電話通知。但這也只解決了單方面的問題,很多食客在閒逛時但願知道進度——「前頭還有幾我的,是否是快了」,電話顯然不能勝任。因而,專門用於查詢和通知等號狀況的微信服務出現了,它提供了雙向的、即時的通信,既能夠等通知,又能夠主動查詢。開發

看起來,這種服務完美地解決了問題,其實不是,這種交互仍是不能靈活變化。用餐完畢以後,食客就再也不但願和服務號保持緊密聯繫,至少不要再受它們的騷擾,但剛剛已經關注的服務號還會遺留下來,也沒有辦法自動切斷聯繫。不知道其餘人怎麼對付這種問題,我常常不得不關注的各類「服務號」,只能手動取消關注或者關掉「接收消息」的選項,下次到某些時候又必須手動開啓「接收消息」,如此往復,煩不勝煩。有沒有可能,我雖然關注了你,可是隻在我須要的時候你會出現,我不須要的時候你就不出現?目前來看,彷佛尚未。部署

前些年有個概念很是流行,叫LBS,也就是「基於地理位置的服務」,好比當年流行的「簽到」,就是最直觀的例子。LBS單純從形式上看多是強聯繫,但只有你到了特定的地理位置才能使用某種服務,一旦離開特定位置,服務也隨之消失。人能不能和服務交互、如何交互,在必定程度上是隨着地理位置的變化而變化的。惋惜不少LBS都是「爲了LBS而LBS」,一方面特別但願創建強聯繫黏住用戶,另外一方面又沒有很好的適配場景。結果在用戶不須要的時候老是跳出來煩擾,要麼在用戶真正須要的時候又幫不上忙。LBS應用的功能再強,不能「體諒」用戶就是白搭。get

總的來看,基於現下流行的單純「加好友」或「關注」方式所創建的靜態聯繫,它所提供的交互能力,即使功能足夠強,也太不靈活,太難變化,因此還有大量應用場景不能覆蓋——上面提到的依時間或者地理位置變化而變化的聯繫,其實都是具體的應用場景。理想狀態下,個體與個體、個體與服務之間的聯繫,應當能根據應用場景變化而不斷變化。若是有統一的帳號和基礎能力,提供的聯繫有不一樣層級的區分,有針對具體應用形態的定製,而且能平滑地切換,天然很容易催生千絲萬縷的聯繫。

微信已經在這方面作了些嘗試,並且效果不壞,訂閱號就是例子。雖然微信的存儲、推送在技術上都沒有問題,你們也默認接受微信的實時消息,但絕大多數微信訂閱號天天只能推送一次,這種「剋制」在微信高黏性、高頻度的應用特性下生生開闢了「弱聯繫(弱觸達)」的特區。它雖然引起了很多抱怨,卻保證了訂閱號和讀者之間相對健康的聯繫,訂閱號不能毫無節制的亂推,讀者也不會感到煩膩。

現實生活中還有更多相似的場景,須要專屬並且靈活的聯繫形式和規則。組團出遊就是這樣:在旅行團沒有結束以前,全部團員的聯繫是很是緊密的,你們須要聊天,須要分享照片,須要收到統一通知,須要定位團員,須要能方便地清點人數和答到…… 一旦旅行團結束,就應當各回各家各找各媽,避免持續的打擾,真正願意保持聯繫的人,徹底能夠本身拉微信羣接着聊。單純爲旅行團作個應用程序又過重,全部人須要註冊、登陸、加好友,最後還得記得註銷和退出;可是沒有這樣的應用,效率確實又無比低下。理想狀態下,通用工具在輕鬆解決身份問題的基礎上,能很好提供「在特定場景下定製聯繫形式和能力」的服務。惋惜,這樣工具我尚未看到過。

上面這些問題我以前一直在思考,也和很多朋友交流過。基本觀點認同的人很多,但這種問題究竟要如何解決,將來在哪裏,一直沒有明確的答案。上週看到微信小程序的公開課,看到張小龍的演講,尤爲是他談到場景、生態的部分,我相信微信團隊也思考了這類問題:在現實生活中的每一個具體場景下,應當有辦法定製出最精簡最適合用戶須要的「小微信」(這個名字不必定準確),在其中,服務與用戶的交互能力不會被濫用,也就不會給用戶帶來麻煩。若是能作到這一點,整個生態圈裏聯繫的粒度就會細緻不少,可以催生的聯繫也會大大超出人們的想象。

但我失望的是,如今看到不少關於小程序的文章,大都在講如何開發、如何調用、如何部署,並無多少產品設計和交互能力定義上的討論。因此,我把本身的想法寫在這裏。

轉至:http://www.hotlist.com.cn/archives/206.html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